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朱子學者的產(chǎn)生與新漢學的傳播
本文關(guān)鍵詞:日本朱子學者的產(chǎn)生與新漢學的傳播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新漢學 朱子學 日本朱子學者 藤原惺窩 林羅山
【摘要】:以朱子學為核心內(nèi)容的新漢學從鐮倉時代開始傳入日本。然而,日本的文化承載者禪僧們僅選擇性地吸收新漢學的禪宗和詩文等部分而疏離朱子學,博士家同樣對于新漢學的核心內(nèi)容朱子學吸收有限。只有到了江戶時代,隨著日本朱子學者的出現(xiàn),日本社會才得以系統(tǒng)地吸收朱子學,從而實質(zhì)性地推動了新漢學在江戶時代日本的傳播。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
【關(guān)鍵詞】: 新漢學 朱子學 日本朱子學者 藤原惺窩 林羅山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江戶時代日本對中國儒學的吸收與改造”(07BSS005) 吉林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朱子學與日本文明的發(fā)展”(2010JC018)
【分類號】:K207.8
【正文快照】: 就漢學①的構(gòu)成而言,儒學是其核心部分,其他漢學組成部分深受儒學的影響,因此儒學的發(fā)展自然會推動漢學的更新,形成新的漢學樣態(tài)。漢唐儒學經(jīng)過宋儒學者們的努力并由朱熹(1130~1200)集大成后,新儒學朱子學成為儒學的主流。在朱子學的影響下,新的漢學樣態(tài)開始形成,隨之開始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景彥;;江戶時代日本知識分子對儒學的態(tài)度[J];東北亞論壇;2008年04期
2 陳景彥;王玉強;;禪儒一致構(gòu)造與中世日本朱子學[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未醉;吳長庚;;華僑與朱子學在日本的傳播[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2 翟付順;喬永強;;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中國園林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王明兵;;江戶初期禪僧對“朱子學”的皈依與“脫佛入儒”[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崔世廣;李含;;中日兩國忠孝觀的比較[J];東北亞論壇;2010年03期
5 方國根,羅本琦;簡論儒學在朝鮮和日本的傳播、發(fā)展及影響[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陳國代;張品端;;朱熹著作東傳日本及其影響[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許曉光;;明治前夕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的萌芽[J];世界歷史;2007年06期
8 周杰;;德川幕府與朱子學——德川幕府對理想政治秩序和社會規(guī)范的探求[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史可非;;朱舜水在日本的學術(shù)活動及其貢獻[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年06期
10 劉炳范;;論日本江戶時代朱子學的興盛與文學平民化傾向[J];孔子研究;2008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灝智;儒學經(jīng)典結(jié)構(gòu)的形成及其在近世日本的變遷[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谷;道家思想對日本近世文化的影響[D];武漢大學;2006年
3 許曉光;明治前期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王玉強;近世日本朱子學的確立[D];吉林大學;2009年
5 劉芳亮;日本江戶漢詩對明代詩歌的接受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王宏海;以人學為視角的朱熹理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7 何宇;清前期中日貿(mào)易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胡勇;朱子學新生面的開顯[D];山東大學;2010年
9 丁國旗;中國隱逸文學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10 王秋;朱子學與中國現(xiàn)代哲學的思想空間[D];黑龍江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曉波;二程之學在近現(xiàn)代中國[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冬陽;賴山陽與《日本外史》[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曉;儒學東傳及對古代日本的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海元;日本通俗文學的集大成之作[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5 唐劍明;林羅山的歷史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希穎;掙脫與被縛[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盛楠;浮世繪審美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8 王海鷹;日本武士道與儒家思想[D];延邊大學;2004年
9 張才圣;江戶時代朱子學的衰落與日本近代化[D];延邊大學;2004年
10 金洪培;壬辰倭亂與朝鮮文化對日本的傳播[D];延邊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玉強;;朱子學的日本化與蘭學的興起[J];東北亞論壇;2007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明星,王東福;朝鮮古代文化之東傳(上)[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金洪培;壬辰倭亂與朝鮮朱子學的東漸[J];東疆學刊;2004年04期
3 王明兵;;江戶初期禪僧對“朱子學”的皈依與“脫佛入儒”[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霍耀林;;藤原惺窩和江戶儒學[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陸克文;張順生;;新漢學(英文)[J];大學英語;2010年07期
6 許結(jié);;方東樹《漢學商兌》的通經(jīng)致用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7 韓東育;;日本“京學派”神道敘事中的朱子學[J];求是學刊;2006年04期
8 王明兵;;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與其在日本“五山禪林”的嬗變[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王學典;;新史學和新漢學: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兩種形態(tài)及其起伏[J];史學月刊;2008年06期
10 李伯重;;一部探討百年史學變遷的開新之作——讀王學典、陳峰著《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學勤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大發(fā)現(xiàn)時代”催生新漢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楊桂青;李學勤:大發(fā)現(xiàn)時代需要新漢學[N];中國教育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高昌;“文化自覺”:反對兩種“主義”[N];中國文化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明兵;藤原惺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勇;朱子學新生面的開顯[D];山東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姜萌;從“新史學”到“新漢學”[D];山東大學;2007年
2 兒玉三惠子;陶淵明在日本古代文學上的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唐劍明;林羅山的歷史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宗石丁;雷海宗與民國時期的民族主義史學[D];山東大學;2011年
5 李琛;史景遷史學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金香花;新井白石的朝鮮觀[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星;論朱子學官學化的原因[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675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06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