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幾個問題
發(fā)布時間:2017-10-22 16:22
本文關鍵詞:《淮南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幾個問題
【摘要】:《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成書于西漢前期,是淮南王劉安與他所召集的賓客門人共同撰寫的一部結構嚴謹、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的帶有總括式的學術著作,書中包羅萬象、容納百家思想,重點總結先秦漢初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努力探尋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目的就是為漢朝的統(tǒng)治者提供一套治國的理論與方案。尤其是《淮南子》積極吸收儒、法、陰陽等各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以道家思想為指導,豐富而又復雜的社會政治與倫理思想。 本文分為四部分,運用歷史學的方法,側重于從國家的治理方面來探討《淮南子》所包涵的豐富思想,并結合中國社會政治思想史的內容和倫理學的原理,較為全面地探析《淮南子》中的社會政治思想。 成書的背景!痘茨献印烦蓵畷r,經過統(tǒng)治者的一系列努力,社會經濟已擺脫了漢初的凋敝而日趨繁榮;政治上,統(tǒng)治者奉黃老道家清靜無為的政策為治國的指導思想;而寬松的文化政策為學術思想的活躍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使各家學說趨向融合;再加上劉安本人的文化素養(yǎng)、政治地位和淮南國特殊的文化傳統(tǒng),使得《淮南子》應用而生。 君主觀!痘茨献印吩诳偨Y前人君主觀念的基礎上,認真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建立了自己的君主觀體系。圍繞著“道”,以“治”為重心,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治在道”。從社會發(fā)展和人性方面來探討戰(zhàn)爭的起源,認為設立君主的目的應該是“禁暴討亂”;亦強調了清靜恬淡、守柔謙讓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同時指出了君主從道治國的實踐方式。 社會政治觀。這是《淮南子》為治思想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文中亦占有很大的比重;關于社會運行的方式,主要從道、陰陽五行和四時方面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法輔仁義”的德刑觀。在“道”的起源和本質上,提出以“道”為萬物的本原;其社會運行思想,主要包括“法道”而行的天人思想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最后,提出了“上下同心,君臣輯睦”、“各安其性”的社會治理目標。 社會倫理觀。是以“道”為基礎,根據天道觀確立了“清靜自然”的人性論、“道德為本”的仁義論、“風俗為治”的教化論、“無為而治”社會政治倫理原則,涉及到了中國古代社會倫理的許多方面。其中,關于道德與仁義關系上,認為仁義、禮樂是依附于“道德”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但仍肯定了仁義禮法及社會人倫道德的教化和約束功能;最后,明確構建了君主“以德養(yǎng)性”、“廉儉節(jié)欲”等合于“無為之性”的社會倫理秩序。 《淮南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吸收了儒、法、陰陽等各家的精華,進一步完善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理論,使之具有某種可操作性。但是,《淮南子》社會倫理思想亦帶有明顯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科學的態(tài)度研究它,批判地繼承它的合理內容。而通過對《淮南子》社會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可以使我們對漢代學術發(fā)展的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淮南子》 道 君主 無為 社會 倫理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34.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4
- 1.1 研究意義11
- 1.2 學術界研究現(xiàn)狀11-13
- 1.3 研究方法及創(chuàng)新之處13-14
- 2 劉安所處的時代及成書背景14-17
- 3《淮南子》的君主觀17-24
- 3.1 君主產生的緣由17-19
- 3.1.1 由“道”而論,,君道合一17-18
- 3.1.2 由“人”而論,立君為民18
- 3.1.3 由“史”而論,圣王出現(xiàn)的途徑和目的18-19
- 3.2 君主之“德”19-21
- 3.2.1 得道之路19-20
- 3.2.2 成德之路20-21
- 3.3 君主的治國之法21-24
- 3.3.1 君主的治國原則:“無為而治”21-22
- 3.3.2 君主治國方式:“內德外法”22-24
- 4《淮南子》的社會治理觀24-41
- 4.1 社會運行的認識24-30
- 4.1.1 哲學基礎24-26
- 4.1.2 社會存在的合理性26-28
- 4.1.3 人法自然——無為28-30
- 4.2 社會政治等級30-38
- 4.2.1 君臣定位30-32
- 4.2.2 臣民為治的根本32-35
- 4.2.3 治國之本35-36
- 4.2.4 君本的弱化36-37
- 4.2.5 君本與民本的調和37-38
- 4.3 社會理想38-41
- 5 《淮南子》的社會倫理觀41-50
- 5.1 人性的認識41-43
- 5.1.1 人性本靜且與欲望相對立41-42
- 5.1.2 人性向善42
- 5.1.3 人性可塑42-43
- 5.2 仁義與道德的關系43-44
- 5.2.1 仁義是道德的產物43-44
- 5.2.2 道德比仁義大44
- 5.3 教化論44-47
- 5.3.1 移風易俗45
- 5.3.2 存異隨俗45-46
- 5.3.3 以俗化民46-47
- 5.4 政治倫理47-50
- 5.4.1 無為政治要求君主節(jié)欲反性47-48
- 5.4.2 無為政治要求君主“無為”而臣“有為”48
- 5.4.3 無為政治要求君主“因民之性制禮節(jié)”48-50
- 6 結語50-51
- 參考文獻51-52
- 附錄:作者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及科研情況52-53
- 致謝5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李國鋒;;《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2 戴黍;;《淮南子》中的“無為”及其思想史意義[J];哲學研究;2006年03期
本文編號:1079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07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