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01 12:01
本文關(guān)鍵詞: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
【摘要】: 受到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與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齊國女性歷來被視為最開放、最活躍的先秦女性群體之一。發(fā)達的齊文化賦予了本國女性優(yōu)秀的人文素養(yǎng)與厚重的文化底蘊,三面濱海的地理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為齊女打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因此,與他國女性相比,齊國女性多一些自主,少一些束縛,思想與行為更趨向自由。東周時期禮制的崩壞又為齊國女性登上歷史舞臺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契機,使她們敢于表達自身的愿望與要求,甚至部分齊國女性還沖破了性別角色的藩籬,走進政治這一“禁區(qū)”。她們或參與政事,為男性出謀劃策,或諷君諫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其言行對當時的政局亦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本文正是以東周齊國女性為研究對象,選取女性生活的五個不同側(cè)面加以深入細致的考察,力圖比較真實地反映齊女在東周時期社會生活中的角色與地位。 本文分為三大部分,即導言、正文和結(jié)語。 導言主要闡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思路,回顧本選題的研究概況。 第一章從齊國女性的性別角色建構(gòu)入手,著重分析了齊統(tǒng)治者對女性教育的目的、內(nèi)容及方式,并對齊女獨特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做深層次的探究。 第二章從生產(chǎn)勞動層面入手,通過對齊女紡織勞動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以揭示其勞動性質(zhì)的變化及勞動地位的提升。 第三章從婚姻家庭層面入手,重點考察了齊地幾種獨具特色的婚姻習俗,探討了齊姜女子成為時人心中佳偶的種種社會文化因素,并揭示出政治婚姻的脆弱性及對女性的殘酷與不公。 第四章從政治參與層面入手,通過對齊女參政方式的探討,進一步揭示導致其參政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的四大要素,即兩性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失衡,特殊的時代契機,齊文化的開放性以及個人良好的參政素質(zhì)。 第五章從宗教祭祀層面入手,著重研究了齊女在宗教祭祀活動中的角色與地位。齊祭祀中保留了諸多東夷文化的信仰與習俗,終身不嫁為家主祭的“巫兒”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她們以個人的婚姻權(quán)換取神權(quán),分享男性的主祭權(quán)力。結(jié)語總結(jié)了齊女角色與地位的歷史變遷,并揭示了此次研究對現(xiàn)實的啟示。
【關(guān)鍵詞】:東周時期 齊國女性 角色 地位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2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2
- 第一章 性別角色的塑造12-22
- 一、教育培養(yǎng)12-16
- (一) 教育目標12-13
- (二) 教育內(nèi)容13-15
- (三) 教育方式15-16
- 二、性格特征16-22
- (一) 性格特征16-19
- (二) 性格特征的成因19-22
- 第二章 生產(chǎn)勞動22-25
- 一、獨具特色的生產(chǎn)勞動22-24
- (一) 齊女主要的物質(zhì)資料生產(chǎn)方式——紡織22
- (二) 紡織勞動的兩大特色22-23
- (三) 紡織勞動的性質(zhì)23-24
- 二、女性生產(chǎn)勞動對其角色與地位的影響24-25
- (一) 勞動地位的部分提升24
- (二) 對男性依賴度相對減弱24-25
- 第三章 婚姻生活25-37
- 一、媒聘對齊女身份的界定25-26
- 二、獨具特色的婚姻習俗26-30
- (一) 同姓相婚與近親性關(guān)系26-28
- (二) 居家不嫁與贅婿之習28-29
- (三) 再嫁之風與合獨之制29-30
- 三、婚姻與政治的齟齬30-31
- (一) 主觀愿望:結(jié)同盟、取外援30-31
- (二) 客觀實際:政治與婚姻的摩擦31
- 四、婚姻帶來的文化交流31-37
- (一) 具備成為佳偶之條件31-34
- (二) 滿足時人對女性之期望34-37
- 第四章 政治參與37-44
- 一、參政形式劃分37-39
- (一) 積極參政分類37-38
- (二) 消極參政分類38-39
- 二、參政原因探析39-43
- (一) 根本原因——父權(quán)制社會下兩性權(quán)力分配失衡39-41
- (二) 時代契機——東周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41
- (三) 地域因素——齊文化的影響41-42
- (四) 個人因素——良好的參政素質(zhì)42-43
- 三、參政特點歸納43-44
- (一) 依賴性43
- (二) 廣泛性43
- (三) 風險性43-44
- 第五章 祭祀活動44-48
- 一、四種祭祀角色44-45
- (一) 主祭44
- (二) 受祭44-45
- (三) 助祭45
- (四) “尸女”45
- 二、祭祀特點歸納45-48
- (一) 以男性為中心45-46
- (二) 保留原始信仰習俗46-47
- (三) 與期盼豐產(chǎn)相關(guān)47-48
- 結(jié)語48-49
- 參考文獻49-53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53-54
- 致謝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譜;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內(nèi)涵[J];東岳論叢;2002年06期
2 宣兆琦;齊國興盛原因探析[J];東岳論叢;1997年06期
3 燕國材;《管子》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1期
4 何光岳;;先齊族的起源與演變[J];管子學刊;1989年01期
5 王百靈;《齊風》——尚武開放的齊國習俗[J];管子學刊;2000年03期
6 于孔寶;《齊風》與齊俗[J];管子學刊;2000年04期
7 侯強;齊“巫兒”婚俗探析[J];管子學刊;2001年02期
8 去非;也談齊婚俗及桓公內(nèi)行——《齊“巫兒”婚俗探析》讀后[J];管子學刊;2001年04期
9 張曉連,薛金玉;試說“齊人多變詐”[J];管子學刊;2003年03期
10 侯強;再談齊“巫兒”婚俗[J];管子學刊;2003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苗秀茹;論春秋社會變遷中的貴族婦女[D];黑龍江大學;2003年
2 杜志勇;春秋時期女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唐莉;古希臘與先秦婦女地位的比較[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魏麗蕊;先秦秦漢齊魯女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267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12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