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兩浙鹽場賦役制度的變革
本文選題:明中后期 + 兩浙 ; 參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摘要】:明中后期,兩浙鹽場賦役制度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正統(tǒng)年間,水鄉(xiāng)灶課率先由征收實物鹽改為征收折色銀,這一做法后來逐漸推廣,用于濱海灶課的征收。自成化末年起,半數(shù)水鄉(xiāng)灶課銀由水鄉(xiāng)蕩價銀抵補,另一半的水鄉(xiāng)灶課銀由州縣于秋糧帶征。萬歷末年,部分灶課由按丁或戶征收改為按蕩征收,總催之役編僉的依據(jù)也隨之發(fā)生了從按丁到照蕩的轉(zhuǎn)變。從表面上看,這些改革的動力源自州縣、鹽場、鹽場豪強、灶戶等群體各式各樣的利益博弈,但其中隱藏有技術(shù)難以適應財政稅收需求的矛盾,也折射出明代賦役制度整體都具有的技術(shù)與需求之間不協(xié)調(diào)的一般性矛盾。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system of taxation in the salt farms of Zhejiang and Zhejiang provinces. In the orthodox years, the water cooker was the first to change from the collection of real salt to the collection of discoloration silver, which was gradually popularized and used in the collection of Binhai cooker. Since the end of the year, half of the water village silver was offset by water village silver, and the other half was collected from the autumn grain belt in the state and county. At the end of Wanli, some of the cooking lessons were changed from "Ding" or "household" to "dang", and the basis of the total reminder was changed from "Ding" to "light". On the face of it, the motive force of these reforms comes from various benefit games among such groups as states and counties, salt farms, and kitchen houses, bu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that technology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It also reflects the gene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demand.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BJL026)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7-ZDJH-094)
【分類號】:K24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呂小琴;;官退商進:明代鹽場灶丁工本供給的嬗變[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2 吳滔;;從計丁辦課到丁田各半——《劑和悃誠》所見西路場之一條鞭法改革[J];史林;2015年06期
3 葉錦花;;明代鹽場制度變革與州縣賦役調(diào)整——以福建同安縣為中心[J];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05期
4 楊銳彬;謝n\;;明代浙江永嘉鹽場的賦役改革與地方變遷[J];安徽史學;201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呂小琴;;明中后期兩浙鹽場賦役制度的變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2 葉錦花;;戶籍制度與賦役需求及其規(guī)避——明初泉州鹽場地區(qū)多重戶籍現(xiàn)象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畢昱文;;鹽務稽核所對長蘆緝私營財務治理述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2 葉錦花;;鹽政制度變革與明中后期商業(yè)的發(fā)展——以漳州、泉州地區(qū)為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3 黃國信;;單一問題抑或要素之一:區(qū)域社會史視角的鹽史研究[J];鹽業(yè)史研究;2014年03期
4 李曉龍;;灶戶家族與明清鹽場的運作——廣東靖康鹽場鳳岡陳氏的個案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5 吳滔;;海外之變體:明清時期崇明鹽場興廢與區(qū)域發(fā)展[J];學術(shù)研究;2012年05期
6 段雪玉;;宋元以降華南鹽場社會變遷初探——以香山鹽場為例[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2年01期
7 陳支平;;新發(fā)現(xiàn)的明代太監(jiān)張敏資料釋讀[J];史學月刊;2011年06期
8 李曉龍;;宋以降鹽場基層管理與地方社會——以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為中心[J];鹽業(yè)史研究;2010年04期
9 吳松弟;;溫州沿海平原的成陸過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02期
10 鄭振滿;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變——兼論明中葉的財政改革[J];中國史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吉成名;;論明代海鹽產(chǎn)地(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本文編號:20156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201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