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祭天文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12 15:23
本文關鍵詞:秦漢祭天文化研究
【摘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祭祀是中國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祭天是古代祭祀的重要形式,是世界古代宗教生活中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從世界歷史的發(fā)展來看,兩河流域的祭天文化起源最早,但是中國的祭天文化自成體系,以“天”的崇拜和信仰作為其思想核心,以繁復的禮儀典制作為外在的表現,是中華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遺產之一。秦漢時代的祭天極具代表性,是中國古代祭天文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本文以秦漢時代的祭天作為研究對象,除緒言外,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章論述先秦及秦漢古人有關“天”觀念的轉變,該部分重點闡釋先秦和秦漢古人有關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觀念。先介紹了這一時期天文學的發(fā)展,揭示了當時人對自然“天”的看法,如歷法的制定、天象的觀察;到了漢代人類對天的認知日漸成熟,出現了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三種并行的說法。接著論述了先秦至秦漢時期人們對道德之“天”的不同看法,夏人敬鬼神,商人重天命,春秋戰(zhàn)國則對“天”提出質疑,而秦漢時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這一思想觀念對秦漢的祭天活動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第二章分析了秦漢的祭天禮儀,先對祭天的對象、地點、時間和目的進行了分析,接著分別對秦漢幾種典型的祭天方式進行了論述,首先是疇祭,漢武帝時期建明堂祠泰一、五帝,以高祖配祭,漢平帝時確立了“郊祀高祖以配天”的制度,至東漢時期,則確立了南、北郊分祭天地的禮儀制度,并為后世所承襲。泰山封禪是秦、漢國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祭天大典,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一種規(guī)模宏大的祭天活動。最后則對西漢、王莽政權、東漢的祭天禮儀及其所體現出來的社會思想進行了論述。 第三章論述了秦漢祭天對后世的影響。認為:秦漢時期皇帝主持的祭天禮儀,承襲自上古時代的祭天習俗,但更多的是自身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秦漢之后的歷朝,無論隋唐、宋元,還是明清,我們都能看到秦漢祭天禮儀的巨大影響。 第四章對比了古代中西祭天文化的異同,對當今的天壇祭天提出了筆者自己的看法。我們應該看到,“祭天”現象并非中國所特有,世界上的其它國家和民族也有祭天活動,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祭天文化的一些自身特點。秦漢以來的祭天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近年來北京天壇連續(xù)舉行了幾次大規(guī)模的祭天“表演”,對于保護和弘揚這一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總體而言,本文著眼于秦、漢兩代的祭天禮儀文化,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秦、漢時代人們對天的看法入手,試圖厘清秦、漢祭天禮儀的發(fā)展嬗變歷程,從而揭示秦、漢祭天禮儀活動的基本內涵,探究秦、漢祭天文化對后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文認為,秦漢祭天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之天人合一的特質,他與其他文明體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從而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心理和宗教精神。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3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靳桂云;中國新石器時代祭祀遺跡[J];東南文化;1993年02期
2 鐘國發(fā);漢帝國宗教的儒化改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萬依;祭天樂舞小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02期
4 賈貴榮,張曉生;秦始皇封禪泰山論略[J];管子學刊;2000年03期
5 楊天宇;秦漢郊禮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6 吳小強;;論秦人宗教思維特征——云夢秦簡《日書》的宗教學研究[J];江漢考古;1992年01期
7 李建新;;從漢畫像看漢代的祭祀禮俗[J];開封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8 孫家洲;秦漢祭天禮儀與儒家文化[J];孔子研究;1994年02期
9 汪受寬;ud祭原始說[J];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10 劉再聰;;ud祭與秦人“天下共主”意念的萌芽[J];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柏中;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李俊方;漢代皇帝施政禮儀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薛小林;秦漢時期的郊祀封禪與皇權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829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28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