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碩博論文 > 工程博士論文 >

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差異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6-11-14 13:16

  本文關鍵詞: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差異性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地質大學》 2015年

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差異性分析

張暉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我國西部一個經歷了多期構造旋回的疊合復合盆地,盆地的油氣資源勘探前景巨大。塔中地區(qū)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帶的中部,是塔里木盆地三大古隆起之一;玉北地區(qū)位于塔里木盆地麥蓋提斜坡東部。受盆地“多源、多期構造運動、多期次油氣充注”的影響,導致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原油特征復雜。多期的油氣充注和油氣藏調整改造,造成了現(xiàn)今塔中、玉北地區(qū)油氣成藏差異性較大。論文以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區(qū)為研究選區(qū),以奧陶系良里塔格組(03l)和鷹山組(O1-2Y)為研究層位,以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石油構造學、儲層地質學、流體力學、有機地球化學和油氣成藏動力學理論為基礎,以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和流體包裹體系統(tǒng)分析(熒光觀測、微束熒光光譜測定、成巖作用觀察、均一溫度、鹽度測試等)為核心技術,結合鉆井、測井、地層等方面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盆地古流體研究為切入點,同時結合埋藏史和熱史分析,從地層古流體生成和運移古流體時、空分布與演化的角度研究不同構造帶目的層位的油氣成藏期次和時期,旨在解剖塔中、玉北地區(qū)油氣運移的差異性聚集原因及機理,建立不同地區(qū)差異性的油氣成藏模式。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SRXRF)能夠提供一個波長從可見光到X光連續(xù)可調的光源,具有強度高、準直性好,偏振性、波長連續(xù)可調,測試時間短和對樣品無損等優(yōu)點,且該方法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更小的微區(qū)分析能力,這是以前所有光源都無法滿足的,因此應用SRXRF方法分析石油樣品體現(xiàn)出極大的優(yōu)越性。通過測定原油中微量元素特征X射線能量判斷所測元素的類別,根據(jù)X射線特征譜的峰面積對元素的含量做出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論文應用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測定了玉北、塔中地區(qū)15個原油樣品中的微量元素,通過原油樣品中不同微量元素的相對含量,將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原油樣品劃分出3類:Ⅰ、高Ⅴ低Ni,富含Ca、Zn、Mn等微量元素,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Ⅱ、低Ⅴ高Ni,貧Ca, Zn,Mn等,富含F(xiàn)e元素,具有“陸相”原油的特征,認為可能是受到深部火成巖活動的影響;Ⅲ、具有上述兩者過渡特征,認為存在混源的可能。V/(V+Ni)指示著水體的氧化、還原條件,通常情況下V/(V+Ni)0.46指示水體的缺氧環(huán)境,V/(V+Ni)0.46指示水體的富氧環(huán)境。通過對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原油樣品V/(V+Ni)分析可知,塔中順西地區(qū)的順西1和順7井、玉北地區(qū)的YB1-2X和YB1-3H井V/(V+Ni)0.46,指示缺氧環(huán)境,對應寒武系-下奧陶統(tǒng)這套烴源巖;玉北地區(qū)的YB1-4井V/(V+Ni)0.46,指示富氧環(huán)境,對應中-上奧陶統(tǒng)這套烴源巖。塔中順西地區(qū)處于一個特殊的構造位置:東側為滿加爾凹陷,西側為阿瓦提凹陷,北為塔北隆起,南為塔中隆起,其成藏條件十分復雜。該地區(qū)裂縫走向以NW向為主,表明裂縫的發(fā)育與加里東中期形成的塔中Ⅰ號斷裂帶關系密切。該地區(qū)長期處于構造低部位,加里東中期Ⅰ、Ⅲ幕和海西晚期近地表巖溶作用不強,溶蝕孔洞不發(fā)育,儲層條件較差。該處隆起持續(xù)到海西晚期結束,海西晚期后,整體升降為主。玉北地區(qū)現(xiàn)今的構造形態(tài)是經歷過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影響,主要發(fā)育了四組不同走向的斷裂構造帶,其中玉中構造帶東段的走向為近EW向,西段呈NW向,整體呈弧形向南凸出;皮山北3斷裂帶的走向呈NNW向。玉北1井構造帶、玉北3井構造帶以及玉北3井東構造帶為NE走向。玉北1井西構造帶、玉北1井東(瑪東構造帶)構造帶以及玉北3井西構造帶、玉北4井構造帶走向為NNE向。玉北地區(qū)構造樣式總體上是東部構造復雜,西部相對簡單。通過對玉北地區(qū)構造樣式進行分區(qū)分帶的研究,可以概括出玉北地區(qū)所具有的構造樣式主要有:低、中、高角度的逆沖斷層擴展褶皺、中高角度壓扭構造、雙向逆沖構造、逆沖三角帶構造、底辟構造、疊瓦逆沖構造等。應用流體包裹體系統(tǒng)分析方法結合單井埋藏史和熱史確定出塔中順西地區(qū)和玉北地區(qū)奧陶系油氣充注幕次和充注時期。塔中順西地區(qū)奧陶系發(fā)育了三幕二期的油氣成藏:第一期:460.5-371.OMa;第二期:324.0-225.0Ma。玉北地區(qū)奧陶系發(fā)育了三幕二期的油氣成藏:第一期:275.0-240.0Ma;第二期:18.0-0.4Ma。綜合油氣藏特征及油源對比、構造演化和輸導體系、油氣充注期次及充注時期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塔中順西地區(qū)主要發(fā)育加里東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兩期油氣充注成藏;玉北地區(qū)主要發(fā)育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兩期油氣充注成藏,且不同地區(qū)油氣成藏存在著的一定差異性。本論文主要的創(chuàng)新點:(1)應用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技術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原油中的微量元素,并結合原油和油包裹體的熒光觀測、熒光光譜主峰波長,分析不同類型的原油特征,并進行初步的油源判識;(2)主要從油氣來源、成藏時間及成藏期次的差異性,剖析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過程,研究造成差異性成藏的原因,分析差異性成藏的機理,建立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差異性的油氣成藏模式。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18.1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榮西,金奎勵,廖永勝;有機包裹體顯微傅里葉紅外光譜和熒光光譜測定及其意義[J];地球化學;1998年03期

2 郝雪峰;陳紅漢;高秋麗;宋國奇;;東營凹陷牛莊砂巖透鏡體油氣藏微觀充注機理[J];地球科學;2006年02期

3 劉建章;陳紅漢;李劍;胡國藝;單秀琴;羅霞;;伊-陜斜坡山2段包裹體古流體勢恢復及天然氣聚集條件[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4 趙靖舟;油氣包裹體在成藏年代學研究中的應用實例分析[J];地質地球化學;2002年02期

5 盧煥章;一種尋找石油的新方法——流體包裹體法[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6 鄔春學,黃宇營,楊春,李勁,何偉,余鎮(zhèn)危,林克湘,李葵發(fā);基于SRXRF的單個流體包裹體無損分析及其在石油地質中的應用[J];核技術;2002年10期

7 朱東亞;金之鈞;胡文瑄;張學豐;;異常熱作用對油藏中原油的影響——以塔里木盆地塔中18井為例[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8年03期

8 鄧平;;微量元素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3年01期

9 柳少波,顧家裕;流體包裹體成分研究方法及其在油氣研究中的應用[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7年03期

10 趙孟軍,黃第藩,廖志勤,熊傳武;原油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多麗,關平;中國油氣二次運移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4期

2 郭小云,辛洪兵,石才土;同步輻射技術及其應用[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5期

3 紀學雁;舒萍;曲延明;丁日新;郭振華;王璞珺;;流體包裹體在慶深氣田火山巖氣藏研究中的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付廣;庚琪;;氣藏天然氣聚集速率計算方法的改進——以我國41個大中型氣田為例[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趙艷軍;陳紅漢;李華明;;顯微熒光光譜技術在油包裹體研究中的應用——以三塘湖盆地石炭—二疊系火山巖油氣藏為例[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0年06期

6 李榮西,金奎勵,周雯雯,楊建業(yè);渤中坳陷油氣包裹體與油氣成藏[J];沉積學報;2001年04期

7 楊榮生,張銘杰,張同偉,李立武,唐俊紅;川西南碳酸鹽巖儲層流體包裹體氣體地球化學研究[J];沉積學報;2003年03期

8 程喆,田世澄,曾小陽,卜翠萍,馬曉娟;泌陽凹陷下二門油田油氣成藏機理研究[J];沉積學報;2005年02期

9 付廣;庚琪;;我國不同儲量豐度大中型氣田形成的聚散氣速率特征[J];沉積學報;2009年03期

10 趙宗舉;吳興寧;潘文慶;張興陽;張麗娟;馬培領;王振宇;;塔里木盆地奧陶紀層序巖相古地理[J];沉積學報;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強路;何治亮;錢一雄;;中央隆起區(qū)油氣聚集特征與富集關鍵[A];中國西部復雜油氣藏地質與勘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劉嘉慶;李忠;韓銀學;彭守濤;韓登林;許承武;;塔河油田上奧陶統(tǒng)良里塔格組碳酸鹽巖沉積地球化學特征與臺地演化[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1年

3 陳子蔚;齊孟文;;同步輻射在農業(yè)及生物學中的應用[A];第四屆中國核學會省市區(qū)“三核”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汪忠德;李葵發(fā);王新海;黃宇營;;X射線熒光微束分析技術在石油勘探中測定微量元素對相對含量比中的應用[A];第十四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5 汪忠德;李葵發(fā);王新海;黃宇營;;X射線熒光微束分析技術在石油勘探中測定微量元素對相對含量比中的應用[A];第十四屆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2)[C];2008年

6 仇永峰;;包裹體測溫技術在高郵凹陷北斜坡戴南組油氣成藏期中的應用[A];“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專輯[C];2010年

7 馮彩霞;李國會;樊守忠;潘宴山;范輝;;X射線熒光光譜儀及其在地質學方面的應用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黎瓊;歐光習;張敏;邱林飛;;歧口凹陷油氣包裹體紅外光譜特征與成熟度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四分會場論文集[C];2013年

9 李靖;周世新;鄭朝陽;王保忠;柳少鵬;張海坤;鞏書華;;川東北地區(qū)油氣形成過程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蘭州油氣中心及離退休等部門[C];2014年

10 尚長健;張敏;邱林飛;黎瓊;吳迪;歐光習;;流體包裹體在油氣地質中的研究方法及應用[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10:流體地球科學與巨型成礦帶及重大自然災害成因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秀芹;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超低滲透大型巖性油藏成藏機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孫先達;儲層微觀剩余油分析技術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肖駿;徐家圍子斷陷營城組火山巖流體包裹體發(fā)育特征及其地質意義[D];浙江大學;2011年

4 趙樂強;濟陽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層油藏形成機制與分布規(guī)律[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趙樂強;[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6 李靜;任丘潛山型碳酸鹽巖儲層微觀分析及裂縫預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7 周振柱;東營凹陷“鹽下”深層溫壓場演化與油氣成藏[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8 劉康寧;尼日爾Termit拗陷白堊系層序地層、沉積體系與有利儲層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9 謝淵;鄂爾多斯盆地富縣探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層序地層與儲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10 姚亞明;焉耆盆地油氣形成條件與分布規(guī)律[D];西北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藝;海上原油泄漏的化學指紋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2 毛婉慧;川東北華鎣山地區(qū)龍?zhí)督M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和有機相劃分[D];中國地質大學;2011年

3 劉美薇;南貝爾凹陷南屯組一段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4 呂少輝;隱伏斷裂的地氣場及其應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張麗娜;準南霍—瑪—吐構造帶油藏解剖及成藏模式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6 鄢程鵬;哈拉哈塘凹陷海相油氣地球化學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7 高玉巧;大港灘海白唐馬沿岸帶中淺層油氣來源及成藏歷史分析[D];吉林大學;2004年

8 樊愛萍;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儲層流體包裹體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9 劉艷榮;德南洼陷流體包裹體與油氣運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4年

10 趙力彬;準噶爾盆地中拐凸起油氣成藏地球化學研究[D];石油大學(北京);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曉龍,邱楠生,石碩,曾濺輝;東營凹陷超壓體系中的巖性油氣藏充滿度機理[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劉高波,施澤進,佘曉宇;巴楚-麥蓋提的區(qū)域構造演化與油氣分布規(guī)律[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3 金強;深水和淺水鹽湖相生油巖沉積及其石油地球化學特征[J];沉積學報;1991年02期

4 劉洛夫,趙建章,張水昌,方家虎,肖中堯;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瀝青砂巖的形成期次及演化[J];沉積學報;2000年03期

5 趙靖舟;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奧陶系海相烴源巖重新認識[J];沉積學報;2001年01期

6 唐友軍;王鐵冠;錢一雄;;卡塔克隆起中1井儲層瀝青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J];沉積學報;2007年04期

7 趙孟軍,廖志勤,黃第藩,肖中堯;從原油地球化學特征淺談奧陶系原油生成的幾個問題[J];沉積學報;1997年04期

8 江文榮,周雯雯;珠三坳陷成巖作用與油氣聚集[J];沉積學報;1998年04期

9 王震亮,陳荷立;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體動力分析[J];沉積學報;1998年04期

10 馬安來;金之鈞;張水昌;王毅;;塔里木盆地寒武—奧陶系烴源巖的分子地球化學特征[J];地球化學;2006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青,王培榮,金曉輝,林壬子;塔中北斜坡塔中45井奧陶系油藏成藏史淺析[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2年03期

2 魯新便,張寧,劉雅雯;塔河油田奧陶系稠油油藏地質特征及開發(fā)技術對策探討[J];新疆地質;2003年03期

3 吳楠;蔡忠賢;楊海軍;;塔里木盆地輪南低凸起奧陶系原油運移示蹤研究[J];斷塊油氣田;2010年06期

4 朱蓉;樓章華;牛少鳳;馬旭杰;金愛民;田煒卓;;塔河奧陶系油藏地層水賦存狀態(tài)及控水對策[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年10期

5 程克明,熊英,張曉寶;孔西潛山奧陶系原生油藏成藏時期探討[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2年04期

6 魯新便;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奧陶系碳酸鹽巖油藏開發(fā)地質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石油實驗地質;2003年05期

7 李江龍;康志江;黃詠梅;易斌;吳永超;曹建寶;胡承先;;塔河油田奧陶系油藏重質烴類堵塞物形成機理及防治方法[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年03期

8 龐雯;江同文;鄭浚茂;史鴻祥;;塔河-輪南油區(qū)奧陶系潛山油氣藏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7年06期

9 趙彥德;劉洛夫;張枝煥;王旭東;梅玲;李燕;陳蕾;;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灘海地區(qū)奧陶系原油油源分析[J];現(xiàn)代地質;2008年02期

10 梁狄剛;;塔里木盆地輪南—塔河奧陶系油田發(fā)現(xiàn)史的回顧與展望[J];石油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新源;楊海軍;李宇平;鄔光輝;王振宇;江文波;黃廣建;鄧述友;李新生;劉運宏;劉興禮;李文華;;運用新理論、新技術對塔里木盆地中部奧陶系油藏描述及在勘探中的應用[A];“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二——“十五”地質行業(yè)獲獎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記者 孫希利;[N];中國石化報;2011年

2 魏東 楊東輝 李兆杰;[N];中國石化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李彥榮 通訊員 何世偉 馬德昌;[N];中國石化報;2009年

4 記者 孫希利 雒永春;[N];中國石化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暉;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差異性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2 曠理雄;塔里木盆地北部于奇地區(qū)奧陶系與三疊系油氣成藏機制[D];中南大學;2007年

3 裴承河;玉北1井區(qū)奧陶系油藏開發(fā)地質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4 顧喬元;塔里木盆地輪南地區(qū)奧陶系潛山含油氣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5 史鴻祥;輪南奧陶系潛山油氣藏的形成機制[D];西南石油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瑩瑩;塔河東南斜坡區(qū)奧陶系儲層分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2 郭川;塔河油田9區(qū)-西達里亞奧陶系凝析氣藏古巖溶縫洞型儲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3 董志鵬;塔河油田艾丁地區(qū)奧陶系油氣藏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4 張華;塔河油田奧陶系艾丁可果斷裂控制縫洞型儲層發(fā)育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5 岳文成;塔河南A區(qū)奧陶系層序劃分對比及沉積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6 張鵬;塔河油田奧陶系蘭尕斷裂帶油水分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7 曹自成;巴楚—麥蓋提地區(qū)奧陶系油氣富集規(guī)律與有利區(qū)帶優(yōu)選[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8 顧炎午;塔河油田南部鹽下奧陶系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9 張德民;塔河油田南部鹽下地區(qū)奧陶系巖溶儲層流體分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10 宋佳音;塔河10區(qū)北部奧陶系油藏油水關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塔里木盆地塔中、玉北地區(qū)奧陶系油氣成藏差異性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424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17424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ed4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