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通史論文 >

《亞洲研究雜志》中的中國學研究(1980

發(fā)布時間:2016-12-04 17:33

  本文關鍵詞:《亞洲研究雜志》中的中國學研究(1980-2005),,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吉林大學》 2011年

《亞洲研究雜志》中的中國學研究(1980-2005)

張裕立  

【摘要】:《亞洲研究雜志》是美國中國學的一本最具權威和最有聲望的雜志,1941年11月創(chuàng)刊并首次發(fā)行,當時稱為《遠東季刊》,1956年更名為《亞洲研究雜志》。本文試圖通過對《亞洲研究雜志》的解讀、分析,并結合特定的國際環(huán)境、學術背景以及中美兩國各自的國情,對1980至2005年之間的中國學進行研究,旨在對美國中國學的發(fā)展脈絡有一個更加清晰深刻完整的認識。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章認識現(xiàn)實中國:《亞洲研究雜志》的創(chuàng)立 《亞洲研究雜志》的創(chuàng)刊與戰(zhàn)爭的需要緊密聯(lián)系,原有的傳統(tǒng)漢學研究對于急切需要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國家戰(zhàn)略利益的學者來說是難以實現(xiàn)的。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多方的努力下該雜志最終創(chuàng)辦。為了對雜志有更深的認識,文章對雜志的框架構成、主要研究內容及雜志的特點加以概括和總結。 第二章想象與現(xiàn)實:《亞洲研究雜志》的轉變(1980-2005) 受國際環(huán)境、學術背景以及中美國情的影響,《亞洲研究雜志》出現(xiàn)了重大的轉變。學者們可以到中國內地進行實地的調查和研究,獲取豐富的第一手研究資料,雜志的研究主題更加細化,研究內容也日益豐富,此時的中國學處于學術的反思時期。雜志主要研究議題集中在女性、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經(jīng)濟研究上。 第三章論題集中與深化:兩次大論戰(zhàn)解析 《亞洲研究雜志》作為美國研究中國的重要學術性雜志,刊載了美國中國學發(fā)展史上一些重要的學術問題和理論問題。對雜志中一些有爭議的,引起廣泛討論的文章加以研究,有助于我們把握時代的學術研究重點和動態(tài),這為我們更加清晰的認識中國學的發(fā)展無疑非常重要。第一節(jié)以墨子刻的《擺脫困境》為例,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關系問題展開論爭;第二節(jié)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道路:黃宗智與彭慕蘭之間的論爭。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道路問題是美國中國學的研究重點,其中,黃宗智和彭慕蘭兩人之間的論爭極具代表性。 本文以《亞洲研究雜志》為切入點,在吸收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雜志進行解讀分析,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為我們展示中國學的圖景。以小入手,進行微觀的研究,同時又不失宏大的視野。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07.8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4
  • 第1章 認識現(xiàn)實中國:《亞洲研究雜志》的創(chuàng)立14-20
  • 1.1 早期美國中國研究與雜志的創(chuàng)辦14-16
  • 1.2 理論與現(xiàn)實的平衡:框架設置與學術取向16-20
  • 1.2.1 雜志的框架構成16-17
  • 1.2.2 雜志文章的特點分析17-20
  • 第2章 想象與現(xiàn)實:《亞洲研究雜志》的轉變(1980-2005)20-32
  • 2.1 轉型的動力:時局變動與學術反思20-24
  • 2.1.1 中美因素20-22
  • 2.1.2 學術思潮的影響22-24
  • 2.2 議題深化與細化:新方向24-26
  • 2.2.1 豐富的第一手研究資料24-25
  • 2.2.2 多樣細致的研究議題25-26
  • 2.2.3 重要的學術反思期26
  • 2.3 三個議題:女性、傳統(tǒng)思想文化與經(jīng)濟研究26-32
  • 2.3.1 女性研究27-28
  • 2.3.2 傳統(tǒng)思想文化研究28-29
  • 2.3.3 經(jīng)濟研究29-32
  • 第3章 論題集中與深化:兩次大論戰(zhàn)解析32-40
  • 3.1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爭:以墨子刻的《擺脫困境》為例32-36
  • 3.2 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道路:黃宗智與彭慕蘭之間的論爭36-40
  • 結語40-41
  • 參考文獻41-47
  • 致謝47-48
  • 作者簡介48-49
  • 附錄49-56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平;美國當代中國研究四十年概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2 劉招成;;論戰(zhàn)后美國中國學社會科學化研究取向的形成[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3 張效民;;國內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國際論壇;2009年03期

    4 裴宜理,黃育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的中國學研究:50年[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5 黃育馥;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中國學的幾點變化[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6 馬若孟;李必樟;;近代中國經(jīng)濟是怎樣發(fā)展的——書評[J];近代中國;1995年00期

    7 李寶梁;;當代中國研究:歷史、現(xiàn)狀與發(fā)展[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8 朱政惠;美國中國學史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02期

    9 朱政惠;關于美國中國學家的總結和反思[J];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04期

    10 吳原元;;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以來美國中國學的新走向[J];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麗;劉管平;巫叢;;海外對華城市史研究綜述[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2期

    2 何泉;呂小輝;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響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3 方瀟;;革命話語下的理性思維——董必武法學教育思想芻議[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4 尚海濤;;習慣規(guī)范與民間契約:沖突與彌合——以民國華北地區(qū)的雇傭關系為切入點[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5 寇國慶;薩義德論知識分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華泉坤,張浩;《暴風雨》——莎士比亞后殖民解讀的一個個案[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7 陳兵;牛振宇;;《金銀島》:西方人的“東方幻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劉超;;孔子形象:歷史知識與社會意識——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潘學權,王家明;文學翻譯與“東方形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10 錢雯;;歷史與人:魯迅小說的兩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劉憲法;;“南海模式”的形成、演變與結局[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王景新;麻勇愛;詹靜;;江南村落土地的產(chǎn)權分化與制度安排——基于諸葛古村落土地契約文書的研究[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4 金璐;;不完全的解構:黃哲倫《蝴蝶君》中的文化誤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晉佳;陳曄;趙帥斌;;違章建筑與農(nóng)民行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論分析[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王士俊;;農(nóng)村制度變遷中的農(nóng)民利益訴求 從杜贊奇“經(jīng)紀模型”視角的考量[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7 秦越存;;現(xiàn)代性倫理危機與西方共同體主義的困境[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劉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倫理視角審視[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田先紅;;鄉(xiāng)村治理轉型與基層信訪治理困境[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包詩卿;;卜正民《困厄中的帝國:元明史》介評[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周霞;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紀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林斌;福建省邵武市集體林產(chǎn)權改革績效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9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斛建軍;農(nóng)民家庭社會支持網(wǎng)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林勇剛;農(nóng)戶農(nóng)地經(jīng)營規(guī)模效率及其家庭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與現(xiàn)代轉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唐閏杰;實用刑事推定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梁小利;企業(yè)社會責任的三維度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陳平焰;美國華裔生存狀態(tài)的多維度透視[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平;美國當代中國研究四十年概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2 呂德文;;中國研究三十年[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3期

    3 仇華飛;美國電影與越南戰(zhàn)爭——評介幾部反映越戰(zhàn)的美國影片[J];當代電影;1988年06期

    4 費孝通;;我看人看我[J];讀書;1983年03期

    5 溝口雄三;作為“態(tài)度”的中國研究[J];讀書;2005年04期

    6 于治中;;全球化之下的中國研究[J];讀書;2007年03期

    7 腓特烈·泰偉斯,狄飛;西方的當代中國研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年06期

    8 崔玉軍;;80年代以來大陸的國外中國學研究:歷史與展望[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H.哈丁 ,子華;中國政治研究:即將出現(xiàn)第三代學術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1984年11期

    10 黃育馥;從性別的視角看美國的中國學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蕭俊明;北歐中國學追述(上)[J];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2 肖瑛;讀《中國古代同一思想史》[J];孔子研究;1992年03期

    3 趙守輝;;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漢學研究與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1996年01期

    4 薛銜天;讓蘇聯(lián)人民全面地認識中國——蘇聯(lián)中國學家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活動之一瞥[J];近代史研究;1992年01期

    5 張曉勁;中國學研究在美國[J];中外管理導報;1998年01期

    6 靳平;陳明亮博士印象[J];神州學人;2003年07期

    7 陳勇,彭媛媛;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新收獲——讀《美國中國學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01期

    8 曹崢;;國學與人生心得之感悟[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9年08期

    9 郭勇;;新時期文學語言批評三十年:回顧與反思之一[J];時代文學(上);2010年03期

    10 奎松;1925~1932年在蘇聯(lián)軍校學習的中國學員調查表(之一)[J];軍事歷史;199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夫平;;巴黎中國學院述略[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2 楊學義;;服務國家戰(zhàn)略,拓寬新領域,發(fā)展新能力——談談金融危機下外語大學的新對策[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李巖松;;北京大學非學位留學項目組織形態(tài)創(chuàng)新實踐初探——以“中國學”項目為例[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中國學校衛(wèi)生》雜志2001年度刊登論文情況分析[A];預防醫(yī)學學科發(fā)展藍皮書——2002卷[C];2002年

    5 趙寶煦;;當前中國學界的一位大師級人物[A];高放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建平;曾華;;美國戰(zhàn)后中國學[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朱壽民;靳雅笙;;中國學校午餐飲食結構的改良[A];第一屆婦幼營養(yǎng)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1989年

    8 郭齊家;;關于“中國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學校發(fā)展研究”的一些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衛(wèi)春回;;試論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學界的市場經(jīng)濟觀[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10 李孝遷;;民國時期國際漢學史研究[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楊雪梅;[N];人民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范勇鵬 王婧怡 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呂杰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張西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柏思德(Kjeld Erik Brodsgaard) 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吳光輝 廈門大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主持 吳子桐;[N];中華讀書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趙博;[N];文匯報;2010年

    9 記者馬獻忠 李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納吉;[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黨為;近三十年來的美國清史研究:以新清史為線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招成;施堅雅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譚旭虎;看與被看——史景遷的中國圖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人比較美學觀的人類學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6 李仲如;中國學院背景女雕塑家創(chuàng)作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7 朱美祿;域外之鏡中的留學生形象[D];四川大學;2007年

    8 余偉良;二十世紀的中國學位制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嚴仲連;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田旭東;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裕立;《亞洲研究雜志》中的中國學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學;2011年

    2 趙志群;近代“日本中國學”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林穎;美國中國學: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4 鄒迪康;試論學術外交的論壇型載體[D];復旦大學;2011年

    5 劉云鴻;淄博市高中國學誦讀教材開發(f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呂修鋒;論TalkBank工程對于中國學前兒童發(fā)展和教育研究的應用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曉宇;試論中國現(xiàn)代歷史意識及其與日韓學界的差異[D];延邊大學;2008年

    8 李真;淺析費正清的中國史觀[D];河南大學;2010年

    9 戴靜;中美學校德育的比較及對中國學校德育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想;劉廣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亞洲研究雜志》中的中國學研究(1980-2005),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45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2045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101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