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秩序:明代云南西南邊疆地區(qū)的“內(nèi)”、“外”之別
發(fā)布時間:2021-12-30 11:27
有明一代,云南西南地區(qū)一直存在"內(nèi)"、"外"之別。從明初的"版圖之外"、"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內(nèi)宜流不宜土",到明中期的"遠近之夷",再到明末的"內(nèi)外之夷","內(nèi)"、"外"觀念在發(fā)展,視角也在不斷變化。在經(jīng)歷了"麓川之役"和明緬戰(zhàn)爭之后,地方士人對"內(nèi)"、"外"土司的劃分也發(fā)生了變化。從明初到明末,隨著邊地秩序的確立及重塑,"內(nèi)"、"外"的涵義不斷變化,呈現(xiàn)出動態(tài)和多元的特征。
【文章來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20,3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明初的“內(nèi)”、“外”觀念
二、“三江內(nèi)外”:明前期的“漢法治”與“夷自為長”
三、“遠近之夷”:明中期邊地秩序的確立
四、“內(nèi)外之夷”:明后期邊地秩序的重建
(1)“內(nèi)地之夷”:
(2)“外地之夷”:
(3)“沿邊之夷”:
(4)“雖在沿邊而實同于內(nèi)地之夷”:
結(jié)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明清云南西部邊地土司“內(nèi)外”分際的歷史過程[J]. 王春橋.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9(01)
[2]中華文明的“內(nèi)”與“外”[J]. 馬戎.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5)
[3]明代麓川問題的形成、解決及其影響[J]. 羅勇.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4)
[4]明朝的對緬政策及中緬關系[J]. 肖彩雅. 東南亞南亞研究. 2014(03)
[5]身份變化、認同與帝國邊疆拓展——云南騰沖《董氏族譜》(抄本)札記[J]. 趙世瑜. 西北民族研究. 2013(01)
[6]洪武年間明朝與麓川王國關系考察[J]. 畢奧南.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5(02)
[7]嘉靖末年至萬歷年間的中緬戰(zhàn)爭及其影響[J]. 賀圣達.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2(02)
[8]論“麓川之役”[J]. 趙毅. 史學集刊. 1993(03)
[9]明朝“三征麓川”敘論[J]. 尤中. 思想戰(zhàn)線. 1987(04)
[10]論元末麓川思氏的興起[J]. 羅賢佑. 西北史地. 1987 (04)
碩士論文
[1]博弈與互動:云南邊疆土司與明清中緬關系研究[D]. 趙昕.云南大學 2016
[2]夾縫中的抉擇:十六世紀后期明緬之間的滇西土司[D]. 蔡豪.南京大學 2011
[3]明代嘉靖至萬歷間中緬沖突研究[D]. 張磊.云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58102
【文章來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20,3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明初的“內(nèi)”、“外”觀念
二、“三江內(nèi)外”:明前期的“漢法治”與“夷自為長”
三、“遠近之夷”:明中期邊地秩序的確立
四、“內(nèi)外之夷”:明后期邊地秩序的重建
(1)“內(nèi)地之夷”:
(2)“外地之夷”:
(3)“沿邊之夷”:
(4)“雖在沿邊而實同于內(nèi)地之夷”:
結(jié) 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明清云南西部邊地土司“內(nèi)外”分際的歷史過程[J]. 王春橋.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9(01)
[2]中華文明的“內(nèi)”與“外”[J]. 馬戎.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5)
[3]明代麓川問題的形成、解決及其影響[J]. 羅勇.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4)
[4]明朝的對緬政策及中緬關系[J]. 肖彩雅. 東南亞南亞研究. 2014(03)
[5]身份變化、認同與帝國邊疆拓展——云南騰沖《董氏族譜》(抄本)札記[J]. 趙世瑜. 西北民族研究. 2013(01)
[6]洪武年間明朝與麓川王國關系考察[J]. 畢奧南.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5(02)
[7]嘉靖末年至萬歷年間的中緬戰(zhàn)爭及其影響[J]. 賀圣達.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2002(02)
[8]論“麓川之役”[J]. 趙毅. 史學集刊. 1993(03)
[9]明朝“三征麓川”敘論[J]. 尤中. 思想戰(zhàn)線. 1987(04)
[10]論元末麓川思氏的興起[J]. 羅賢佑. 西北史地. 1987 (04)
碩士論文
[1]博弈與互動:云南邊疆土司與明清中緬關系研究[D]. 趙昕.云南大學 2016
[2]夾縫中的抉擇:十六世紀后期明緬之間的滇西土司[D]. 蔡豪.南京大學 2011
[3]明代嘉靖至萬歷間中緬沖突研究[D]. 張磊.云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5581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3558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