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灰木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3 04:35

  本文關鍵詞:灰木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 出處:《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7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灰木蓮 種源 表型變異 遺傳變異 遺傳多樣性 微衛(wèi)星標記


【摘要】:本研究以越南引進的12個灰木蓮種源為試驗材料,研究了灰木蓮不同種源的種子形態(tài)、苗期生長、葉片表型性狀及光合特性的差異性,利用SSR分子標記技術對灰木蓮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研究分析,探討了灰木蓮的遺傳變異規(guī)律,為灰木蓮遺傳改良及良種選育等提供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灰木蓮不同種源種子的形態(tài)變異分析。對12個灰木蓮種源的種子的形態(tài)性狀(種子長、寬、厚、千粒重和體積指數(shù))的觀測結果表明:灰木蓮種子的平均長為6.15 mm,平均寬為5.04 mm,種子的體積指數(shù)(長×寬×厚)平均為95.88 mm3,千粒重為39.56g。灰木蓮種子各性狀的種源遺傳力為0.169~0.478,家系遺傳力為0.111~0.391。種子各性狀的種源遺傳變異系數(shù)(GCV)均大于家系,種子體積指數(shù)的種源遺傳變異系數(shù)最大(20.25%)。種源TQ3的種子變異系數(shù)(CV)最大(48.79%),種源BK1的種子變異系數(shù)最小(5.16%)。2)灰木蓮不同種源苗期生長變異研究。對12個種源1年生苗高和地徑進行分析,灰木蓮1年生苗的高和地徑生長動態(tài)符合“慢-快-慢”的“S”型生長曲線。苗高生長的Logistic模型為H=60.72/(1+20.264*e-0.014t),決定系數(shù)為0.982;地徑的生長模型為D=8.58/(1+8.27*e-0.012t),決定系數(shù)為0.996。1年生灰木蓮苗高的遺傳變異系數(shù)為3.86%,地徑的遺傳變異系數(shù)為13.33%。對灰木蓮種源1.5年生苗木的生物量進行比較得知:灰木蓮不同種源在苗高、地徑、根冠比以及苗木質量指數(shù)等性狀存在著顯著差異(p0.05)。3)灰木蓮不同種源葉片表型性狀變異分析。對12個種源苗的葉片測量得知:灰木蓮平均葉面積為58.25 cm2,葉均長為19.45 cm,葉寬平均為5.15 cm,葉周長平均為45.94 cm,葉柄平均長為1.45 cm,其長寬比為3.79,形狀因子平均值為0.35,種源TQ1的葉面積最大,灰木蓮種源間在葉表型性狀存在著顯著差異(p0.05)。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灰木蓮葉片氣孔器和表皮毛分布,氣孔為平列型;夷旧徣~片下表皮的氣孔器密度為127.38個·mm~(-2),表皮被毛平均長為182.66μm,氣孔器長平均為30.50μm,氣孔器平均寬為22.12μm,氣孔器面積平均為529.18μm2,氣孔的長寬比均值為1.38,其中,種源LC2的氣孔器面積最小,LC4的氣孔器面積最大。葉形態(tài)性狀中葉柄長的遺傳變異系數(shù)最大(11.99%),葉表型性狀的遺傳變異系數(shù)排列順序為:葉柄長葉面積葉形狀因子表皮毛密度葉周長表皮毛長度葉長氣孔密度葉長寬比葉寬氣孔器面積氣孔器長氣孔器寬氣孔器長寬比。4)灰木蓮不同種源苗期光合特性變異分析;夷旧1.5年生苗的凈光合速率平均值為7.00μmol·m~(-2)·s~(-1),種源TQ1的凈光合速率最大(8.88μmol·m~(-2)·s~(-1)),種源LC2凈光合速率最小(5.26μmol·m~(-2)·s~(-1));氣孔導度大小平均為0.073 mmol·m~(-2)·s~(-1),胞間CO_2濃度平均值為231.58μmol·mol~(-1),蒸騰速率平均為2.10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為3.66μmol·mmol~(-1),氣孔限制值平均為0.47。種源間在光合性狀都存在顯著差異(p0.05)。經(jīng)通徑分析得知,胞間CO_2濃度、蒸騰速率和氣孔導度是主要影響灰木蓮葉片凈光合速率的生理因子。其中TQ2、TQ3和LC3等3個種源綜合光合性能較好,耐旱性較好,可用于灰木蓮耐良種選育和培育。5)分析灰木蓮各表型性狀、光合生理特性與地理因子(經(jīng)緯度、海拔)及降雨量的相關性,結果表明:海拔與千粒重呈極顯著負相關,其相關系數(shù)為0.759;經(jīng)緯度、降雨量與種子形態(tài)性狀相關性不顯著。氣孔器的形態(tài)、表皮被毛密度和長度與經(jīng)緯度呈不顯著相關;葉片的周長、長寬比與經(jīng)度呈顯著正相關,葉片長寬比與緯度呈顯著負相關,影響灰木蓮葉表型性狀變異的主要因素是經(jīng)緯度。氣孔導度與海拔、緯度呈正顯著相關;經(jīng)度與水分利用效率、氣孔限制值呈負顯著相關。地理因子對灰木蓮表型性狀及光合生理能產(chǎn)生顯著影響。6)利用DTOPSIS和灰色關聯(lián)度法對灰木蓮12個種源的種子形態(tài)、苗期生長、葉片表型性狀及光合特性等進行綜合分析,綜合評價值排名前三的種源依次為:TQ3、LC4、TQ1,排名后三位的種源分別是LC2、LC3和BK2。7)灰木蓮種質資源SSR標記分析。參考木蘭科植物中的86對SSR引物對灰木蓮進行SSR-PCR擴增,最終篩選出8對多態(tài)性高、重復性好、特異性較強的SSR引物,一共擴增出133個等位基因。利用SSR標記對灰木蓮種源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了分析以及評價;夷旧徳谖锓N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數(shù)為3.8個,Nei’s指數(shù)平均為0.592,Shannon指數(shù)平均為1.405,期望雜合度(He)和觀察雜合度(Ho)分別是0.605和0.424。種源中PT1的遺傳多樣性最高,LC4的遺傳多樣性最低;夷旧徔傔z傳變異中有18.09%的遺傳變異存在于灰木蓮種源間,71.91%存在于灰木蓮種源內個體間;谶z傳距離聚類將種源可分為三個大類群;夷旧彿N源間遺傳距離和地理距離相關性(Mantel檢測)不顯著,基因流(Nm)為2.264,表明種源間有較強的基因流。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92.9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耀海;劉明義;常森有;;灰木蓮引種栽培試驗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2 楊耀海;王代艷;;灰木蓮大苗培育及山地造林對比試驗[J];林業(yè)建設;2010年03期

3 曾冀;盧立華;賈宏炎;;灰木蓮生物學特性及引種栽培[J];林業(yè)實用技術;2010年10期

4 李俊貞;黎小波;唐天;韋鵬練;符韻林;魏國余;馮永敏;;灰木蓮木材干燥特性研究[J];木材工業(yè);2011年03期

5 韋善華;覃靜;朱賢良;秦武明;鄧力;張麗瓊;;南寧地區(qū)灰木蓮人工林生長規(guī)律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李俊貞;覃靜;鄧力;秦武明;黃建友;韋鵬飛;;鹽分脅迫對灰木蓮苗木生長及生理指標的影響[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1年02期

7 盧立華;蒙彩蘭;何日明;蘇勇;;儲藏方法對灰木蓮種子儲藏時間和發(fā)芽率的影響[J];種子;2011年10期

8 陳松武;梁煒文;許彩娟;黃婷;陳曉斌;符韻林;;人工林灰木蓮木材物理力學性質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6期

9 張翠菊;丘偉巧;;灰木蓮的育苗栽培與管理技術[J];綠色科技;2013年07期

10 喬夢吉;;廣西優(yōu)良珍貴樹種灰木蓮的組織培養(yǎng)[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3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沈鴻 楊耀海;西疇引種灰木蓮試驗獲得成功[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文珊娜;灰木蓮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7年

2 潘麗琴;灰木蓮生殖生物學特征及敗育機制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柳娟;速生階段(10年生)灰木蓮人工林生物生產(chǎn)力、營養(yǎng)特性及碳貯量的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2247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132247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28a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