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周文”——中國古代“文”的歷史之奠基
本文關鍵詞:論“周文”——中國古代“文”的歷史之奠基
【摘要】:"周文"是西周貴族創(chuàng)造的典章制度、禮儀規(guī)范以及與之配套的文化符號體系的概稱。中國古代有一個"文"的傳統(tǒng),其源遠流長,波瀾壯闊,絢爛多姿,舉世罕值其匹。這一"文"之傳統(tǒng)即由"周文"發(fā)端,嗣后相續(xù)相禪、延綿至今,從未斷絕。春秋之時王綱解紐、"周文疲弊",并不意味著這一"文"之傳統(tǒng)的斷絕與衰微,相反這正是其新發(fā)展、大繁榮的契機。從"文"的歷史傳承角度看,"周文"是諸子百家之母體。嚴格說來,中國古代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文學史",但有著無比豐富的"文"之歷史,而且對一切詩文的研究都只有在這一"文"的語境中進行,方庶幾近之。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K224;K203
【正文快照】: 引言所謂“周文”有多層含義。一是指周代貴族統(tǒng)治者“德治”、“文治”的治國方略,二是指周人的文章,三是指周代的典章制度、禮樂文化。董仲舒說: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變之博,無不有也,雖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系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舉事變,見有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希紅;陳立柱;;管仲故里潁上縣說綜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裘士京;試論中國文化的特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3 石恪;;魏晉南北朝時期黔中文化的發(fā)展狀況[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楊建猛;;隋唐五代宋元時期的黔中文化[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趙丹丹;;熙寧變法時期詩歌的主要風格特征[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范震威;孔子刪《詩》諸說的辨證與闡釋[J];北方論叢;2001年03期
7 吳奇;;從“文學場”看“發(fā)憤抒情”文學傳統(tǒng)之形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王達三;中國傳統(tǒng)學術視閾中的歷史與歷史哲學[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邱新立;近代對章學誠方志編纂理論的揚棄[J];滄桑;2003年04期
10 王曉敏;;《易》之“象”與《詩》之“比興”[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吳飛;;試論媒介與政治權力的共生關系[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陳俱;;閩南英烈黃道周[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3 季春;;中國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A];云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高專教育分會2008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4 劉巍;;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5 劉巍;;經(jīng)典的沒落與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的提升[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鄖在廷;西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谷喬;唐代高僧塔銘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黎;王維詩歌三家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熊江梅;六朝文體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洪武;技與道—中國傳統(tǒng)技術話語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徐桂秋;孟子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10 梁慶婷;大眾傳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新;桐城派“姚門弟子”劉開文論和創(chuàng)作研究[D];安慶師范學院;2010年
2 胡少華;云紋的文化考析及其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D];江南大學;2010年
3 高引如;班固詩論賦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振;朱子之學在近現(xiàn)代中國[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馮暉;先秦諸子引《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史永平;當代中國親權制度的倫理基礎及其現(xiàn)代走向[D];吉林大學;2011年
7 孫建偉;《山海經(jīng)箋疏》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徐西坤;政協(xié)界別角色變遷與發(fā)展趨勢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單智偉;考據(jù)學風下程瑤田的義理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鮑芳芳;檔案在社會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錦章;周文對大眾化報紙的杰出貢獻[J];新文學史料;1995年02期
2 李忠全;周文學術研討會綜述[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3 黃文山;;周文虎和紙織畫[J];福建文學;1999年08期
4 嚴桂蘭;“反串”不易[J];黃梅戲藝術;2001年04期
5 王志超 ,宋廣佐;楊家鋪突圍紀實[J];黨史博采;2001年07期
6 王瑩;略論周文小說的特色[J];小說評論;2004年03期
7 胡發(fā)云;;現(xiàn)代文學和革命史上的失蹤者——周文(上)[J];名人傳記(上半月);2008年10期
8 徐剛;;在荒草]荷蟍J];山東文學;1957年04期
9 丁玲;;《周文選集》序[J];讀書;1980年06期
10 劉殿學;;戲里戲外[J];陽關;199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方平;;略論中國教育的重要傳統(tǒng)[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周一平;;當代中國環(huán)境法在倫理回歸中的理念重建[A];環(huán)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四冊)[C];2007年
3 陳光;;“造化隨順”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隨順”與中國古代自然觀[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4 丁海斌;陳凡;;中國古代官方科技檔案之研究[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5 謝兵良;;弘揚中國古代廉政文化,促進領導干部廉潔從政[A];湖南省領導科學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培友;;“和”、“和諧”與“和平”思想及其演變軌跡[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劉篤才;;中國古代判例考論[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8 趙繼倫;;《墨經(jīng)》所呈現(xiàn)的中國古代思維方式[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9 張保成;;中國古代對外貿(mào)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10 李平;;虛靜·養(yǎng)氣·神思——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現(xiàn)代闡釋[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子今;中國古代的“官數(shù)”[N];學習時報;2005年
2 李 艷;中國古代戰(zhàn)爭中的貴族風度[N];大眾科技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王曉英;讓玉米變黃金[N];吉林日報;2006年
4 李文亭;周文斌:高校創(chuàng)新的探索者[N];江西日報;2007年
5 記者 席曉靖;號召全省新聞界向周文廣同志學習[N];保定日報;2006年
6 特派記者 陳成智 邱大軍;周文彰看望“兩會”海南報道組[N];海南日報;2006年
7 記者 高虹;使論壇成員在地域上更為均衡[N];海南日報;2011年
8 李長清 特約記者 徐延華 梁榮;風正一帆順 品高萬里揚[N];經(jīng)理日報;2004年
9 張馭寰;6、中國古代哪一座城最有代表性,從規(guī)劃上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風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10 國忠;中國早期政治哲學的三個主題[N];光明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永林;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史綱[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2 王強;貨殖名物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3 鄭瑾;中國古代偽幣研究—以宋代為中心[D];浙江大學;2004年
4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5 蔣傳光;中國古代社會控制模式的歷史考察[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6 陳小葵;王權主義與中國社會[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8 夏忠龍;先秦倫理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9 盛險峰;五代典章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董立軍;中國古代造像史綱[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有強;中國古代土地權利制度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8年
2 王曉雷;中國古代名刺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霍丹;中國古代對姓名的法律規(guī)制探究[D];蘇州大學;2012年
4 彭靜;中國古代美學之“化”范疇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云;中國古代檄文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6 丁長二;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發(fā)展及其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影響[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7 葉瑞賓;龍骨車與中國古代農(nóng)耕實踐[D];蘇州大學;2012年
8 張鵬;《全后周文》編年考[D];西北大學;2004年
9 王家封;中國古代老幼廢疾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李智微;中國古代“逸”范疇的結(jié)構(gòu)與類型[D];云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036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30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