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楹闻u王德威——兼論面對“海外漢學”的復雜心態(tài)
本文關鍵詞:我們?yōu)楹闻u王德威——兼論面對“海外漢學”的復雜心態(tài) 出處:《當代文壇》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王德威 海外漢學 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 抒情傳統(tǒng) 華語語系
【摘要】:海外學者王德威在大陸出版的著作產(chǎn)生的影響很大,引發(fā)的批評也不少。大陸學界對"海外漢學"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新鮮獵奇到越來越挑剔的一個過程。文章在分析代表性的批評文章基礎上,提倡對王德威的批評應該更少些意氣之爭,而多關注其批評方法和學術(shù)視野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啟發(fā);在質(zhì)疑"海外漢學"的話語霸權(quán)與意識形態(tài)同時,也應該警惕自身的"大中華"心態(tài)。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K207.8
【正文快照】: 說到“海外漢學”,大陸學界的態(tài)度基本呈現(xiàn)褒貶兩極分化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是“海外漢學”影響最強勁的時候,那個時候出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歡迎的人如獲至寶,拼命模仿學習;懷疑的人,觀望了一段時間之后表達出了他們的不滿和擔憂,有些人甚至表達得非常的極端。兩極分化的態(tài)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季進;;海外漢學:另一種聲音——王德威訪談錄之一[J];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05期
2 ;第二屆世界漢學大會在北京召開[J];對外傳播;2009年12期
3 王蕾;;從兩種海外漢學著作的情境寫作說開去——兼談“感覺主義”[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08期
4 吳原元;;試述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漢學著作在中國的譯介及啟示[J];東方論壇;2011年02期
5 程章燦;;學術(shù)翻譯的軟肋——對歐美漢學論著之中譯諸問題的思考[J];文史哲;2011年04期
6 張西平;;樹立文化自覺,推進海外漢學(中國學)的研究[J];學術(shù)研究;2007年05期
7 沈弘;;海外漢學與中西文化交流[J];國際學術(shù)動態(tài);2007年02期
8 張西平;“海外漢學研究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討會”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7年04期
9 張西平;“海外漢學研究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J];世界漢學;1998年01期
10 樂黛云;;《另一種聲音——海外漢學訪談錄》序言[J];東吳學術(shù);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元化;步霍;;“海外漢學叢書”四種[A];時代與思潮(4)——文化傳統(tǒng)尋繹[C];1990年
2 櫖幫;;中國學術(shù)界譯介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篇目匯編[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3 李孝遷;;民國時期國際漢學史研究[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飛;中學西漸 全球共暖[N];中國文化報;2008年
2 記者 陳香;“今文經(jīng)學”復興起因爆新論[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陶斯詠;多元文化時代的“國學”與“漢學”[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王慶環(huán);外國人怎么看中國[N];光明日報;2007年
5 張西平;《從漢學到中國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郭英德;海外漢學的“中國趣味”[N];人民日報;2009年
7 紀寶成;漢學是什么[N];光明日報;2007年
8 陳平原;視野·心態(tài)·精神[N];南方周末;2007年
9 任大援;新時期漢學更注重海外傳播[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10 任達;世界漢學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余夏云;作為“方法”的海外漢學[D];蘇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余迅;海外漢學中的“顧彬現(xiàn)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志群;近代“日本中國學”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355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335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