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銅染爐淺析
發(fā)布時間:2024-05-12 14:41
染爐是古代物質(zhì)生活中的一種組合類器物,多為銅質(zhì),以西漢時居多。漢代銅染爐基本出自墓葬,是陪葬品的一種,數(shù)量大、種類多、分布地域廣、時代跨度長。研究可知,西漢銅染爐在繼承前代基礎(chǔ)上逐步達(dá)到其發(fā)展中的繁榮期,有著較全面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并折射出漢代尤其西漢時期的物質(zhì)生活、喪葬習(xí)俗及社會生產(chǎn)、等級和思想等方面的發(fā)展與演進(jìn)。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本文編號:3971467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圖二Ab型銅染爐
Ⅱ式:爐身平面圓形,較深,腹壁鏤孔稀疏?谘匚⑼饩恚孛嫔嫌3支柱。一側(cè)有略短的柄,弧曲向上折處微下垂,較長,末端略圓弧。圓盤狀盛灰盤位于蹄足下,寬平沿。如襄汾吳興莊M1出土銅染爐,爐壁鏤長方形孔6個(圖二:2)。B型:爐身一短側(cè)有柄,中空。爐身長方形或長橢圓形,部分有外伸的寬平....
圖一Aa型銅染爐
Ⅱ式:爐體略淺,上部口沿處無支架,柄后端微上翹,末端略圓弧。如渾源畢村西漢木槨M1出土的2套銅染爐,配套的有銅勺等,染杯上有“開”、“S”銘記(圖一:2)。Ⅲ式:爐體淺,上部口沿處有支架,柄后端微上翹或近平,末端較圓弧。如馬泉西漢墓出土銅染爐,耳杯一側(cè)亦有一柄,末端呈環(huán)狀(圖一:....
圖三B型銅染爐
D型:爐底部貼附長管狀孔槽或?qū)嶓w長方形,極少數(shù)為穿孔。爐身多呈長方形斗狀,平沿,爐壁斜直,多有鏤孔?谘厣嫌兄Ъ。下承4蹄形足,足下有承灰盤。根據(jù)底部貼附物與穿孔的差異及染杯、支架、爐身的不同可分為二亞型。Da型:爐底外部前側(cè)有長方形穿孔。染杯為小釜,圓形,沿下有對稱的動物形銜環(huán)....
圖四C型銅染爐
Ⅲ式:爐身呈長方形斗狀,較淺,蹄足簡化,略細(xì)。兩長壁各有6鏤孔,兩短壁各有4鏤孔。支架內(nèi)、外壁微外弧。爐底多為管狀孔槽,少量為實體長方形,稍短,略高,有孔者較粗,基本呈倒梯形,實體長方形的斷面則為橫長方形。如南昌;韬钅钩鐾恋2套銅染爐(圖五:8)及淅川李溝M28、合肥出土的銅染....
本文編號:39714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3971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