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后半期儒家經典研究述略——以六經作者、成書年代和性質為中心
本文選題:世紀后半期 切入點:出土文獻 出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摘要】:20世紀后半期儒家經典研究大體上經歷了兩個發(fā)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建立至70年代末,表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術界的普遍運用以及極左傾向的產生;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來至世紀之交,表現(xiàn)為實事求是學風的恢復和發(fā)展,相關出土文獻的整理并引發(fā)學術新論的推出。20世紀后半期學人的繼續(xù)努力,使儒家經典的成書年代、作者及性質等問題得到進一步清理和解決。
[Abstract]: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generall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first stage was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end of 1970s, which was manifested by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extreme left tendency.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yle of learning from facts, the collation of relevant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the continuing efforts of scholar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uthor and nature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have been further cleared up and solved.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
【分類號】:K20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權光鎬;從郭店簡本《老子》看“絕仁棄義”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范立舟;“宋學”風貌的全新展示——評《中國學術史·宋元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3 汪春泓;關于《毛詩大序》的重新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4 顧永新;《七經孟子考文補遺》考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李家浩;戰(zhàn)國竹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閻步克;宗經、復古與尊君、實用(上)──中古《周禮》六冕制度的興衰變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陳來;;竹簡《五行》篇與子思思想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和馬王堆帛書論“晚書”的真?zhèn)蝃J];北方論叢;2001年01期
9 陳彥輝;春秋行人辭令簡論[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10 任文昭;王弼及《周易略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冠華;;“五帝”的起源及在春秋時的歷史遺留[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程克雅;;《子思子》與出土文獻研究證詁[A];社會·歷史·文獻——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鍔;;《喪服四制》成篇年代考[A];社會·歷史·文獻——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4 林志鵬;;釋楚系簡帛中的“弼”字——兼論車蔽之形制及別名[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5 俞志慧;;《國語·晉語四》韋注辨正[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6 李若暉;;諸子出于王官說平議——春秋時期世官制度之崩頹與褚子興起[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7 方銘;;從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看大同為原始儒家的終極理想[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8 王興國;;成年毛澤東與儒學[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三)[C];2004年
9 丁鼎;;“禮”的精神與當代和諧社會建設[A];齊魯文化暨漢民族形成與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張玖青;;從闡釋學的角度談竹書《性情論》與《孔子詩論》的關系[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艷國;破與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時期孔子及其學說的歷史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3 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4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5 劉貴福;錢玄同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羅家湘;《逸周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瑞;六味地黃丸拆方研究與命水理論探討[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9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10 陳博;從理想社會構思到社會政治實踐——黃老思想與漢初政治[D];西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常昭;《史記》士形象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延娟芹;《晏子春秋》藝術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芬芳;走在雙軌上的錯位人生[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蘭先芳;儒家教育思想與高校人力資源開發(fā)[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銘;唐宋之際“四書”的升格運動[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蓉;論《穆天子傳》的史料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尚建飛;思孟五行學說的根源及其演變[D];西北大學;2002年
8 賈淑杰;戰(zhàn)國楚簡《五行》校注[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羅立軍;章學誠道學史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吳紅松;《楚系簡帛文字編》校訂[D];安徽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堅;太平天國改“六經”為“六韻”考[J];學術論壇;1980年04期
2 牟通;;韓愈的文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3 孫欽善;;戴震與古籍整理——兼談對清代考據學派歷史經驗的批判繼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4 吳楓;;四部書的構成及其流變——中國古典文獻叢談(二)[J];歷史教學;1980年03期
5 孔令平;古代猶太的巴爾·科奇巴起義[J];世界歷史;1981年02期
6 譚世保;太平天國沒有改“六經”為“六韻”——與白堅同志商榷[J];學術論壇;1981年04期
7 云天;;歐陽修的文論與北宋文風[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Z1期
8 白崇人;;論清代著名回族學者、文學家蔣湘南[J];固原師專學報;1981年02期
9 ;什么是“十三經”[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10 彭柳文;;略談《詩經》中“非禮”風詩問題[J];惠州學院學報;198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石川三佐男;王曉平;;從楚地出土帛畫分析《楚辭·九歌》的世界[A];中國楚辭學(第一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2 姚小鷗;;《楚辭·九歌》“與佳期兮夕張”解[A];中國楚辭學(第一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3 劉志基;;簡說古文字數(shù)字化工具書的編纂[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舒大剛;;日本《古文孝經》辨?zhèn)蝃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陳紹棣;;商品經濟影響下的戰(zhàn)國世風[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6 詹子慶;;讀《上博楚簡·容成氏》有感[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7 張峧;;從漢代量詞看漢語量詞的形成[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年
8 蔣國保;;漢儒稱“六經”為“六藝”考[A];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儒學卷)[C];2005年
9 連劭名;;“六經”考[A];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儒學卷)[C];2005年
10 陳齊林;;漢語系詞“是”的研究綜合論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素;“若”即“諾”可以作為定論[N];光明日報;2000年
2 榮新江;中國敦煌學:回顧·現(xiàn)狀·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0年
3 徐榕;深入解析巫術文化[N];中華讀書報;2000年
4 愚夫;圖書館該不該收費[N];光明日報;2001年
5 李育華;張載哲學體系定位[N];光明日報;2001年
6 李學勤;經學史研究亟待開展[N];光明日報;2001年
7 郭齊勇;簡帛學與中國思想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1年
8 楊國榮 戴兆國;先秦學術思想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報;2001年
9 光軍;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重鎮(zhèn)[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金芷君;中國歷代名醫(yī)傳略[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裴登峰;戰(zhàn)國七十年文學編年[D];西北師范大學;2000年
2 姜曉敏;略論西漢對犯罪的預防與懲治[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江林;《詩經》與宗周禮樂文明[D];浙江大學;2004年
5 曹建國;出土文獻與先秦《詩》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廖揚敏;《老子》專書反義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7 楊蕤;西夏地理初探[D];復旦大學;2005年
8 馮靚蕓;《漢書》通假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李銳;孔孟之間“性”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10 李力;“隸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力波;郭店楚簡《緇衣》校釋[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于淑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錄文考訂及語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丁曉珉;《史記·楚世家》新證[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靖文;先秦出土文獻第一人稱代詞[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房瑞麗;《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詩論》與《詩經》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6 傅銘;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通假字淺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盛婷;漢魏六朝碑刻禮俗詞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楊懷源;《段注》“廢、行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張鈺;《郭店楚墓竹簡》虛詞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10 陳近朱;《居延新簡》中物量詞和稱數(shù)法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918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69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