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教的歷史地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嶗山道教的歷史地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本文主要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對嶗山道教作一考察研究,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青島道教基本情況的分析,來研究青島道教的發(fā)展歷史,探討嶗山地區(qū)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道教選址和發(fā)展的關系。 宗教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三大基本內容之一,而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其中,以嶗山為中心的道教作為中國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尤其值得研究。本文重點研究道教在嶗山地區(qū)的傳布、發(fā)展和地理分布情況,主要內容包括:一、嶗山地區(qū)道教的發(fā)展歷史。著重介紹嶗山道教發(fā)展的幾個階段,主要通過圖表來反映明萬歷時期、清光緒時期、民國前期(1939)嶗山地區(qū)的道教宮觀的數量和分布,進而來反映出道教在嶗山地區(qū)的重要性,道教的重要使得本文的研究有意義。二、嶗山道教宮觀的空間分布。分為嶗山道教宮觀的整體選址與嶗山地區(qū)環(huán)境的親和性和道教宮觀的地理位置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分析宮觀選址的特點和要求來探索嶗山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與嶗山道教產生的淵源關系,著重說明嶗山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因素與嶗山道教發(fā)展的親和性,然后通過對道教發(fā)展繁榮時期宮觀的地理分布情況,來得出嶗山地區(qū)道教發(fā)展的趨勢和重要道教宮觀的具體情況。三、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嶗山道教發(fā)展史上的“僧道之爭”事件。歷史上,嶗山道教的發(fā)展一直是比較順利的,直到明萬歷時期發(fā)生了“佛道之爭”,曾使嶗山道教受到打擊,但道教的最終勝利為其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道路。主要從宮觀寺廟的地理分布和當地的人文思想兩個角度來得出其原因。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更清晰看出嶗山道教這一宗教現(xiàn)象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嶗山道教 宮觀 地理環(huán)境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B958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緒論9-11
- 1.1 研究的目的9
- 1.2 研究的內容9-10
- 1.3 研究的依據10-11
- 2 嶗山道教產生發(fā)展的歷史11-24
- 2.1 明朝及其以前青島的道教11-15
- 2.2 清朝時期青島的道教15-18
- 2.3 清末到建國前青島的道教與其他宗教18-24
- 3 嶗山道教宮觀的空間分布24-39
- 3.1 嶗山道教宮觀的整體選址與嶗山地區(qū)環(huán)境的親和性24-27
- 3.2 道教宮觀的地理分布27-39
- 3.2.1 唐宋時期嶗山道教宮觀的地理分布27-32
- 3.2.2 金元時期嶗山道教宮觀的地理分布32-34
- 3.2.3 明清時期嶗山道教宮觀的地理分布34-39
- 4 從道教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僧道之爭”看地理位置對嶗山道教的影響39-42
- 4.1 “僧道之爭”的經過39
- 4.2 “僧道之爭”的原因39-42
- 5 結論42-44
- 參考文獻44-46
- 致謝46-47
- 個人簡歷47
- 發(fā)表學術論文4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艷芳;牛玉芬;;嶗山道教文化與嶗山茶文化創(chuàng)新初探[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諸葛凈;;出世與入世——遼金元時期北京城市空間與寺院宮觀研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青島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邢學敏;當代嶗山道教慈善的發(fā)展及思考[N];青島日報;2010年
2 道文;仙境般的道教園林[N];中國民族報;2002年
3 朱越利;獨具魅力的道教宮觀建筑[N];中國民族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李魏;讓“非遺”不再“輕保護”[N];青島日報;2010年
5 于惠霞;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創(chuàng)造城市發(fā)展機遇[N];青島日報;2009年
6 劉紅(土家族);宗教事務管理沿革概略[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王麗艷 通訊員 孫景軍;動漫娛樂漸成氣候[N];青島日報;2009年
8 記者 李珂;福建省道教協(xié)會第三次全省代表會議舉行[N];福建日報;2010年
9 通訊員 陸向榮 卜成玉;巍山縣巍寶山文昌宮獲國家級表彰[N];大理日報(漢);2011年
10 本報記者 李海楠;“故宮看!笔钦{侃還是拷問[N];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昶;張宇初道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賈玲利;四川園林發(fā)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3 劉科;金元道教信仰與圖像表現(xiàn)[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玉霞;嶗山道教的歷史地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2 梁樹清;嶗山僧道之爭芻議[D];山東大學;2008年
3 匡傳英;嶗山道教科儀音樂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程磊;荊州地區(qū)的真武信仰[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5 侯照民;尹志平及其全真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明娟;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史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曹志杰;北朝時期樓觀道派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8 李小寧;陜北佳縣白云觀道教音樂技術現(xiàn)象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云燕;祁志誠全真道思想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燕玲;明清時期汾渭平原的道教[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嶗山道教的歷史地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21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40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