褐飛虱體內共生病毒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 褐飛虱 共生病毒 雙順反子病毒 裸桿狀病毒 內源性病毒元件 出處:《浙江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我國及東南亞稻區(qū)重要的水稻害蟲,不但刺吸水稻汁液為害,還能傳播多種病毒病。除了植物病毒以外,褐飛虱體內還存在多種共生的昆蟲病毒,它們不造成宿主的病變,而是長期與宿主共同進化。本文從褐飛虱的高通量測序數(shù)據(jù)著手,提取其中的類病毒序列進行組裝和分析,鑒定了兩種新的共生病毒。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對其他昆蟲的轉錄組和基因組數(shù)據(jù)進行挖掘。所取得的主要結論如下:(1)我們對杭州種群(HZ)褐飛虱的轉錄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多種不同類型的RNA病毒序列,并對它們在褐飛虱各組織內的分布情況進行了比較。這些序列中有的來源于已知的褐飛虱病毒,包括一種dsRNA病毒和多種ss(+)RNA病毒。除此之外,我們首次在褐飛虱中檢測到了ss(-)RNA病毒的序列,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顯示它可能是Quaranjavirus病毒屬的成員。(2)通過分析轉錄組數(shù)據(jù),我們獲得了褐飛虱C病毒(Nilaparvata lugens C virus, NlCV)的RNA基因組序列。除poly(A)尾以外,序列全長9,144 nt,包括5’和3’端的非翻譯區(qū),包含兩個不重疊的開放閱讀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通過序列比較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NlCV屬于雙順反子病毒科Cripavirus病毒屬,與蟋蟀麻痹病毒十分接近。NlCV廣泛存在于兩個褐飛虱種群的不同個體中,能在褐飛虱體內復制但不引起病變,是一種共生病毒。該病毒兼具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傳播方式,但不能進入水稻植株。在另外兩種半翅目昆蟲中也發(fā)現(xiàn)了NlCV序列,表明其宿主范圍較廣。(3)利用已知的雙順反子病毒蛋白序列做為種子序列,對NCBI的TSA (Transcriptome shotgun assembly)數(shù)據(jù)庫進行同源搜索,在22種昆蟲、16種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13種植物的拼接轉錄組中鑒定了93條類雙順反子病毒序列。其中大部分序列與已知病毒在蛋白水平上差異較大,可能代表著未知的病毒種類。對來源于不同生物類群的序列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表明它們與宿主或傳播介體之間存在復雜的互作進化關系。(4)發(fā)現(xiàn)了一種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的褐飛虱內源性裸桿狀病毒NlENV (Nilaparvata lugens endogenous nudivirus)。通過同源性分析和讀碼框預測,共鑒定了66個可能編碼裸桿狀病毒蛋白的ORF,分布在褐飛虱基因組的15個scaffold或contig上。其中32個ORF編碼裸桿狀病毒共有基因,包括20個桿狀病毒核心基因,且部分序列能夠發(fā)生轉錄。從已知的序列片段看來,NIENV和其他已知的裸桿狀病毒存在一些共線性排列的基因簇。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表明NIENV起源于裸桿狀病毒,形成了褐飛虱基因組中的內源性病毒元件。(5)利用已知裸桿狀病毒蛋白序列做為探針,對128種測序完成的昆蟲和其他節(jié)肢動物的WGS (whole genome shotgun)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進行同源檢索,總共鑒定了來自28種昆蟲或其他節(jié)肢動物的174個類裸桿狀病毒序列。其中一些病毒序列可能發(fā)生了內生化現(xiàn)象,整合到宿主的染色體上。此外,對類病毒序列的編碼能力、表達情況及其與已知裸桿狀病毒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大部分序列與已知病毒種類在蛋白水平上相似度不高,可能來源于未知的病毒,說明了裸桿狀病毒的多樣性及其廣泛的宿主范圍。
[Abstract]:In addition to the plant virus ,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insect viruses in the plant , including a dsRNA virus and a plurality of ss ( + ) RNA viruses .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 1 ) We have obtained the sequence of the virus of the genus Nilarenata lugens C virus ( NlCV ) . We found that NlCV belongs to the genus Cripavirus and is very close to cricket paralysis virus . NlCV is widely available in two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BPH population . It is a symbiotic virus . In this paper , we have identified sixty - six genes which may encode naked baculovirus proteins , including 20 bar - like virus core genes , and some sequences can be transcribed .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435.11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譚嘉琳;景天忠;梅靜;;ICTV第IX報告以來昆蟲病毒分類上的變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年26期
2 葉熹騫;時敏;陳學新;;寄生蜂攜帶的多DNA病毒的起源及其特性[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4年04期
3 黃玉吉;陳斌;張傳溪;;褐飛虱體內Himetobi P病毒的檢測及組織定位[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13年05期
4 John P.Burand;Johannes A.Jehle;;Nudivirus Genomics: Diversity and Classification[J];Virologica Sinica;2007年02期
5 胡遠揚;昆蟲病毒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病毒學;2004年03期
6 李馨,丁翠,秦啟聯(lián);多分DNA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昆蟲知識;2002年01期
7 董祖惠;昆蟲資源開發(fā)利用淺談[J];云南農業(yè)科技;2001年05期
8 尹麗紅,王琛柱,欽俊德;多分DNA病毒及其在寄生蜂與寄主關系中的作用[J];昆蟲學報;2001年01期
9 謝天恩;;昆蟲病毒的分類及其意義[J];病毒學雜志;1986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慧泉;真核生物非逆轉錄病毒內生化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王小純;茶尺蠖小RNA病毒基因組結構分析[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060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150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