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流動聚焦的實驗和理論研究
本文選題:復合流動聚焦 + 帶電射流。 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摘要】:復合流動聚焦(compound flow focusing)是一種毛細流動現象。它通過物理剪切將毫米尺度的液體界面平穩(wěn)地拉伸為微米尺度的射流,射流則因擾動的增長而失穩(wěn)破碎為單分散性的液滴。該技術穩(wěn)定性好、操作簡單、可控性強、實驗條件寬松,非常適用于制備微米/亞微米尺度的液滴或顆粒,在科學研究和生產應用方面都有著重要價值。本文重點研究了復合流動聚焦中的電流動聚焦(electro-flow focusing,EFF)和同軸流動聚焦(co-flow focusing, CFF),主要內容描述如下:1.采用焊點法制作了便于調節(jié)和清洗的同軸針頭,使用有機玻璃板加工出便于實驗觀察的氣腔。在搭建的實驗系統(tǒng)上研究了結構參數和控制參數對同軸錐形的影響,測量了聚焦小孔出口處射流的直徑d和界面擾動波的波長λ隨氣壓差△Pg和流量Q的變化規(guī)律,并初步研究了內外層液滴的包裹模式。2.基于EFF實驗建立了用于帶電“液-氣”復合射流穩(wěn)定性分析的理論模型,開展了無粘和粘性時間不穩(wěn)定性分析。模型中“液-氣”射流由半徑為R的圓柱液體射流和無限大的環(huán)形氣體區(qū)域構成。在無粘模型中采用均勻速度剖面并只考慮軸向電場的影響;有粘模型中則同時考慮了軸向電場和徑向電場,并基于管流和誤差函數構造了液體射流和驅動氣體的速度剖面。時間穩(wěn)定性分析發(fā)現軸對稱(n=O)擾動和第一類非軸對稱(n=1)擾動對射流的失穩(wěn)起主導作用。在分析了表面張力、粘性、速度以及密度對射流穩(wěn)定性的影響后,本文重點分析了軸向電場和界面上的初始自由電荷的影響,發(fā)現自由電荷密度Q0能極大的促進軸對稱和第一類非軸對稱擾動的增長,且當Q0足夠大時,隨著軸向電場強度的增加,射流將從軸對稱破碎模式過渡到非軸對稱破碎模式。最后,在實驗參數下計算了n=0時射流的最不穩(wěn)定擾動的波長,并與實驗結果進行比較,發(fā)現兩者吻合較好。3.基于CFF實驗建立了用于三相復合射流穩(wěn)定性分析的理論模型。該模型中同軸射流由半徑為R1的圓柱射流和外徑為R2(R2R1)的環(huán)形射流組成,射流周圍是與射流同向流動的驅動流體。三相流體均為粘性流體,同時基于管流和誤差函數建立了射流和驅動流體的基本速度型。通過時間不穩(wěn)定性分析發(fā)現了四種不穩(wěn)定模,并研究了重要無量綱參數對射流穩(wěn)定性的影響規(guī)律,分析了射流內外界面間的耦合關系。結果表明:一般情況下,stretching模是最不穩(wěn)定的;增加內外層界面的界面張力以及減小流體的粘性均有利于同軸射流的破碎;基本速度型對同軸射流時間穩(wěn)定性的影響呈對稱性;驅動流體粘性越低,速度越高,射流越容易從軸對稱破碎模式轉換為非軸對稱破碎模式;外層界面會促進內層界面擾動的發(fā)展并對內層界面有軸向拉伸作用。4.采用同軸流動聚焦技術制備了以磷脂分子為外殼,溶有納米銀顆粒的十氟戊烷為核的可激發(fā)微泡(stimuli-responsive microbubbles,SRMs),并推導出SRMs粒徑分布的尺度律。然后在自行搭建的實驗平臺上進行了SRMs的激光激發(fā)(optical droplet vaporization, ODV)實驗,發(fā)現SRMs具有良好的定點、可控激發(fā)潛力。最后基于ODV的實驗建立了激光激發(fā)SRM的理論模型,分析了重要參數對微泡激發(fā)的影響,一定條件下理論預測和實驗結果吻合很好。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axial electric field and radial electric field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jet is studied by means of physical shearing . The influence of axial electric field and radial electric field on the stability of jet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welding spot . Based on the ODV experiment ,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SRMs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parameters on the micro - bubble excitation is analyzed .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gree well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36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一平,李力,薛克興;復合材料殼體的應力和穩(wěn)定性分析[J];航空學報;1987年11期
2 黃新甫;;市場大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分析[J];湖南數學年刊;1989年Z1期
3 劉烈斌;;關于相關穩(wěn)定性的探討[J];浙江氣象科技;1990年02期
4 孔令琳,化建新;四川某廠滑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及整治[J];軍工勘察;1995年02期
5 陳湘波,劉建周;輝縣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區(qū)域穩(wěn)定性分析[J];河南地質;1999年04期
6 魯麗;;宣城市陳山滑坡群穩(wěn)定性分析[J];安徽地質;2009年03期
7 胡誠;;臺階坡穩(wěn)定性分析與治理[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0年05期
8 T·S·Hull,馬寧;設樁土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J];邯鄲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9 梁順安;程國鋒;李洪波;郭冬;郭乾坤;向明余;;浮動緩沖短節(jié)的疲勞及穩(wěn)定性分析[J];機械工程師;2014年03期
10 姚平;楊作恒;朱紅雷;楊偉俊;刑恩達;;某水庫壩前變形邊坡勘察與穩(wěn)定性分析[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志紅;張建設;;嵐皋祖師廟滑坡判定及穩(wěn)定性分析[A];2010全國非金屬礦產資源與勘察技術交流會論文專輯[C];2010年
2 趙書泉;梁鳳英;佟光玉;張勇;;濟南市某垃圾斜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及其意義討論[A];地質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文集[C];2003年
3 程國棟;;陜南粘性土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與擋墻的穩(wěn)定驗算研究[A];第六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0年
4 馮世進;陳云敏;柯瀚;唐曉武;;垃圾填埋場封頂系統(tǒng)地震穩(wěn)定性分析[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3年
5 張家銘;林峰;李宗長;劉俊;路為;;滑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與綜合治理[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6 姚海林;安駿勇;汪新平;;某建筑工地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與防治[A];新世紀巖石力學與工程的開拓和發(fā)展——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7 劉世凱;蘇愛軍;唐小兵;劉紅星;;長江中下游重點堤岸穩(wěn)定性分析[A];第七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4年
8 汪優(yōu);陳浩軍;黃靚;;MATLAB在結構穩(wěn)定性分析中的應用[A];鋼結構工程研究(五)——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亞安;孫尚明;;邊界元法分析地震波作用下自然邊坡穩(wěn)定性[A];滑坡監(jiān)測技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1988年
10 陳阜超;韓月萍;楊國華;陳聚忠;;李七莊基巖點穩(wěn)定性分析[A];中國測繪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廣濱;復合流動聚焦的實驗和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2 譚志宏;巖溶區(qū)隱伏空洞對路橋工程穩(wěn)定性影響的研究[D];東北大學;2008年
3 董帥;磁場作用下的平板流穩(wěn)定性分析[D];東北大學;2012年
4 何書;下向進路側幫穩(wěn)定性及進路布置方式優(yōu)化設計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5 張雅軒;一維波網絡的控制器設計與穩(wěn)定性分析[D];天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沖;某鐵礦尾礦庫穩(wěn)定性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趙欣欣;自旋極化電流作用下磁化強度的動力學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楊銳;下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穩(wěn)定性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郭超;防滲尾礦庫地震穩(wěn)定性和位移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5 阮彩添;深水水下分離器結構強度與穩(wěn)定性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6 石明芳;大連市女騎警基地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7 王春萌;黏性土力學性能試驗及基坑支護穩(wěn)定性分析[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8 何本貴;高陡路塹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與可靠性評價[D];北京科技大學;2005年
9 莫進豐;開挖邊坡變形穩(wěn)定性分析與穩(wěn)定性控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趙菲;綠紗礦巖質高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與評價[D];石家莊經濟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7724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77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