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萬壽宮的節(jié)慶科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08 15:02
南昌西山萬壽宮具有悠久的歷史,是道教重要流派正一派的一個分支凈明道的重要活動場所。萬壽宮的節(jié)慶科儀作為與民俗活動聯系緊密的宗教活動也衍生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道教的齋醮科儀傳承千年,是道教獨具特色的祭祀儀式,也是一種能過代表道教思想內核的文化現象。道教科儀類目眾多,本文從節(jié)慶科儀中的祈福和度亡兩種科儀入手,展示了科儀的特色。結合凈明道的特點,研討節(jié)慶科儀的時代特征和功能。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1、研究緣起
2、研究意義
二、文獻綜述
1、道教節(jié)慶風俗的研究
2、道教科儀格式的研究
3、正一派節(jié)慶科儀研究
三、研究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 西山萬壽宮的歷史發(fā)展
一、萬壽宮發(fā)展演變
二、江西當地許真君信仰
三、凈明道與江西民俗文化
第三章 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田野調查
一、靜態(tài)要素
1 壇場布置
2 科儀文書
二、動態(tài)要素
1 踏罡步斗
2 音樂
3 掐訣
4 科儀禮儀
第四章 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特征與功能
一、西山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特征
1、植根民俗信仰
2、融入儒家理學
3、貼近世俗社會
4、參照人類精神
二、西山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功能
1、心靈慰藉功能
2、道德教化功能
3、文化傳承功能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山萬壽宮廟會的宗教內涵及文化意義[J]. 張澤洪. 民俗研究. 2018(04)
[2]魏晉南北朝節(jié)日延壽求福風俗與道教文化[J]. 劉志. 西夏研究. 2011(01)
[3]正一派道教的文化象征及其社會功能——永康四路下村度亡科儀的展演[J]. 呂靈巧.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10(00)
[4]論許真君民間崇拜與文化的勾連[J]. 李星.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09(06)
[5]明清以來西山萬壽宮的發(fā)展與“朝仙”習俗[J]. 李平亮.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
[6]許遜形象的構建及其意義[J]. 許蔚. 中國俗文化研究. 2008(00)
[7]道教的施食科儀 放焰口[J]. 周作奎,張全曉. 中國宗教. 2007(10)
[8]道教科儀音樂的宗教功能[J]. 傅利民. 中國音樂. 2007(01)
[9]上元節(jié)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意蘊[J]. 周慧敏.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06)
[10]法器在道人生活及齋醮科儀活動中的運用[J]. 周作奎. 中國道教. 2006(03)
博士論文
[1]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D]. 傅利民.中央音樂學院 2002
碩士論文
[1]昆明萬壽宮道教節(jié)慶的科儀研究[D]. 閆燦.云南大學 2013
[2]凈明道文化的探討[D]. 郭招麗.南昌大學 2009
[3]早期天師道齋醮儀式演變研究[D]. 邵鵬宇.蘭州大學 2009
[4]明清時期江西會館神靈文化研究[D]. 張璇.江西師范大學 2008
[5]贛南客家地區(qū)許真君信仰研究[D]. 李曉文.贛南師范學院 2007
[6]明清南昌西山萬壽宮與地方權力體系的演變(1550-1910)[D]. 李平亮.廈門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071244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1、研究緣起
2、研究意義
二、文獻綜述
1、道教節(jié)慶風俗的研究
2、道教科儀格式的研究
3、正一派節(jié)慶科儀研究
三、研究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 西山萬壽宮的歷史發(fā)展
一、萬壽宮發(fā)展演變
二、江西當地許真君信仰
三、凈明道與江西民俗文化
第三章 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田野調查
一、靜態(tài)要素
1 壇場布置
2 科儀文書
二、動態(tài)要素
1 踏罡步斗
2 音樂
3 掐訣
4 科儀禮儀
第四章 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特征與功能
一、西山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特征
1、植根民俗信仰
2、融入儒家理學
3、貼近世俗社會
4、參照人類精神
二、西山萬壽宮節(jié)慶科儀的功能
1、心靈慰藉功能
2、道德教化功能
3、文化傳承功能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在讀期間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山萬壽宮廟會的宗教內涵及文化意義[J]. 張澤洪. 民俗研究. 2018(04)
[2]魏晉南北朝節(jié)日延壽求福風俗與道教文化[J]. 劉志. 西夏研究. 2011(01)
[3]正一派道教的文化象征及其社會功能——永康四路下村度亡科儀的展演[J]. 呂靈巧.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10(00)
[4]論許真君民間崇拜與文化的勾連[J]. 李星.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09(06)
[5]明清以來西山萬壽宮的發(fā)展與“朝仙”習俗[J]. 李平亮.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
[6]許遜形象的構建及其意義[J]. 許蔚. 中國俗文化研究. 2008(00)
[7]道教的施食科儀 放焰口[J]. 周作奎,張全曉. 中國宗教. 2007(10)
[8]道教科儀音樂的宗教功能[J]. 傅利民. 中國音樂. 2007(01)
[9]上元節(jié)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意蘊[J]. 周慧敏.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6(06)
[10]法器在道人生活及齋醮科儀活動中的運用[J]. 周作奎. 中國道教. 2006(03)
博士論文
[1]齋醮科儀 天師神韻[D]. 傅利民.中央音樂學院 2002
碩士論文
[1]昆明萬壽宮道教節(jié)慶的科儀研究[D]. 閆燦.云南大學 2013
[2]凈明道文化的探討[D]. 郭招麗.南昌大學 2009
[3]早期天師道齋醮儀式演變研究[D]. 邵鵬宇.蘭州大學 2009
[4]明清時期江西會館神靈文化研究[D]. 張璇.江西師范大學 2008
[5]贛南客家地區(qū)許真君信仰研究[D]. 李曉文.贛南師范學院 2007
[6]明清南昌西山萬壽宮與地方權力體系的演變(1550-1910)[D]. 李平亮.廈門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0712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071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