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衛(wèi)星塑閃陣列探測器的設計與研制
本文關鍵詞:空間暗物質(zhì)探測衛(wèi)星BGO量能器的研制與標定,,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蘭州大學》 2016年
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衛(wèi)星塑閃陣列探測器的設計與研制
周勇
【摘要】:自1933年暗物質(zhì)概念首次被提出到現(xiàn)在,大量的天文觀測結(jié)果證實了暗物質(zhì)的存在。雖然暗物質(zhì)假說已經(jīng)被天文學家普遍接受,并在標準的大爆炸宇宙學模型(ΛCDM模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暗物質(zhì)的組成及其粒子屬性問題依然困擾著人們,不斷激發(fā)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The Standard Model)中不存在符合暗物質(zhì)基本性質(zhì)的候選粒子;另一方面,許多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理論都預言了可能的暗物質(zhì)粒子。因此,對暗物質(zhì)粒子進行探測和實驗研究有可能導致新的物理學革命。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衛(wèi)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簡稱DAMPE)是我國獨立提出并自主研制的空間暗物質(zhì)探測項目,是目前國際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yōu)的空間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器。它基于間接探測的方法,通過測量空間中暗物質(zhì)粒子湮滅或衰變產(chǎn)生的Te V量級的高能伽馬射線和電子能譜來研究暗物質(zhì)粒子。塑閃陣列探測器(Plastic Scintillator Detector,簡稱PSD)是DAMPE的關鍵子探測器之一,它主要有兩個功能:1)協(xié)助BGO量能器進行高能e/γ鑒別;2)對Z=1~20的宇宙線重離子進行鑒別。本論文的工作圍繞PSD的設計和研制過程展開,主要內(nèi)容有:PSD選擇塑料閃爍體作為探測介質(zhì),通過測量入射粒子沉積能量的大小實現(xiàn)其基本功能。為了降低e/γ誤判率,PSD采用了模塊化設計,由82個探測單元模塊組成X、Y相互垂直的兩個塑閃陣列平面。為了適應空間應用環(huán)境以及火箭發(fā)射過程,我們從力、熱、電三個方面出發(fā),對PSD各組件和功能模塊進行了細致的設計。第二章對PSD的工作原理和總體設計進行了簡單介紹。大動態(tài)范圍讀出是PSD的關鍵技術之一。根據(jù)PSD的功能需求,我們估算出PSD探測單元模塊需要覆蓋0.1 MIPs到1400 MIPs的動態(tài)范圍,并完成了基于光電倍增管雙打拿極引出的讀出方案設計。我們對該方案進行了詳盡的宇宙線測試和重離子束流測試,驗證了其設計合理性。這些工作是第三章的主要內(nèi)容。PSD使用光電倍增管作為讀出器件,為了得到最佳的探測器性能,需要對使用的光電倍增管進行詳盡的性能測試。為此,我們設計并搭建了一套PMT批量測試平臺,并用該平臺得到了PSD所有候選光電倍增管的相對增益特性曲線和Dy58比值增益特性曲線。第四章對這部分工作進行了詳細介紹。空間實驗的特殊環(huán)境要求PSD各組件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為此,我們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質(zhì)量控制程序,并應用到PSD組件生產(chǎn)和整體裝配過程中。第五章詳細介紹了PSD的建造過程,特別是PMT組件和塑閃單元條組件的測試、篩選、生產(chǎn)以及質(zhì)量控制。PSD的建造完成后,需要進行完整細致的測試以得到其性能參數(shù)。我們專門設計和搭建了一套地面宇宙線標定測試平臺,并用該平臺對PSD進行了宇宙線標定。第六章對該平臺進行了介紹,同時給出了PSD宇宙線標定的初步結(jié)果,包括基線噪聲,MIP響應,能量分辨率,衰減曲線,探測效率以及位置分辨能力。DAMPE已于2015年12月17日發(fā)射升空并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在軌測試顯示,PSD工作穩(wěn)定,各項性能指標滿足設計要求并與地面測試結(jié)果一致。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V474.1;V447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常進;馮磊;郭建華;范一中;;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衛(wèi)星及鄰近的電子宇宙射線源[J];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15年11期
2 張永杰;余玉洪;周勇;孫志宇;方芳;陳俊嶺;劉杰;;批量塑閃單元條測試技術的研究[J];核技術;2015年08期
3 CHANG Jin;;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 The First Chinese Cosmic Ray and Hard γ-ray Detector in Space[J];空間科學學報;2014年05期
4 余玉洪;徐華根;詹文龍;徐瑚珊;蘇弘;李小剛;孫志宇;肖志剛;胡正國;郭忠言;王建松;陳若富;樊瑞睿;鄭川;;基于大功率LED的中子墻光刻度系統(tǒng)[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7年06期
5 畢效軍;;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zhì)[J];科技導報;2006年09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志永;空間暗物質(zhì)探測衛(wèi)星BGO量能器的研制與標定[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2 楊海波;基于先進ASIC芯片的多探測單元信號讀出方法與電路設計[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康龍飛;HIRFL-CSR外靶實驗的數(shù)據(jù)傳輸和觸發(fā)判選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4 周家穩(wěn);CSR外靶實驗讀出電子學預研系統(tǒng)研究設計[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Yong Zhou;Zhi-Yu Sun;Yu-Hong Yu;Yong-Jie Zhang;Fang Fang;Jun-Ling Chen;Bi-Tao Hu;;A versatile test bench for photomultiplier tube character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AMPE-PSD[J];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2016年03期
2 魯同所;雷仕俊;藏京京;常進;伍健;;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器徑跡重建方法的研究[J];天文學報;2016年03期
3 張德良;封常青;張俊斌;王奇;馬思源;沈仲弢;蔣荻;高山山;張云龍;郭建華;劉樹彬;安琪;;Onboard calibration circuit for the DAMPE BGO calorimeter front-end electronics[J];Chinese Physics C;2016年05期
4 董亦凡;張飛;喬銳;彭文溪;樊瑞睿;龔軻;吳帝;王煥玉;;DAMPE silicon tracker on-board data compression algorithm[J];Chinese Physics C;2015年11期
5 常進;馮磊;郭建華;;空間探測暗物質(zhì)簡介[J];物理;2015年11期
6 高亮;;暗物質(zhì)粒子屬性和宇宙結(jié)構形成[J];物理;2015年10期
7 張永杰;余玉洪;周勇;孫志宇;方芳;陳俊嶺;劉杰;;批量塑閃單元條測試技術的研究[J];核技術;2015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周勇;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衛(wèi)星塑閃陣列探測器的設計與研制[D];蘭州大學;2016年
2 趙興文;CSR外靶硅微條陣列探測器電子學系統(tǒng)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3 康龍飛;HIRFL-CSR外靶實驗的數(shù)據(jù)傳輸和觸發(fā)判選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4 葉春逢;飛行時間質(zhì)譜儀數(shù)據(jù)獲取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XIAO MengJiao;XIAO Xiang;ZHAO Li;CAO XiGuang;CHEN Xun;CHEN YunHua;CUI XiangYi;FANG DeQing;FU ChangBo;GIBONI Karl L.;GONG HaoWei;GUO GuoDong;HU Jie;HUANG XingTao;JI XiangDong;JU YongLin;LEI SiAo;LI ShaoLi;LIN Qing;LIU HuaXuan;LIU JiangLai;LIU Xiang;LORENZON Wolfgang;MA YuGang;MAO YaJun;NI KaiXuan;PUSHKIN Kirill;REN XiangXiang;SCHUBNELL Michael;SHEN ManBing;STEPHENSON Scott;TAN AnDi;TARL Greg;WANG HongWei;WANG JiMin;WANG Meng;WANG XuMing;WANG Zhou;WEI YueHuan;WU ShiYong;XIE PengWei;YOU YingHui;ZENG XiongHui;ZHANG Hua;ZHANG Tao;ZHU ZhongHua;;First dark matter search results from the PandaX-Ⅰ experiment[J];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2014年11期
2 岳珂;余玉洪;徐瑚珊;孫志宇;王建松;肖志剛;胡正國;陳若富;張雪熒;涂小林;陳俊嶺;詹文龍;;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ing paddle modules of neutron wall from the cosmic ray test[J];中國物理C;2010年08期
3 常進;;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意義、方法、進展及展望[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0年02期
4 余玉洪;徐華根;徐瑚珊;詹文龍;孫志宇;郭忠言;胡正國;王建松;陳俊嶺;鄭川;;Studies of a scintillator-bar detector for a neutron wall at an external target facility[J];中國物理C;2009年07期
5 畢效軍;;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zhì)[J];科技導報;2006年09期
6 徐華根;徐瑚珊;李文飛;詹文龍;肖國青;孫志宇;郭忠言;李松林;段利敏;王宏偉;肖志剛;黃文學;李琛;陳若富;張雪熒;賈飛;黃天衡;;HIRFL-CSR系統(tǒng)中RIBLLⅡ上中子墻設計的模擬計算[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6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澤;In-Beam PET的性能模擬與圖像重建[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王進紅;基于開關電容矩陣的波形數(shù)字化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3 周家穩(wěn);CSR外靶實驗讀出電子學預研系統(tǒng)研究設計[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4 張云龍;空間暗物質(zhì)探測電磁量能器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5 封常青;空間暗物質(zhì)探測衛(wèi)星量能器讀出電子學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6 王東旅;高速串行通信中時間抖動的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7 張木水;高速電路電源分配網(wǎng)絡設計與電源完整性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8 曲曉波;ARGO實驗中“膝”區(qū)原初宇宙線成分分辨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郭建華;北京譜儀(BESIII)飛行時間讀出電子學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10 劉序宗;BESIII TOF子觸發(fā)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丹丹;;暗物質(zhì)問題[J];硅谷;2010年15期
2 白臨武;王永平;;試用暗物質(zhì)理論解釋慣性和慣性力的物理機制(上)[J];航天控制;2011年05期
3 白臨武;王永平;;試用暗物質(zhì)理論解釋慣性和慣性力的物理機制(下)[J];航天控制;2011年06期
4 任海濤;;暗物質(zhì)之迷[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高建功,王令云;非重子暗物質(zhì)的臨界波數(shù)[J];新疆工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6 范勇;;引力勢、物質(zhì)運動與時空結(jié)構 “暗物質(zhì)”的本質(zhì)[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7 沈天增,高建功;無碰撞粒子在外引力場中的分布[J];新疆工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8 沈天增,高建功,凌海秋;無碰撞暗物質(zhì)粒子對星系引力場的影響[J];新疆工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9 王曉東;孫希;王志剛;安正華;方建;蔡嘯;章愛武;薛鎮(zhèn);劉宏邦;俞伯祥;謝宇廣;孫麗君;周莉;胡濤;呂軍光;;用于暗物質(zhì)間接測量外圍反符合探測器的讀出研究[J];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2010年06期
10 張含峰;淺論宇宙中的暗物質(zhì)[J];淄博學院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200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蘇景順;;物質(zhì) 暗物質(zhì) 反物質(zhì)——關于物質(zhì)概念的發(fā)展綜述[A];數(shù)學·物理·力學·高新技術研究進展——2000(8)卷——中國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會第8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王舟;鮑磊;郝熙歡;巨永林;;暗物質(zhì)探測器用液氙低溫精餾系統(tǒng)的研制與結(jié)果分析[A];上海市制冷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孫希磊;呂軍光;胡濤;周莉;曹俊;王貽芳;占亮;章愛武;周詳;段斯涵;丁雪峰;張坤;王志剛;蔡嘯;俞伯祥;方建;謝宇廣;高龍;牛順利;孫麗君;;暗物質(zhì)探測雙發(fā)光晶體技術[A];第十六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2年
4 李金;;暗物質(zhì)的實驗探測器[A];第十二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亞正;暗物質(zhì)直接探測中核效應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2 何鈺;非熱起源暗物質(zhì)模型中微波背景漲落和大尺度結(jié)構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3 任祥祥;PandaX地下暗物質(zhì)實驗電子學與數(shù)據(jù)獲取系統(tǒng)的研制[D];山東大學;2015年
4 張志永;空間暗物質(zhì)探測衛(wèi)星BGO量能器的研制與標定[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5 黃熙;中子星作為限制暗物質(zhì)的探針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6 周勇;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衛(wèi)星塑閃陣列探測器的設計與研制[D];蘭州大學;2016年
7 吳昱城;超低能量閾高純鍺探測器的暗物質(zhì)直接探測[D];清華大學;2013年
8 柯繼偉;超出標準模型新物理的兩個例子:暗物質(zhì)和超對稱[D];浙江大學;2014年
9 馮磊;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若干問題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10 陳楠;Z′及CDEX相關的暗物質(zhì)理論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斌;標量暗物質(zhì)模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鄭云龍;超致密暗物質(zhì)暈的相關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3 呂翔;銀河系伽馬射線超出及理論解釋[D];浙江大學;2015年
4 杜迎帥;CDEX-10中液氬探測系統(tǒng)的建立與信號分析[D];東華理工大學;2014年
5 張永杰;電性件塑閃陣列探測器的研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6 慕巍;低能核反沖在液氙暗物質(zhì)探測器中的發(fā)光和電離效率[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7 丁然;暗物質(zhì)湮滅對暗暈密度輪廓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何道;暗物質(zhì)實驗中探測器性能實驗研究和模擬分析[D];清華大學;2006年
9 郭萌;暗物質(zhì)天體存在的可能性及其觀測[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萬能;電子對撞機上暗物質(zhì)與Z玻色子伴隨產(chǎn)生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空間暗物質(zhì)探測衛(wèi)星BGO量能器的研制與標定,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07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6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