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博士論文 >

冶金熔體內(nèi)氣泡行為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07 14:34

  本文關鍵詞:冶金熔體內(nèi)氣泡行為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氣泡行為 鐵水包 底吹煉銅 CFD-PBM 數(shù)值模擬 氣液傳質


【摘要】:在冶金工業(yè)中,氣體噴吹技術作為一種提高冶煉效果的重要手段,普遍應用于各個熔煉和精煉過程,并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為了提高氣體和冶金熔體的反應效率,氣泡不僅要細化,而且要均勻分布于熔體之中,以增大氣液接觸面積,從而提高氣液傳質速率。因此,利用數(shù)值模擬手段深入研究并揭示氣泡在冶金熔體內(nèi)的行為規(guī)律,對反應器的結構、噴吹模式和技術參數(shù)的優(yōu)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我國自主研發(fā)的鐵水預處理原位脫硫噴吹—機械耦合攪拌及銅冶煉底吹熔煉技術中的氣體與熔體的相互作用過程,利用CFD商業(yè)軟件Fluent并結合用戶自定義函數(shù)(UDF)來構建描述氣泡相關行為的數(shù)學模型,采用數(shù)學和物理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鐵水預處理原位脫硫噴吹—機械耦合攪拌體系和氧氣底吹煉銅射流體系內(nèi)氣液兩相流、混合效率、氣泡尺寸分布和氣液相間傳質行為規(guī)律進行研究,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獲得的結果如下:1.對于鐵水原位預處理噴吹—機械耦合攪拌過程,根據(jù)相似原理、計算流體力學等相關理論建立了水模型及CFD-PBM耦合數(shù)學模型。研究了9種不同的聚合—破裂理論模型對氣泡尺寸分布預測結果的影響,通過與水模型測量結果對比,提出了合理的聚合—破裂模型和修正參數(shù),并結合水模型和數(shù)值模擬方法考察了不同攪拌槳位置、槳葉類型、轉速及噴吹氣量等參數(shù)對氣液兩相流、混合效率、氣泡微細化和氣液相傳質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結果表明:(1)對于不同的氣泡聚合—破裂模型,Luo-Lehr模型和Luo-Laakkonen模型均可較為準確的預測出該體系下的氣泡尺寸?紤]到Laakkonen模型相對Lehr模型,計算更為高效,因此本文后期計算選取了Luo-Laakkonen模型。同時提出了修正模型系數(shù)R,且當R取0.5時,模型預測氣泡尺寸及分布情況與實測結果吻合良好。(2)隨著攪拌槳偏心率的增加,熔池內(nèi)的氣泡分布區(qū)域逐漸增大,氣體總體積θ先減小后增大,而氣泡尺寸則逐漸降低,氣液相間傳質速率增大。當偏心率為0.4時,熔池內(nèi)氣體總體積θ和氣液相間傳質總速率參數(shù)考最大,分別為1.19L和1.65×10-4m3/s。與此同時,偏心率0.4時取得混勻時間最小值12.3s,較偏心率為0時,縮短22.6s。整體而言,偏心模式相對于中心模式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建議攪拌槳偏心率選取為0.4。(3)相對于VB槳型,采用SSB-D槳雖混合效率略有降低,但能增大熔池內(nèi)部的氣體分布區(qū)域,同時在攪拌槳上方形成流體向下回流,阻止氣泡快速上浮,從而增大了氣體在熔池內(nèi)部的停留時間,這些均有利于增大氣體利用效率,較傳統(tǒng)VB槳,SSB-D熔池內(nèi)部氣體總體積增大0.29L,增幅達到32.2%。因此本文推薦選取SSB-D槳型。(4)隨著攪拌槳轉速和噴氣量的增加,熔池內(nèi)部氣體總體積θ和氣液相間傳質總速率參數(shù)ξ快速增大,熔池的混勻時間隨著攪拌轉速的增加而縮短,但在攪拌轉速超過200rpm,噴氣量超過2.0Nm3/h后,再增大二者則不能取得明顯效果,而且過大噴氣量會降低熔池內(nèi)混合效率。因此本文推薦攪拌槳轉速范圍為200rpm,噴氣量為2.0Nm3/h。(5)在工業(yè)鐵水包高溫熔池內(nèi),采用優(yōu)化后的攪拌-噴吹模式,較工業(yè)傳統(tǒng)VB槳,雖混勻時間延長2.4s,但熔池內(nèi)部氣體總體積增大0.25m3,增幅達到20.2%,氣液相間總傳質速率參數(shù)考增大0.06m3/s,增幅達到10.3%。2.對于銅冶煉底吹熔煉過程,根據(jù)相似原理、計算流體力學等相關理論分別建立了物理模型及CFD-PBM耦合數(shù)學模型。在數(shù)值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良好的基礎上,考察了15種噴嘴布置方案、3種噴嘴數(shù)量和5種噴吹氣量對熔池內(nèi)氣液兩相流、混合效率、氣泡微細化和氣液相間傳質速率的影響,結果表明:(1)當A、B兩組的噴嘴布置角度βA與βB布置在中心附近時,即0deg和7deg,熔池內(nèi)氣體總體積θ較大、且氣泡尺寸較小,其相應的氣液傳質總速率參數(shù)ξ也較大,但是熔池混合效率低。當噴嘴布置角度過大時,即21deg和28deg,過高布置使氣泡上浮至液面的距離縮短,降低氣泡在熔池內(nèi)的總體積θ和總氣液傳質總速率參數(shù)ξ。因此本文根據(jù)不同噴嘴布置對比結果,選取了βA-βB為7deg-14deg的噴嘴布置為最優(yōu)方案。(2)隨著噴嘴數(shù)量和噴吹流量的增加,熔池內(nèi)氣泡分散性變好,氣體總體積θ和氣液間傳質總速率參數(shù)ξ增加,但盲目增大噴嘴數(shù)量會造成熔池混合效率的降低,且吹氣流量超過18.8Nm3/h時,氣泡總體和傳質速率增長趨勢變緩,綜合考慮本文推薦爐底噴嘴數(shù)量為13個,噴吹氣流量為18.8Nm3/h,其熔池內(nèi)氣體總體積為7.2L,混合時間為241.8 s,氣液傳質總速率參數(shù)為3.78×10-4m3/s。(3)在工業(yè)氧氣底吹煉銅高溫熔池內(nèi),采用優(yōu)化后的吹煉模式,較現(xiàn)有工業(yè)噴嘴排布方案,熔池內(nèi)部的氣體總體積θ和氣液質量總傳輸系數(shù)ξ分別增長了7.7%和18.1%,混勻時間縮短了73.2s,優(yōu)化方案相對工業(yè)現(xiàn)有吹煉模式具有明顯優(yōu)勢?傊,本文所建立的數(shù)學模型可以準確描述以上兩種不同冶金熔體內(nèi)的氣泡行為,其研究結果有助于優(yōu)化現(xiàn)有的反應器結構,噴吹模式以及技術參數(shù),為這兩項自主技術的進一步的工業(yè)推廣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氣泡行為 鐵水包 底吹煉銅 CFD-PBM 數(shù)值模擬 氣液傳質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F0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緒論14-38
  • 1.1 課題背景14-15
  • 1.2 鐵水預處理脫硫15-18
  • 1.2.1 KR法15-16
  • 1.2.2 噴吹法16-17
  • 1.2.3 原位機械攪拌法17-18
  • 1.3 銅冶煉的噴吹熔煉18-20
  • 1.3.1 銅冶煉的頂吹技術18
  • 1.3.2 銅冶煉的側吹技術18-19
  • 1.3.3 銅冶煉的底吹熔煉技術19-20
  • 1.4 冶金熔體中氣泡行為的數(shù)學物理模擬研究現(xiàn)狀20-35
  • 1.4.1 氣液兩相流的研究進展21-26
  • 1.4.2 混合效率研究進展26-30
  • 1.4.3 氣泡尺寸研究進展30-33
  • 1.4.4 氣液傳質速率研究進展33-35
  • 1.5 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及創(chuàng)新點35-38
  • 1.5.1 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35-36
  • 1.5.2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36-38
  • 第2章 鐵水包內(nèi)噴吹-機械攪拌體系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38-66
  • 2.1 物理模型的建立38-46
  • 2.1.1 水模型實驗原理38-41
  • 2.1.2 實驗裝置41-43
  • 2.1.3 實驗方法及方案43-46
  • 2.2 氣液兩相流模型的建立46-50
  • 2.2.1 歐拉-歐拉方程46-49
  • 2.2.2 k-ε湍流模型方程49-50
  • 2.3 組分傳輸控制方程50
  • 2.4 氣泡群體平衡模型(PBM)50-60
  • 2.4.1 氣泡聚合52-57
  • 2.4.2 氣泡破碎57-60
  • 2.5 模型網(wǎng)格及邊界條件60-62
  • 2.5.1 模型網(wǎng)格60
  • 2.5.2 邊界條件60-62
  • 2.6 控制方程離散化62-63
  • 2.7 方程求解和收斂條件63
  • 2.8 本章小結63-66
  • 第3章 鐵水包內(nèi)氣液兩相流及混合行為模擬研究66-86
  • 3.1 攪拌槳位置的影響66-72
  • 3.2 攪拌槳類型的影響72-76
  • 3.3 攪拌槳轉速的影響76-80
  • 3.4 噴吹氣流量的影響80-83
  • 3.5 本章小結83-86
  • 第4章 鐵水包內(nèi)氣泡聚合、破裂及質量傳輸行為模擬研究86-114
  • 4.1 模型驗證和參數(shù)確定86-94
  • 4.1.1 實驗測量氣泡尺寸87-90
  • 4.1.2 不同模型預測的氣泡尺寸90-92
  • 4.1.3 模型系數(shù)的確定92-94
  • 4.2 氣泡行為機理的影響94-97
  • 4.2.1 氣泡碰撞機制的影響94-96
  • 4.2.2 氣泡誘導湍流的影響96-97
  • 4.3 氣泡尺寸和傳質速率97-108
  • 4.3.1 攪拌槳位置的影響97-101
  • 4.3.2 攪拌槳轉速的影響101-104
  • 4.3.3 噴吹氣量的影響104-108
  • 4.4 高溫鐵水熔池內(nèi)氣泡行為預測108-111
  • 4.5 本章小結111-114
  • 第5章 底吹煉銅爐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114-124
  • 5.1 物理模型的建立114-119
  • 5.1.1 水模型建立114-117
  • 5.1.2 實驗方法117-119
  • 5.2 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119-121
  • 5.2.1 CFD模型119
  • 5.2.2 氣泡群體平衡模型(PBM)119-120
  • 5.2.3 網(wǎng)格劃分和邊界條件120-121
  • 5.2.4 方程求解和收斂條件121
  • 5.3 本章小結121-124
  • 第6章 底吹煉銅爐內(nèi)氣液兩相流、混合及質量傳輸?shù)哪M研究124-156
  • 6.1 模型驗證124-127
  • 6.2 噴嘴位置的影響127-143
  • 6.3 噴嘴數(shù)量的影響143-146
  • 6.4 噴吹氣量的影響146-149
  • 6.5 底吹煉銅高溫熔池內(nèi)的氣泡行為預測149-154
  • 6.6 本章小結154-156
  • 第7章 結論156-160
  • 參考文獻160-172
  • 致謝172-173
  • 作者簡介173-174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成果174-175
  • 論文包含圖、表、公式及文獻175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磊;胡建杭;王華;;銅渣熔融還原煉鐵過程反應熱力學分析[J];材料導報;2011年14期

2 徐傳華;中國再生有色金屬生產(chǎn)現(xiàn)狀及前景[J];世界有色金屬;2004年04期

3 康立武;王青云;;銅陽極泥濕法處理工藝初探[J];世界有色金屬;2011年11期

4 岳強;陸鐘武;;中國銅循環(huán)的熵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11期

5 趙為上;談定生;王勇;范君良;韓月香;;電解銅箔鍍鎳處理及其性能的研究[J];電鍍與精飾;2006年04期

6 李俊良;淺析影響Ausmelt吹煉爐噴槍壽命的因素及對策[J];大眾科技;2005年09期

7 胡tb華;康樂;;基于彩色CCD的爐火溫度監(jiān)測技術[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8 李有剛;周曉源;戴學瑜;;低品位銅礦細菌浸出工藝淺述[J];工程設計與研究;2005年01期

9 王珩;從煉銅廠爐渣中回收銅鐵的研究[J];廣東有色金屬學報;2003年02期

10 趙銀英;;ICP-AES測定銅電解液中的Fe、Ni、Pb、Bi、Sb、Zn和As[J];光譜實驗室;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太祥;徐剛芳;郭建華;;云銅艾薩電解投產(chǎn)生產(chǎn)實踐[A];2011(昆明)中西部第四屆有色金屬工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車駕才;;奧斯麥特吹煉爐富氧吹煉的工業(yè)試驗及生產(chǎn)實踐[A];2009(重慶)中西部第二屆有色金屬工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周慶芳;;淺談大型煉銅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A];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集(2005)(上冊)[C];2005年

4 林美連;;Ausmelt爐電除塵器設計[A];第十一屆全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張波;洪新;陳朝軼;施哲;;艾薩爐水模擬研究[A];2008年全國冶金物理化學學術會議專輯(上冊)[C];2008年

6 童長仁;劉道斌;楊鳳麗;吳金財;;基于元素勢的多相平衡計算及在銅冶煉中的應用[A];2008年全國冶金物理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秦慶偉;張麗琴;黃自力;李密;李光強;廖廣東;;反射爐煉銅渣回收銅技術探索[A];第十二屆冶金反應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肖發(fā)新;黃興遠;楊滌心;鄭雅杰;;銅電解液凈化新工藝[A];有色金屬工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姜元順;王舉良;;富氧側吹熔池熔煉爐煉銅煙氣中的單體硫的產(chǎn)生及處理[A];第七屆全國重有色金屬冶煉煙氣處理及低位熱能回收、酸性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崔志祥;申殿邦;王智;邊瑞民;;低碳經(jīng)濟與氧氣底吹工藝的無碳自熱熔煉[A];有色金屬工業(yè)科學發(fā)展——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炳界;鉛冰銅氧壓酸浸—電積提銅工藝及理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2 張博亞;銅陽極泥加壓酸浸預處理工藝及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3 劉偉鋒;堿性氧化法處理銅/鉛陽極泥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沈強華;褐煤型清潔固體還原劑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5 范興祥;一種環(huán)境友好的黃銅礦浸出新工藝及理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6年

6 岳強;物質流分析、生態(tài)足跡分析及其應用[D];東北大學;2006年

7 謝鍇;現(xiàn)代銅閃速熔煉爐發(fā)展中若干理論與操控優(yōu)化問題[D];中南大學;2006年

8 胡建杭;城市生活垃圾直接氣化熔融焚燒過程應用基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9 宋海鷹;PS轉爐銅銃吹煉過程建模與優(yōu)化控制方法的研究及應用[D];中南大學;2008年

10 彭曉波;銅閃速熔煉過程智能優(yōu)化方法及應用[D];中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愛平;臥式精煉爐爐料熔化與側吹過程數(shù)值模擬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2 樊振龍;有機添加劑在電解銅箔生產(chǎn)中的應用[D];南昌大學;2010年

3 易超;銅陽極泥氧壓酸浸預處理脫銅的工藝試驗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陳春林;低品位氧化銅礦生產(chǎn)電鍍級硫酸銅新工藝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5 宋巍;噴吹還原渣中銅機理及流場數(shù)值模擬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6 饒金元;富氧頂吹煉鉛過程優(yōu)化[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7 鐘勇;從高含硒、碲和貴金屬富料中分離提取硒、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8 呂玉國;添加劑明膠在銅電解中的電化學行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磊;貧化銅渣鐵資源還原回收的實驗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10 占煥武;粒狀還原劑的氣力輸送性質及自動噴吹系統(tǒng)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8839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98839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299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