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構造格架與成礦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藏南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構造格架與成礦的關系
更多相關文章: 構造變形 含礦斑巖 低溫熱年代學 成礦作用 構造演化 甲瑪 西藏
【摘要】: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位于岡底斯中新世成礦帶東段,大地構造位置上屬于南岡底斯巖漿弧東段的白堊紀弧后盆地中,是一個典型的超大型"碰撞型"斑巖-矽卡巖型礦床。盡管前人對甲瑪礦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甲瑪礦床中新世成礦作用與白堊紀弧后盆地的構造關系以及低溫熱年代學等重要科學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以甲瑪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詳細的野外科技長廊地質調查、鉆孔構造與礦化編錄、室內相關配套研究以及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對甲瑪礦床深入開展礦床構造與矽卡巖成礦作用、含礦斑巖與成礦作用以及區(qū)域隆升與成礦作用的研究。通過詳細的分析、對比與研究,建立了甲瑪礦床構造-矽卡巖成礦模式,探討了含礦斑巖的巖石成因以及巖漿與成礦作用,模擬了礦床的地質熱演化史并討論了岡底斯東段隆升與成礦作用的關系,初步建立了 岡底斯東段構造演化模式以及區(qū)域構造成礦模式,對甲瑪以及區(qū)域找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科學研究意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確定了甲瑪礦床的構造變形特征。90-62Ma,新特提斯洋向北俯沖在拉薩地體之下,多底溝組和林祖宗組之間發(fā)生自北向南的滑脫剪切,形成甲瑪滑脫帶(JMD或GD2),伴隨上部(林布宗組、楚木龍組、塔克那組和設興組)鏟式樣式的褶皺構造共同構成滑脫-褶皺帶。在自北向南遞進剪切應變下,多底溝組和林布宗組形成含有兩期面理(S1和S2)的一系列同斜褶皺或近平臥褶皺,發(fā)育脈褶、層間揉流褶皺、拖曳褶皺等較復雜的幾何形態(tài)。石英和方解石的EBSD組構分析表明,甲瑪滑脫帶形成于中低溫簡單剪切的構造環(huán)境,同樣具有由北向南剪切的運動學特征。甲瑪滑脫帶后期又被改造成穹狀構造。(2)建立了甲瑪礦床構造與矽卡巖成礦模式:含礦熱液在巖漿熱動力和構造應力的驅動下沿著先存的林布宗組和多底溝組層間構造帶運移并且發(fā)生側向逃逸,熱液流體順層選擇性交代多底溝組大理巖和灰?guī)r以及林布宗組板巖和角巖,導致部分蝕變和礦化呈褶皺形態(tài)和條帶狀構造,在層間滑脫空間形成甲瑪層狀、似層狀矽卡巖和矽卡巖型銅多金屬主礦體,在褶皺核部構造虛脫空間形成了局部厚大的矽卡巖以及相伴生的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體,在斑巖體與多底溝組大理巖和灰?guī)r接觸部位并借助早期構造空間的優(yōu)勢,形成了巨厚板狀矽卡巖以及矽卡巖銅多金屬礦體。(3)探討了含礦斑巖的巖石成因:甲瑪礦區(qū)成礦斑(玢)巖體主要為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石英閃長玢巖和輝長閃長玢巖,LA-ICP-MS鋯石U-Pb測年結果表明甲瑪礦區(qū)含礦斑(玢)巖成巖年齡形成于16.69~14.39Ma;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成礦斑(玢)巖大多屬于高Al2O3和低TiO2的高鉀鈣堿性系列,少數為鈣堿性系列和鉀玄巖系列;富集Rb、Ba、K等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和Th、U元素,虧損Nb、Ta、Ti、P等高場強元素(HFSE);稀土元素呈LREE富集、HREE虧損的右傾配分模式;總體具有典型的埃達克質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微量元素比值和判別圖解表明甲瑪礦區(qū)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石英閃長玢巖巖漿源區(qū)最有可能是加厚基性新生下地殼,而輝長閃長玢巖巖漿來源于富集巖石圈地幔。(4)建立了巖漿-成礦模式:約26Ma,拉薩地體巖石圈拆沉,引起軟流圈物質上涌,導致新生基性下地殼部分熔融,形成富硫、富礦的埃達克質巖漿,并且有幔源物質的加入;約18~13Ma,青藏高原處于構造轉換階段,含礦埃達克質巖漿沿斷裂通道上升,并且在上升過程中與中上地殼發(fā)生巖漿混合作用,巖漿演化形成礦區(qū)石英閃長玢巖、花崗閃長斑巖、二長花崗斑巖和花崗斑巖,而同期來自巖石圈地幔的巖漿則演化形成輝長閃長巖;含礦熱液流體在構造應力和巖漿熱驅動力下,在林布宗組砂板巖、角巖與多底溝組大理巖、灰?guī)r的層間滑脫帶或褶皺的構造虛脫空間就位,形成甲瑪矽卡巖型銅多金屬主礦體。(5)模擬了礦床的地質熱演化史:甲瑪礦床含礦斑巖鋯石(U-Th)/He年齡為14.9Ma、磷灰石(U-Th)/He年齡為14.7~14Ma、磷灰石裂變徑跡(AFT)年齡為15.5~13.3Ma;本文對處于同一礦集區(qū)的甲瑪、驅龍和拉抗俄礦床進行了熱演化模擬以及對比,結果表明礦床在18~13Ma期間發(fā)生了短時間內快速冷卻,而岡底斯東段約26~12Ma處于快速隆升階段,暗示礦床成礦事件與岡底斯快速隆升相伴生;如果AHe年齡代表礦床剝露揭頂的時間,假設甲瑪礦床斑巖侵位深度平均值為2.4km,甲瑪礦床剝蝕速率估算結果為0.16~0.17 mm/年,與前人對岡底斯中新世成礦帶東段的礦床研究結果一致。(6)建立了區(qū)域構造成礦模式:約18~13Ma,岡底斯東段處于從擠壓到伸展(或走滑)的構造轉換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正斷層,南北向正斷層系統(tǒng)與區(qū)域上存在的近東西向逆沖斷裂或走滑斷裂交匯部位,可能為岡底斯中新世成礦帶東段含礦巖漿提供了上升通道和淺部就位的空間,形成含礦斑巖;同時含礦巖漿熱液利用有利的成礦圍巖條件(如多底溝組灰?guī)r或葉巴組灰?guī)r夾層)于層間滑脫空間、褶皺構造虛脫空間形成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含礦斑巖與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共同構成了岡底斯中新世成礦帶東段甲瑪、驅龍-浪母家果-知不拉、拉抗俄、財勝、向陽等礦床。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孟元庫;許志琴;馬士委;楊斐斐;馬緒宣;;藏南岡底斯巖漿帶中段曲水韌性剪切帶的變形特征及其年代學約束[J];地球科學;2016年07期
2 許志琴;楊經綏;侯增謙;張澤明;曾令森;李海兵;張建新;李忠海;馬緒宣;;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若干進展[J];中國地質;2016年01期
3 許志琴;王勤;李忠海;李化啟;蔡志慧;梁鳳華;董漢文;曹匯;陳希節(jié);黃學猛;吳嬋;許翠萍;;印度-亞洲碰撞:從擠壓到走滑的構造轉換[J];地質學報;2016年01期
4 冷秋鋒;唐菊興;鄭文寶;林彬;王藝云;唐攀;林鑫;;西藏甲瑪斑巖成礦系統(tǒng)中厚大矽卡巖礦體控礦因素研究[J];礦床地質;2015年02期
5 唐菊興;王立強;鄭文寶;鐘康惠;;岡底斯成礦帶東段礦床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預測[J];地質學報;2014年12期
6 王立強;唐菊興;陳偉;羅茂澄;康浩然;冷秋鋒;;西藏邦鋪鉬多金屬礦床矽卡巖礦物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中國地質;2014年02期
7 QIAN Ye;SUN Fengyue;LI Bile;LI Shijin;ZHAO Junwei;;Early Permian Late Triassic Magmatism in the Tuotuohe Regio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Jinshajiang Suture[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4年02期
8 王立強;唐菊興;鄭文寶;陳偉;林鑫;康浩然;羅茂澄;;西藏岡底斯成礦帶東段主要鉬多金屬礦床成礦規(guī)律研究[J];地質論評;2014年02期
9 鐘康惠;姚丹;多吉;鄭凡石;徐長昊;黃小雨;陸彪;雷波;藺吉慶;鮑春輝;閆國強;;西藏甲瑪—驅龍地區(qū)葉巴巖組構造學特征[J];地球學報;2013年01期
10 許志琴;楊經綏;李文昌;曾令森;許翠萍;;青藏高原南部與東南部重要成礦帶的大地構造定格與找礦前景[J];地質學報;2012年1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秦志鵬;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成因模式[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2 鄭文寶;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型[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冷秋鋒;西藏甲瑪斑巖成礦系統(tǒng)地質特征及矽卡巖型厚大富礦體控礦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2 李磊;西藏墨竹工卡縣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控礦構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3 秦志鵬;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似埃達克巖的成巖成礦作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96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29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