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4-20 05:29
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參與構(gòu)建的微乳液體系研究為拓展離子液體在化學化工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和技術(shù)支撐,但大多數(shù)研究局限在傳統(tǒng)礦物油基溶劑為油相的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框架中。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礦物油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已經(jīng)引起高度關(guān)注。植物油具有可再生和生物降解性能好的巨大優(yōu)勢,不僅是礦物油基潤滑油基礎油的有效代替品,也可以取代傳統(tǒng)礦物油參與構(gòu)建油-水或油-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論文以植物油為非極性相,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為極性相,成功構(gòu)建出新型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了油相種類、離子液體陰離子結(jié)構(gòu)、陽離子碳鏈長度、表面活性劑結(jié)構(gòu)、表面活性劑與助表面活性劑的質(zhì)量比、助表面活性劑烷基鏈長度、溫度及復配表面活性劑對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相行為和成相能力的影響規(guī)律,獲得了相關(guān)基礎數(shù)據(jù)。研究表明:(1)油相分子的碳鏈長度和空間位阻效應影響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成相能力;(2)離子液體陰離子電負性越強,微乳液體系越容易形成;(3)當離子液體陽離子烷基側(cè)鏈由C2增加到C8,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成相能力逐漸提高;(4)表面活性劑存在親油親離子液體平衡值,助表面活性劑的加入能夠調(diào)節(jié)此值;...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離子液體
1.2.1 離子液體的類型與結(jié)構(gòu)
1.2.2 離子液體的性質(zhì)
1.2.3 離子液體的應用
1.3 微乳液
1.3.1 微乳液的類型與結(jié)構(gòu)
1.3.2 微乳液的性質(zhì)與結(jié)構(gòu)表征方法
1.3.3 植物油參與構(gòu)建的微乳液
1.4 離子液體微乳液
1.4.1 離子液體微乳液的類型、結(jié)構(gòu)及應用
1.4.2 離子液體微乳液的界面組成、熱力學性質(zhì)及結(jié)構(gòu)參數(shù)
1.5 選題的目的、意義和研究內(nèi)容
1.5.1 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1.5.2 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相行為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試劑
2.2.2 儀器
2.2.3 實驗方法
2.2.3.1 擬三元相圖測定
2.2.3.2 成相能力測定
2.3 結(jié)果與討論
2.3.1 油相種類對體系相行為的影響
2.3.2 離子液體陰離子種類對體系相行為的影響
2.3.3 離子液體陽離子種類對體系相行為的影響
2.3.4 表面活性劑NOE的影響
2.3.5 Km的影響
2.3.6 助表面活性劑Lalkanols的影響
2.3.7 溫度的影響
2.3.8 復配表面活性劑的影響
2.4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構(gòu)建及性質(zhì)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試劑
3.2.2 實驗方法
3.2.3 表征及分析方法
3.3 結(jié)果與討論
3.3.1 C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體系
3.3.1.1 體系電導行為
3.3.1.2 IL/O微乳液的粒徑
3.3.1.3 IL/O微乳液的微極性
3.3.1.4 IL/O微乳液的粘溫特性
3.3.1.5 IL/O微乳液的摩擦學性能
3.3.2 ES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體系
3.3.2.1 體系的電導行為
3.3.2.2 IL/O微乳液的粒徑
3.3.2.3 IL/O微乳液的微極性
3.3.2.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譜分析
3.3.3 CO/TX-100/[C8mim][Cl]/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體系
3.3.3.1 體系的電導行為
3.3.3.2 IL/O微乳液的粒徑
3.3.3.3 IL/O微乳液的微極性
3.3.3.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譜分析
3.3.3.5 IL/O微乳液的1HNMR分析
3.3.3.6 IL/O微乳液的粘溫特性
3.3.3.7 IL/O微乳液的摩擦學性能
3.4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界面組成、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及醇遷移過程熱力學分析
4.1 引言
4.2 實驗部分
4.2.1“稀釋法”的原理
4.2.2 試劑及儀器
4.2.3 實驗方法
4.3 結(jié)果與討論
4.3.1 離子液體Lalkyls的影響
4.3.2 表面活性劑NOE的影響
4.3.3 助表面活性劑Lalkanols的影響
4.3.4 溫度的影響
4.3.5 醇遷移熱力學性質(zhì)
4.4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法原位制備納米銅顆粒
5.1 引言
5.2 實驗部分
5.2.1 試劑
5.2.2 儀器
5.2.3 實驗方法
5.2.4 表征及分析方法
5.3 結(jié)果與討論
5.3.1 Cu-IL/CO體系的形成過程
5.3.2 反應時間對Cu-IL/CO體系外觀與粒徑的影響
5.3.3 反應溫度對Cu-IL/CO體系外觀與粒徑的影響
5.3.4 納米銅的理論濃度對Cu-IL/CO體系外觀與粒徑的影響
5.3.5 Cu-IL/CO體系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
5.3.6 Cu-IL/CO體系的摩擦學性能分析
5.3.7 磨斑表面分析
5.3.8 穩(wěn)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結(jié)
結(jié)論
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3958946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離子液體
1.2.1 離子液體的類型與結(jié)構(gòu)
1.2.2 離子液體的性質(zhì)
1.2.3 離子液體的應用
1.3 微乳液
1.3.1 微乳液的類型與結(jié)構(gòu)
1.3.2 微乳液的性質(zhì)與結(jié)構(gòu)表征方法
1.3.3 植物油參與構(gòu)建的微乳液
1.4 離子液體微乳液
1.4.1 離子液體微乳液的類型、結(jié)構(gòu)及應用
1.4.2 離子液體微乳液的界面組成、熱力學性質(zhì)及結(jié)構(gòu)參數(shù)
1.5 選題的目的、意義和研究內(nèi)容
1.5.1 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1.5.2 研究內(nèi)容
第二章 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相行為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試劑
2.2.2 儀器
2.2.3 實驗方法
2.2.3.1 擬三元相圖測定
2.2.3.2 成相能力測定
2.3 結(jié)果與討論
2.3.1 油相種類對體系相行為的影響
2.3.2 離子液體陰離子種類對體系相行為的影響
2.3.3 離子液體陽離子種類對體系相行為的影響
2.3.4 表面活性劑NOE的影響
2.3.5 Km的影響
2.3.6 助表面活性劑Lalkanols的影響
2.3.7 溫度的影響
2.3.8 復配表面活性劑的影響
2.4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構(gòu)建及性質(zhì)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試劑
3.2.2 實驗方法
3.2.3 表征及分析方法
3.3 結(jié)果與討論
3.3.1 C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體系
3.3.1.1 體系電導行為
3.3.1.2 IL/O微乳液的粒徑
3.3.1.3 IL/O微乳液的微極性
3.3.1.4 IL/O微乳液的粘溫特性
3.3.1.5 IL/O微乳液的摩擦學性能
3.3.2 ESO/TX-100/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體系
3.3.2.1 體系的電導行為
3.3.2.2 IL/O微乳液的粒徑
3.3.2.3 IL/O微乳液的微極性
3.3.2.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譜分析
3.3.3 CO/TX-100/[C8mim][Cl]/正丁醇/[Bmim][BF4]微乳液體系
3.3.3.1 體系的電導行為
3.3.3.2 IL/O微乳液的粒徑
3.3.3.3 IL/O微乳液的微極性
3.3.3.4 IL/O微乳液的FT-IR光譜分析
3.3.3.5 IL/O微乳液的1HNMR分析
3.3.3.6 IL/O微乳液的粘溫特性
3.3.3.7 IL/O微乳液的摩擦學性能
3.4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體系的界面組成、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及醇遷移過程熱力學分析
4.1 引言
4.2 實驗部分
4.2.1“稀釋法”的原理
4.2.2 試劑及儀器
4.2.3 實驗方法
4.3 結(jié)果與討論
4.3.1 離子液體Lalkyls的影響
4.3.2 表面活性劑NOE的影響
4.3.3 助表面活性劑Lalkanols的影響
4.3.4 溫度的影響
4.3.5 醇遷移熱力學性質(zhì)
4.4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反相植物油基非質(zhì)子型離子液體微乳液法原位制備納米銅顆粒
5.1 引言
5.2 實驗部分
5.2.1 試劑
5.2.2 儀器
5.2.3 實驗方法
5.2.4 表征及分析方法
5.3 結(jié)果與討論
5.3.1 Cu-IL/CO體系的形成過程
5.3.2 反應時間對Cu-IL/CO體系外觀與粒徑的影響
5.3.3 反應溫度對Cu-IL/CO體系外觀與粒徑的影響
5.3.4 納米銅的理論濃度對Cu-IL/CO體系外觀與粒徑的影響
5.3.5 Cu-IL/CO體系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
5.3.6 Cu-IL/CO體系的摩擦學性能分析
5.3.7 磨斑表面分析
5.3.8 穩(wěn)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結(jié)
結(jié)論
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附件
本文編號:39589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39589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