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博士論文 >

壓實污泥作為尾礦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20 13:12

  本文關鍵詞:壓實污泥作為尾礦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機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論文通過壓實污泥試樣在柔性壁滲透儀中、在3種滲流液:去離子水(DW)、pH2.1酸性水(SA)及pH2.1模擬酸性礦山廢水(AMD)的滲流條件下,在滲流75天的過程中,對其滲透系數(shù)、重金屬形態(tài)、總有機碳(TOC)含量、硫酸鹽還原菌(SRB)數(shù)量、細菌總數(shù)、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多樣性等指標的測定,對尾礦污泥還原屏障進行環(huán)境風險評價及解釋其微生物機理。主要結(jié)論為:1)壓實污泥樣本滲透系數(shù)滿足垃圾填埋場襯墊層標準;在AMD滲流下,重金屬潛在移動性相對最小,其環(huán)境風險較低。2)與DW滲流條件相對比,SA和AMD滲流條件下壓實污泥試樣微生物有較低的AWCD、S、H、E值。3)SRB并不是污泥屏障唯一的功能菌和唯一機理。4)Cd的沉積與Cu、Fe、Ni、Zn的含量沒有相關性。5)在滲流起始點(SP)、第41天(T1)和第75天(T2),在不同的滲流條件下,Clostridiales、Bacillaceae和Carnobacteriaceae占有優(yōu)勢地位,其相對豐度范圍為46.26%-10.25%。冗余分析(RDA)顯示,細菌如Carnobacteriaceae、Bacillaceae、Clostridiales Family XI.Incertae Sedis、Clostridiaceae、Lactobacillaceae、Peptoniphilaceae、Ruminococcaceae、Moraxellacea、Caulobacteraceae和Corynebacteriaceae與Zn潛在移動性和pH有正相關關系;而Carnobacteriaceae、Bacillaceae、Clostridiales Family XI.Incertae Sedis、Clostridiaceae、Micrococcineae、Moraxellaceae和uncertain family bacteria和Fe潛在移動性正相關;Carnobacteriaceae、Clostridiaceae和Corynebacteriaceae與Cd和Ni潛在移動性正相關;Ruminococcaceae與Cu潛在移動性正相關。
【關鍵詞】:還原性屏障 壓實污泥 尾礦 酸性礦山廢水(AMD) 滲透系數(shù) 重金屬形態(tài)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 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多樣性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X751;X703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緒論12-16
  • 1.1 選題依據(jù)及意義12-13
  • 1.2 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技術路線13-14
  • 1.2.1 主要研究內(nèi)容13-14
  • 1.2.2 技術路線14
  • 1.2.3 研究目標14
  • 1.3 關鍵問題及創(chuàng)新點14-16
  • 1.3.1 關鍵問題14-15
  • 1.3.2 創(chuàng)新點15-16
  • 第二章 文獻綜述16-33
  • 2.1 硫化物礦廢棄物16
  • 2.2 尾礦16-20
  • 2.3 礦山廢棄物污染控制技術現(xiàn)狀20-22
  • 2.4 AMD污染包封技術現(xiàn)狀22-23
  • 2.5 污泥用作還原性屏障的可行性及還原性屏障概念的提出23-24
  • 2.6 污泥屏障控制AMD污染的可靠性問題24-26
  • 2.7 Tessier重金屬連續(xù)提取法26-27
  • 2.8 Biolog方法與PCR-DGGE方法關于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27-33
  • 第三章 材料與方法33-44
  • 3.1 采樣及樣品處理33
  • 3.2 滲透試驗設計33
  • 3.3 模擬AMD及滲流液的配置33
  • 3.4 柔性壁滲透儀33-35
  • 3.5 制樣與滲透系數(shù)的測定35-36
  • 3.6 污泥基本性質(zhì)的測定36-44
  • 3.6.1 含水率36
  • 3.6.2 pH36
  • 3.6.3 液限和塑限36-38
  • 3.6.4 最大干密度38
  • 3.6.5 最優(yōu)含水率38-40
  • 3.6.6 電導率40
  • 3.6.7 全氮40-41
  • 3.6.8 有效磷41-43
  • 3.6.9 總Cd、Cu、Fe、Ni、Zn含量測定43
  • 3.6.10 總有機碳TOC測定43-44
  • 第四章 污泥的基本性質(zhì)及滲流性質(zhì)研究44-47
  • 4.1 基本性質(zhì)44-45
  • 4.2 滲流性質(zhì)45-46
  • 4.3 本章小結(jié)46-47
  • 第五章 壓實污泥中重金屬形態(tài)與總有機碳(TOC)的變化47-59
  • 5.1 引言47-48
  • 5.2 材料與方法48-49
  • 5.3 結(jié)果與討論49-58
  • 5.3.1 壓實污泥樣本中重金屬形態(tài)變化49-53
  • 5.3.2 壓實污泥樣本中總有機碳TOC的變化53-58
  • 5.4 本章小結(jié)58-59
  • 第六章 壓實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變化59-77
  • 6.1 引言59-60
  • 6.2 材料與方法60-63
  • 6.3 結(jié)果與討論63-72
  • 6.3.1 微生物群落水平的功能多樣性63-67
  • 6.3.2 壓實污泥樣本中細菌數(shù)量變化67-71
  • 6.3.3 在滲流第41天壓實污泥樣本中重金屬含量的變化71-72
  • 6.3.4 不同滲流條件下不同壓實污泥樣本數(shù)據(jù)的相似性分析72
  • 6.3.5 不同壓實污泥柱中所采集數(shù)據(jù)的相關性分析72
  • 6.4 本章小結(jié)72-77
  • 第七章 壓實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多樣性77-96
  • 7.1 引言77-78
  • 7.2 材料與方法78-81
  • 7.3 結(jié)果與討論81-93
  • 7.3.1 微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81-82
  • 7.3.2 PCR-DGGE和聚類分析82
  • 7.3.3 系統(tǒng)發(fā)生分析82-90
  • 7.3.4 壓實污泥樣本中重金屬潛在移動性90-93
  • 7.3.5 微生物群落的RDA分析93
  • 7.4 本章小結(jié)93-96
  • 第八章 結(jié)論與展望96-98
  • 8.1 結(jié)論96-97
  • 8.2 展望97-98
  • 參考文獻98-108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108-109
  • 致謝109

  本文關鍵詞:壓實污泥作為尾礦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機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57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4657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911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