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硝酸鹽型甲烷厭氧氧化細菌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及其生態(tài)功能
本文關鍵詞:亞硝酸鹽型甲烷厭氧氧化細菌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及其生態(tài)功能
更多相關文章: 甲烷厭氧氧化 NC10門 細菌培養(yǎng) 環(huán)境因子 微量元素 引物優(yōu)化 生態(tài)功能 甲烷匯
【摘要】:微生物催化的亞硝酸鹽型甲烷厭氧氧化(N-DAMO)耦合了甲烷厭氧氧化和亞硝酸鹽還原兩個過程,是全球碳氮循環(huán)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潛在的廢水生物脫氮工藝。然而,N-DAMO細菌生長極其緩慢,倍增期長達幾周至幾個月。這導致N-DAMO富集物難以獲得,嚴重制約N-DAMO過程的進一步科學研究和工程應用。盡管N-DAMO細菌分布廣泛,但在很多生境中豐度較低,原有PCR引物靈敏度較差,難以檢測一些環(huán)境中低豐度的N-DAMO細菌。本論文通過短期活性試驗和長期培養(yǎng)試驗,優(yōu)化了N-DAMO細菌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條件和營養(yǎng)條件,并將優(yōu)化結果應用于N-DAMO細菌的后續(xù)培養(yǎng);從富集物中獲得了N-DAMO新種,并參考新種序列優(yōu)化了NC10門特異性引物;借助新引物以及其他檢測手段,探明了N-DAMO細菌在濱海濕地系統(tǒng)中的生態(tài)功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研究了溫度、pH和鹽度等環(huán)境條件對N-DAMO細菌代謝活性和生長速率的影響,獲得了最佳環(huán)境條件。短期活性試驗結果表明,溫度、pH和鹽度對N-DAMO細菌的代謝活性具有顯著影響。溫度低于35℃時,N-DAMO比活性隨著溫度的增加而指數(shù)上升,溫度高于35℃時,隨著溫度的增加而急劇下降,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可由擴展的阿倫尼烏斯方程描述,最佳溫度約為35℃。在pH測試范圍內(6.0~9.0),N-DAMO比活性隨著pH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可由修正的安東尼奧方程描述,最優(yōu)pH約為7.6。高鹽度可抑制淡水N-DAMO細菌的活性,20 g NaCl·L-1鹽度下幾乎檢測不到N-DAMO活性。長期培養(yǎng)試驗表明,溫度、pH和鹽度對N-DAMO細菌的生長也有影響,最佳培養(yǎng)條件為溫度35℃、pH7.6以及鹽度0g NaCl·L-1。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20g NaCl·L-1鹽度下,培養(yǎng)初期富集物并不具有N-DAMO活性,但經(jīng)過90d培養(yǎng)后,富集物中檢測到了明顯的N-DAMO活性,甲烷消耗速率達0.029μmol CH4·h-1。NC10門16S rRNA和pmoA基因序列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顯示,90d培養(yǎng)前后,N-DAMO細菌群落結構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說明富集物N-DAMO活性的恢復,是由于原有N-DAMO細菌的鹽度適應,而非新的嗜鹽N-DAMO細菌的生長繁殖。據(jù)我們所知,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N-DAMO細菌的鹽度適應現(xiàn)象。2)研究了鐵、銅、鋅、鉬、鈷、錳和鎳等微量元素對N-DAMO細菌代謝活性和生長速率的影響,獲得了最佳配比,并應用于N-DAMO細菌的后續(xù)培養(yǎng)。短期活性試驗表明,亞鐵離子和銅離子對N-DAMO活性具有較明顯的影響。在4~100μmol·L-1范圍內,隨著亞鐵離子濃度增加,N-DAMO活性先明顯增加,后略有回落,在20μmol·L-1附近,獲得最大值。在測試范圍(1~100μmol·L-1)內,隨著銅離子濃度增加,N-DAMO活性先略有增加、后明顯下降,在10μmol·L-1附近,獲得最大值。高濃度銅離子(25~100μmol·L-1)對N-DAMO細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測試范圍內,培養(yǎng)基中鋅、鉬、鈷、錳和鎳等元素對N-DAMO細菌沒有顯著影響。長期培養(yǎng)試驗表明,亞鐵離子和銅離子對N-DAMO細菌具有明顯影響,在測試范圍(亞鐵離子4~20μmol·L-1,銅離子1~10μmol·L-1)內,增加亞鐵離子或銅離子濃度,可促進N-DAMO細菌的生長。在測試范圍內,鋅、鉬、鈷、錳和鎳等微量元素對N-DAMO細菌的長期影響小于試驗隨機誤差。因此,改良后的培養(yǎng)基中,亞鐵離子濃度提高至20μmol·L-1,銅離子濃度提高至10μmol·L-1,其他元素濃度保持不變。將改良后的培養(yǎng)基應用于N-DAMO反應器中,發(fā)現(xiàn)應用改良培養(yǎng)基后,N-DAMO細菌的生長速率明顯加快,富集培養(yǎng)速度提高至原來的2~3倍。特別是,應用改良培養(yǎng)基后,N-DAMO細菌形成大而密實的團聚體。比較單個團聚體包含的細胞個數(shù)和培養(yǎng)前后N-DAMO細菌數(shù)量的增加倍數(shù),發(fā)現(xiàn)這些團聚體的成因主要是許多細胞的相互粘附,而非單個細胞的生長繁殖。3)獲得了N-DAMO新種,并參考新種序列,優(yōu)化了NC10門特異性引物,獲得了靈敏度更高的PCR檢測方案。采用細菌通用引物8F/1492R,擴增獲得了N-DAMO新種16S rRNA基因的全長序列。根據(jù)NCBI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該新種廣泛分布于中國生境中,可能有著重要的生態(tài)意義。針對常用NC10門特異性引物存在的缺陷,優(yōu)化了PCR引物。原有引物202F在錯誤的堿基位552~563處具有強結合,存在嚴重非特異性擴增;原有引物qP1F與新種序列在3'端存在堿基錯配。本文設計了新引物1051F,并在引物qP1F中引入簡并堿基(R),用以消除堿基錯配可能帶來的影響。建立了用于NC10細菌16S rRNA基因擴增的新巢氏PCR方案。新方案對NC10細菌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并且具有很高的靈敏度。新方案的檢測限約為103 copies·g-1干重,而原方案僅為105 copies·g-1干重。此外,在定量PCR引物qP1F中引入簡并堿基,獲得了更高的NC10細菌豐度,并且NC10細菌豐度與樣品N-DAMO活性之間具有更好的相關性。4)結合分子生物學手段和穩(wěn)定同位素示蹤技術,探明了N-DAMO細菌在濱海濕地系統(tǒng)中的生態(tài)功能。探明了濱海濕地沉積物中甲烷和各類電子受體的垂直分布特征。深層沉積物(3 cm)含有較高濃度的甲烷(最高達32μmol·L-1),表層沉積物(0~0.5 cm)甲烷含量較低(0.3μmol·L-1)。氧氣在沉積物中的滲透深度不足1cm,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滲透深度為2~4 cm,硫酸鹽貫穿整個被試沉積物。在次表層沉積物中,甲烷與硝酸鹽/亞硝酸鹽相遇,該區(qū)域易發(fā)生N-DAMO過程。探明了濱海濕地沉積物產甲烷和甲烷氧化速率隨深度變化的規(guī)律。表層和深層沉積物檢測到甲烷凈產生,次表層沉積物(0.5~2 cm)存在明顯的甲烷凈消耗。甲烷好氧氧化、DAMO(包括N-DAMO和nitrate-AOM)和硫酸鹽型甲烷厭氧氧化過程分別主要發(fā)生于表層、次表層和深層沉積物中,活性分別為0.5~1.6、1.4~3.2和0.7~3.0 nmol CH4·day-1·mL-1濕泥。探明了濱海濕地沉積物中甲烷氧化微生物的菌群結構特征。沉積物中甲烷氧化微生物具有明顯的分層分布特征:MOB主要存在于表層沉積物中;DAMO微生物(包括N-DAMO細菌和DAMO古菌)主要存在于次表層沉積物中,隸屬于NC10門的N-DAMO細菌是主要的DAMO微生物;ANME主要存在于深層沉積物中。定量PCR結果也表明,N-DAMO細菌主要存在于次表層。該項研究表明,N-DAMO過程是被試濱海濕地重要的沉積物甲烷匯,貢獻率為23~58%。特別是,N-DAMO細菌的存在使得整個被試濱海濕地成為大氣甲烷匯,甲烷氧化速率為0.10~0.18 nmol CH4·day-1·cm-2。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172;X70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常嘉瑞;;關于厭氧裝置處理甲醇廢水的總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2 周康群;劉暉;崔英德;孫彥富;鄧金川;;一株新的厭氧除磷功能菌株的鑒定與活性[J];化工學報;2008年06期
3 劉志詩;孫兆生;;厭氧膠在檢修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4年17期
4 蔣代康,張國政,鄭榜國,吳志剛;厭氧-好氧綜合處理制裘廢水中間生產試驗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1期
5 王小虎;吳葵霞;張鵬;;硫酸粘菌素厭氧實驗研究[J];遼寧化工;2012年07期
6 劉甲紅;張倩倩;吳凱;楊畢娥;郭立新;金仁村;;厭氧顆粒模型的研究進展[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7 彭乙冬;;英國輸出處理厭氧廢棄物的技術[J];生物技術通報;1988年08期
8 周康群;劉暉;孫彥富;周遺品;劉潔萍;;厭氧條件總磷還原為磷化氫種泥篩選及功能菌株鑒定[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7年06期
9 劉暉;孫彥富;周康群;劉潔萍;王文豪;;厭氧除磷菌的富集及功能菌組成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0期
10 張愛茜,湯小虎,韓朔睽,王連生;含硫芳香族衍生物的厭氧微生物降解[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香堯;;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厭氧產沼及堆肥的再生利用前景[A];四川省循環(huán)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2 余淦申;郭茂新;張礪彥;陳杭飛;付德龍;宋立志;王煒;董立明;史偉祥;過秀華;;苧麻脫膠廢水管道厭氧-好氧治理技術開發(fā)[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給水排水學會排水委員會第二屆第一次年會論文集[C];1991年
3 楊曉娜;;一種容油性厭氧膠的研制及其應用[A];北京粘接學會第十八屆年會暨膠粘劑、密封劑技術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4 張耀斌;全燮;;內置零價鐵強化厭氧污水處理技術[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5 董雙良;高俊剛;董喜華;張彩云;;硅籠改性耐熱厭氧膠的制備及其固化動力學[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7年
6 魏利;馬放;李成軍;王博;孫偉;;基于16S rDNA不同靶序列對厭氧ABR反應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的影響[A];第十次全國環(huán)境微生物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C.T.M.J.Frijters;R.H.Vos;G.Scheffer;R.Mulder;;厭氧-好氧法處理漂白和染色廢水[A];2006第三屆全國染整清潔生產、節(jié)水節(jié)能、降耗新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8 阮海英;陳亮;陳東輝;黃滿紅;;厭氧/缺氧/好氧組合SBR工藝去除活性艷蘭KN-G的研究[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09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朱偉云;;利用氣壓轉換技術篩選厭氧真菌[A];第三屆全國飼料營養(yǎng)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10 何剛;廖日紅;劉操;王培京;;厭氧折板濾池處理農村污水試驗研究[A];全國給水排水技術信息網(wǎng)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張媛;擰緊工業(yè)污水的閥門[N];秦皇島日報;2014年
2 本報記者 苗昆;生物解決方案高效處理污水[N];中國環(huán)境報;2012年
3 廣州中環(huán)萬代環(huán)境工程有限公司桂琪;“厭氧+好氧”處理造紙廢水[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張顯峰;厭氧技術:小反應器里的大產業(yè)[N];科技日報;2006年
5 記者 鄧嫻邋見習記者 李婧瑜 通訊員 李淑慧;世界領先厭氧制沼技術落戶安陽[N];安陽日報;2008年
6 宗華;廢水處理添新工藝[N];中國石化報;2001年
7 記者 劉偉 通訊員 徐俠 龍步青;廢物達標排放 年節(jié)本兩千萬[N];連云港日報;2006年
8 廣州中環(huán)萬代環(huán)境工程有限公司 桂琪;“厭氧+好氧”處理造紙廢水[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吳誠 李良;發(fā)展循環(huán)經(jīng)濟的雙重驅動[N];中國環(huán)境報;2012年
10 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 李岱青;畜禽糞便尿污染惡果已突顯[N];中國畜牧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何嶄飛;亞硝酸鹽型甲烷厭氧氧化細菌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及其生態(tài)功能[D];浙江大學;2016年
2 王維奇;閩江河口濕地甲烷厭氧氧化及其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3 常功法;基于厭氧環(huán)境的倒置A~2/O工藝生物除磷機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4 袁麗梅;多點進水厭氧—多級缺氧/好氧—膜組合工藝處理生活污水的試驗研究[D];東華大學;2007年
5 岳正波;水生植物的瘤胃微生物轉化[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6 隋倩雯;氨吹脫與膜生物反應器組合工藝處理豬場厭氧消化液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7 汪林;反硝化同步除磷動力學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應用[D];重慶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星;一株厭氧發(fā)酵木糖產氫菌的分離鑒定及功能評價[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張蓓;農村(社區(qū))污水集中收集厭氧強化預處理技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3 范秋香;反硝化型甲烷厭氧氧化微生物富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4 王昊書;廚房垃圾高效破碎除雜成套化裝置設計與優(yōu)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5 王睿文;厭氧-SBR處理豆油精煉廢水及產乙酸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6 王旭;填埋場甲烷厭氧氧化過程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7 劉軍;一種石英晶片粘接用厭氧膠的制備方法[D];西北大學;2016年
8 李改蓮;畜禽糞便厭氧發(fā)酵液產品的開發(fā)及其防蟲特性試驗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04年
9 綦峰;檸檬酸厭氧出水回用技術探究[D];江南大學;2013年
10 楊靜;甾體雌激素厭氧遷移轉化特征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831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28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