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楚國邦交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0 21:10
本文關鍵詞:春秋時期楚國邦交研究 出處:《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春秋時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侵凌攻伐,霸政迭興。邦交關系成為影響國家興衰存亡的重要戰(zhàn)略性因素。楚國由“土不過同”的南蠻子國發(fā)展為獨辟南疆的泱泱大國,邦交關系在其疆域擴張、軍事征伐、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等過程中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整理文獻史料和考古出土資料,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運用系統(tǒng)、綜合等外交學研究方法與歷史、邏輯、定量、比較等史學分析方法對春秋時期楚國邦交問題相關材料進行分析、提煉,探索春秋時期楚國邦交關系發(fā)展脈絡、演變規(guī)律、機制特征,并對楚國邦交禮儀、邦交官員、邦交思想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在界定了春秋時間范圍、楚都地望、邦交概念的前提下,以時間為線索,將楚國邦交分為春秋早期、中期、晚期三個時期,對其邦交脈絡、邦交策略、邦交方式、與大國諸侯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詳盡分析、梳理。楚人早期著力構建以楚國為主宰的江漢邦際關系格局,隨后在周疆南土建立了以楚國為中心的邦際關系新秩序,在中原先后建立了以楚國為主導或與大國共霸的邦際關系新格局。 通過檢索先秦史籍,對太宗、大宰、少宰、少宰尹、連尹、候人、相、儐、偈者等涉及邦交事務的楚國官職進行了分析、考證,并對令尹的邦交權,使節(jié)的任命、作用等作了探討。楚國建立了頗為完善的邦交決策機制及從地方到中央的邦交官制體系,其官制文化淵源于西周,但在演變過程中汲蓄濃郁南方地域色彩。 對春秋時期楚國朝覲、聘問、會盟、饗燕等邦交禮儀進行了翔實考述,對其禮儀程式、意義作了分析探討。楚國邦交禮儀源于周禮,雖融入了楚域特色及時代變遷因素,與中原相比稍有損益變化,但德、禮等核心價值原則終春秋之世在楚國一定程度上得到恪守,故謂楚為蠻夷、文而不化有失偏頗。 楚國邦交并蓄傳統(tǒng)華夏精髓與奇漫蠻夷風度。楚國在長期的邦交實踐中,形成了循德守禮、務實趨利、尚武重兵、霸權政治等邦交思想,經濟、文化邦交亦在楚國邦交事務中占有重要地位,楚人注重以經濟、文化為手段實現邦交目的,亦以邦交為手段謀求經濟利益。比較中原諸侯國家邦交,楚國邦交具有敢為天下先的政治智慧、嫻熟的邦交謀略藝術、漸趨凸顯的經濟利益取向、影響獨特的地緣政治等地域特色。 考察春秋時期楚國邦交發(fā)展軌跡,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建立和經營江、漢、沮、漳為楚望的郢都基地;楚國腹地鞏固之后,楚人開始大規(guī)模地北討中原和東征江淮,沖破漢水樊籬,拓展生存空間,掠奪戰(zhàn)略資源,提高邦際政治地位,積極融入華夏文明圈;為建立以楚國為主導的春秋邦際新秩序,楚人先后與華夏諸侯大國——齊、宋、晉爭霸,與江南強國——吳、越競雄。至春秋晚期,楚人從“蠻夷”側身于“諸夏”之列,實現了“撫有蠻夷,以屬諸夏”與“欲觀中國之政”的邦交戰(zhàn)略目標。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25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邱菊;春秋戰(zhàn)國請罪現象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134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31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