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北方政權政治模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0-18 19:46
【摘要】:一個國家可以視為一個系統(tǒng),分析國家的政治模式,就是探究特定政治系統(tǒng)的內外環(huán)境、構成要素、行政效能以及發(fā)展方向。十六國時期,各政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活動無不受到本國政治模式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政治模式可以作為考察五胡時代種種變遷的杠桿,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的認識十六國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西晉時期,中國北方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少數民族大量內遷、自然環(huán)境不斷惡化、民族壓迫逐步升級三種因素疊加的情況,這種局面使得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胡人起義遍布各地。在統(tǒng)治集團內部,權力結構失衡引發(fā)“八王之亂”,司馬氏政權瀕臨崩潰。匈奴貴族劉淵憑借五部的強大,率先發(fā)難于并州,揭開了十六國的序幕。為了滿足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漢趙政權經歷了由攀附漢室到依傍冒頓的轉變,政治重心也從謀求華夏認同向樹立草原正統(tǒng)轉移。繼漢趙而起的后趙政權民族色彩十分濃厚,“崇胡重夷”成為基本國策,此舉在凝聚部族勢力方面作用明顯,但也引發(fā)了冉閔時代的種族仇殺。 以“種族文化論”的觀點來看,五燕政權均出自慕容鮮卑一系。因在“八王之亂”中擁戴晉室和優(yōu)撫漢人,慕容鮮卑兼并諸部,崛起于遼西。前燕建國后,慕容v澥迪至巳峁溝牡髡橢刈,并将“封裕甚r欏弊魑┱倭歟廡┚俅胛蘸竽餃軶稱霸關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前燕的政治模式給后燕、南燕、北燕提供了范示,慕容垂立國的目的就是為了恢復前燕時代的政治格局,而南燕、北燕則因國小力弱,強鄰環(huán)視,只能以保境自守的策略來延續(xù)國運。 十六國時代的頂峰出現(xiàn)在前秦時期。隨著整頓內政與全面漢化的實施,懷柔政策與德治主義的推行,苻堅不但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還創(chuàng)造了五胡時代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由于盲目自信,苻堅無視國家內部的種種隱患,急于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想。淝水之戰(zhàn)后,北方地區(qū)潛藏的危機瞬間爆發(fā),如洪水猛獸般將前秦帝國吞噬。后秦是羌酋姚萇在消滅苻氏關中勢力的基礎上建立的,其政治進程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效仿前秦模式,國力日漸強盛;后期外部局勢不斷惡化,內部自我調節(jié)機制喪失,權力爭奪加劇,國家迅速衰亡。 西晉、兩秦時期的人口流動,改變了河西地區(qū)民族分布的總體格局,塑造了五涼政權的發(fā)展軌跡。前涼、西涼是十六國時期僅有的兩個漢人政權,兩國都以世家大族為核心,實行擁晉策略和豪強政治。后涼是氐酋呂光依靠西征軍團建立的,在君主至尊心態(tài)和權力專斷思想的驅使下,呂氏推行嚴刑重憲的治國模式。南涼、北涼立國都以部族武裝為核心,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存在差異,,兩國采取了不同的政治模式。鮮卑禿發(fā)氏以河湟谷底為中心,實行胡漢分工;盧水胡沮渠氏利用民族仇恨立國,并制定了先東后西的擴張策略。 雖然分裂和對峙是十六國時期的常態(tài),但北方政權也呈現(xiàn)出許多共同傾向: 從政治上看,胡漢分治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各政權大多有皇帝——各級官僚——州郡漢民(以“戶”為單位)和單于——各級酋長——胡人部族(以“落”為單位)兩套行政體系。前者是胡人對華夏制度的模仿,后者是部族傳統(tǒng)的延續(xù)。政治實踐中,神秘主義較為盛行,占星之術成為影響決策的關鍵因素和政治斗爭的另類武器。 從經濟上看,盡管北方地區(qū)的商業(yè)活動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萎縮,但金屬貨幣依舊在商品交換和跨境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原傳統(tǒng)的農本思想被五胡政權普遍接受,各國不乏重農、利農之舉。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促進了胡人社會的進步,也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從文化上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通過吸納漢族知識分子、學習漢族文化、接受農耕文明的方式走上漢化之路。漢化過程是逐步否定民族狹隘性,從根本上消解部族內在凝聚力的過程。北方少數民族融通過這種否定和消解,融入到華夏系統(tǒng)之中,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691.2;K238
本文編號:2280183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691.2;K23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必友;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2 陳芳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東北地區(qū)[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3 劉國石;東晉十六國南北大分裂的原因[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4 陳琳國;;休屠、屠各和劉淵族姓[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黎虎;漢唐外交管理體制的演進及其特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6 李柏齡;鮮卑段遼自保之密云山考[J];北方文物;1986年01期
7 許永杰;鮮卑遺存的考古學考察[J];北方文物;1993年04期
8 朱泓;人種學上的匈奴、鮮卑與契丹[J];北方文物;1994年02期
9 李春玲;;論十六國時期遼西地區(qū)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J];北方文物;2009年02期
10 崔一楠;關云書;;占星術對十六國北朝軍事的影響[J];船山學刊;2011年02期
本文編號:2280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228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