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蝶亞科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暨中國區(qū)系研究(鱗翅目:蛺蝶科)
發(fā)布時間:2020-07-05 19:49
【摘要】:眼蝶亞科Satyrinae隸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蛺蝶科Nymphalidae,是蝶類中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之一。中國共有眼蝶57屬364種。本論文首先回顧了眼蝶亞科在系統(tǒng)發(fā)育及區(qū)系分類的研究歷史,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關眼蝶亞科系統(tǒng)學研究的問題,說明了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從研究內容上論文包括三方面內容:中國眼蝶亞科族級單元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眼蝶族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及中國眼蝶亞科區(qū)系研究。首先基于核基因EF-1α,28s r DNA和線粒體基因COI,COII,Cytb,16s r DNA等6種基因的聯(lián)合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貝葉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法對分布在中國的5個族進行了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其次,以核基因EF-1α,GAPDH,Rp S5,wingless,28s r DNA及線粒體基因COI,COII,Cytb,16s r DNA等9種基因為分子標記,基于最大簡約法(Maximum Parsimony,MP)、ML和BI法對眼蝶族代表種類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進行了重建;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眼蝶亞科區(qū)系進行了補充描記。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結果如下:(1)獲得上述9種基因,并向Gen Bank數(shù)據(jù)庫提交了461條基因片段。(2)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結果支持將環(huán)蝶族Amathusiini歸入眼蝶亞科;眼蝶亞科中國分布的5個族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解析為眼蝶族Satyrini+(環(huán)蝶族+(幘眼蝶族Zetherini+(鋸眼蝶族Elymniini+暮眼蝶族Melanitini)))。(3)眼蝶族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共取樣11個亞族,分成三個分支,分支I位于樹內群種類的基部,分支II和分支III呈姐妹群關系。其中分支I包括珥眼蝶亞族Eritina和珍眼蝶亞族Coenonymphina;分支II包括的亞族及它們的關系為帕眼蝶亞族Parargina+(眉眼蝶亞族Mycalesina+黛眼蝶亞族Lethina);分支III包括釉眼蝶亞族Euptychiina+((白眼蝶亞族Melanargiina+眼蝶亞族Satyrina)+(紅眼蝶亞族Erebiina+(莽眼蝶亞族Maniolina+矍眼蝶亞族Ypthimina)))。(4)在屬級水平,首次用分子證據(jù)證實了絹眼蝶屬Davidina和擬酒眼蝶屬Paroeneis在眼蝶亞族中的分類地位及粉眼蝶屬Callarge在幘眼蝶族中的分類地位;建議將網(wǎng)眼蝶屬Rhaphicera從帕眼蝶亞族轉移至黛眼蝶亞族;支持艷眼蝶屬Callerebia,舜眼蝶屬Loxerebia和明眸眼蝶屬Argestina 3個屬的近緣性及其在矍眼蝶亞族的分類地位;支持蟾眼蝶屬Triphysa與珍眼蝶屬Coenonympha的異名關系。(5)在種級水平,不支持將斗毛眼蝶Lasiommata deidamia轉移至鏈眼蝶屬Lopinga中。(6)在本研究分子系統(tǒng)學結果基礎上,結合前人研究結果,提出眼蝶分類系統(tǒng)修訂意見。(7)首次利用包括核糖體基因在內的多基因聯(lián)合序列重建眼蝶亞科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并利用分割布雷默支持值法(partitioned Bremer support,PBS)和系統(tǒng)發(fā)育信息量(phylogenetic informativeness,PI)剖面圖法評估不同分子標記的系統(tǒng)發(fā)育信息含量,發(fā)現(xiàn)核糖體基因在眼蝶亞科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重建中具有很高的系統(tǒng)發(fā)育信號。(8)補記中國眼蝶種類106種,隸屬5族37屬。總結、修訂了不同族、屬級單元的分類特征,編制了分族及種檢索表;重新描記50種,提供了71張雄、雌性生殖器結構圖,并附有106種的成蟲整體照片。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Q969
本文編號:2743046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Q96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自忠,毛本勇,楊增勝;云南8種蝶類新紀錄[J];大理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李傳隆;中國蝶類新種小志Ⅴ[J];動物分類學報;1979年01期
3 許麗;郝家勝;朱國萍;殷先兵;潘鴻春;黃敦元;張小平;;基于線粒體COⅠ和Cyt b基因的粉蝶亞科及黃粉蝶亞科(粉蝶科)部分類群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生[J];動物分類學報;2007年04期
4 殷先兵;郝家勝;許麗;朱國萍;黃敦元;潘鴻春;;基于線粒體ND1和COI基因序列探討鋸眼蝶亞科主要類群的系統(tǒng)發(fā)生關系[J];動物學研究;2007年05期
5 王治國,李貽耀;湘南蔭眼蝶雌性的記述[J];河南科學;2004年02期
6 張勁松;河南蝶類二新記錄種[J];河南科學;2005年02期
7 李傳隆;中國蝶類新種小志Ⅵ[J];昆蟲分類學報;1985年03期
8 周堯,張雅林,謝衛(wèi)民;中國蝴蝶新種、新亞種及新記錄種(I)(鱗翅目)[J];昆蟲分類學報;2000年03期
9 周堯,袁向群;中國蝴蝶新種新亞種及新記錄種(IV)(鱗翅目)[J];昆蟲分類學報;2001年02期
10 周堯,袁向群,張傳詩;中國蝴蝶新種,新亞種及新記錄種(V)(鱗翅目:眼蝶科)[J];昆蟲分類學報;2001年03期
本文編號:27430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7430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