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30 19:27
唐朝墩古城遺址2018~2019年的考古發(fā)掘工作中,清理出1處公元10~13世紀的浴場遺址。該遺址由磚砌主體建筑、土坯建筑和周邊灶址、水井等其他配套設(shè)施共同構(gòu)成。此類浴場最早出現(xiàn)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羅馬時期建筑技藝逐漸發(fā)展成熟并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向周邊地區(qū)傳播,在西亞受當?shù)夭ㄋ菇ㄖL格的影響出現(xiàn)了形制上的演變,后繼續(xù)向東傳播至中亞和我國新疆地區(qū)。此次發(fā)現(xiàn)的浴場遺址按功能可分為門廳區(qū)、洗浴區(qū)和工作區(qū),形制結(jié)構(gòu)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出土的遺物和內(nèi)部裝飾又具有顯著的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文章來源】:西域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平、剖面圖
北側(cè)灶址(Z6)位于浴場主體建筑(F5)正北,平面近橢圓形,南北長約2.3米、東西寬約2米。北壁較平整,底部以紅磚錯縫順砌,至頂部起拱券,殘高約0.76米。灶膛南側(cè)與浴場磚砌主體有火道相連,北側(cè)留有殘損后的拱形灶門(圖5)。灶址北側(cè)留有較大空間,清理出大量灰燼堆積,推測應為浴場爐灶的工作區(qū)。在浴場主體建筑的西北和東北部分別發(fā)現(xiàn)2口水井(J3、J5)。J3較大,井口略近橢圓形,南北長徑約3.5米、東西短徑約3.2米,井壁向下漸收呈圓角方形,深約10米,底部周壁有方形木框,框內(nèi)鋪填碎石子用以過濾井水。J5較小,井口近圓形,直徑約0.86米,深約7.1米。
浴場遺址內(nèi)出土遺物種類豐富,包括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骨器、石器、玻璃器和建筑構(gòu)件等。陶器以水井(J5)出土的器物組合最典型,主要為陶盆、陶壺、陶罐等,其中陶壺多單把帶流,此類器皿可能為洗浴時使用的盛水器具(圖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浴德堂建筑研究補論[J]. 王文濤.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9(07)
[2]古羅馬浴場的興衰歷史、建筑形制與保護方式[J]. 劉臨安. 建筑師. 2015(03)
[3]波斯文明的洗禮——2012年伊朗考察記之四[J]. 林梅村. 紫禁城. 2012(09)
[4]故宮武英殿浴德堂考[J]. 單士元.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5(03)
本文編號:3558830
【文章來源】:西域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平、剖面圖
北側(cè)灶址(Z6)位于浴場主體建筑(F5)正北,平面近橢圓形,南北長約2.3米、東西寬約2米。北壁較平整,底部以紅磚錯縫順砌,至頂部起拱券,殘高約0.76米。灶膛南側(cè)與浴場磚砌主體有火道相連,北側(cè)留有殘損后的拱形灶門(圖5)。灶址北側(cè)留有較大空間,清理出大量灰燼堆積,推測應為浴場爐灶的工作區(qū)。在浴場主體建筑的西北和東北部分別發(fā)現(xiàn)2口水井(J3、J5)。J3較大,井口略近橢圓形,南北長徑約3.5米、東西短徑約3.2米,井壁向下漸收呈圓角方形,深約10米,底部周壁有方形木框,框內(nèi)鋪填碎石子用以過濾井水。J5較小,井口近圓形,直徑約0.86米,深約7.1米。
浴場遺址內(nèi)出土遺物種類豐富,包括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骨器、石器、玻璃器和建筑構(gòu)件等。陶器以水井(J5)出土的器物組合最典型,主要為陶盆、陶壺、陶罐等,其中陶壺多單把帶流,此類器皿可能為洗浴時使用的盛水器具(圖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浴德堂建筑研究補論[J]. 王文濤.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9(07)
[2]古羅馬浴場的興衰歷史、建筑形制與保護方式[J]. 劉臨安. 建筑師. 2015(03)
[3]波斯文明的洗禮——2012年伊朗考察記之四[J]. 林梅村. 紫禁城. 2012(09)
[4]故宮武英殿浴德堂考[J]. 單士元.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5(03)
本文編號:35588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355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