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政治群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5 12:06
本文關鍵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政治群體研究
【摘要】: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整個社會是可以劃分為若干階層的,掌握各國社會權力的階層就是各國的統治集團,而每個階層內部又可以劃分為若干的群體。由于在統治集團中的一些群體是因為政治性因素而聯系到一起的,所以可以將這些群體稱之為政治群體。 在秦國統治集團中,除國君外,可以劃分為公族、客卿、外戚和軍功群體四個主要的政治群體。 公族是由時君的直系子孫和諸先君的遺族所組成的。公族成員在血緣關系上與國君最為接近,并借此在統治集團中占據重要地位。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晉國外,各國統治集團大體上都是以公族為骨干的,秦國也是如此。相較東方諸國的公族,秦國的公族基本上都是以個體形式參與權力分配,而且其公族形態(tài)也并不完整。 客卿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獨有一個政治群體,指的是離開本國到異國入仕并取得較高職位的入仕者。秦國的客卿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最為典型,他們大多是脫離其家族只身來到秦國,憑借其自身政治、軍事才能,通過游說等方式博得秦國國君的賞識,得以進入統治集團的。但是他們在獲得高官厚祿,為秦國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之后,往往又是受猜忌、受懷疑,甚至受打擊的對象,秦國的著名客卿大多不得善終。相較東方諸國的客卿,秦國的客卿更符合秦國的發(fā)展需要,而且所起的實際作用更大。 秦國的外戚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為典型的,他們既有國君外親的血緣身份又有客卿的政治身份,具有有別于其他政治群體的二重性身份。秦國的外戚之所以能夠長期把持政權,主要是由于秦國本土的公族勢力不強、外來入仕的客卿得不到足夠的信任、秦國官僚體制的不完善以及外戚自身所具備的能力符合秦國發(fā)展的需要。 秦國的軍功群體是秦國本土的政治群體,他們大多不是貴族出身,,而是憑借軍事才能進入統治集團的。相較東方諸國的軍功群體,秦國的軍功群體興起較晚,但發(fā)揮的作用卻遠超過東方諸國的軍功群體。他們攻城略地縱橫捭闔,為秦國開疆拓土,為日后秦統一六國做出了最直接的貢獻。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政治權力分配呈現出活化和制衡的趨勢。長期保持至少兩個政治群體參與政治權力分配,而且各群體的成員大多是以個體形式參與政治權力分配,很少出現壟斷政權的現象,這就有效的保持了秦國統治集團的生機與活力,成為秦國能統一六國的有效保證。相較于東方諸國統治集團的僵化與失衡,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而且對后世影響深遠。
【關鍵詞】:秦國 公族 客卿 外戚 軍功群體
【學位授予單位】:渤海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31;K225;D691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錄6-8
- CONTENTS8-10
- 引言10-14
- (一) 研究概況10-11
- 1. 秦國客卿方面的研究成果10-11
- 2. 對秦國其他政治群體的研究成果11
- (二) 目前研究的不足11-12
- 1. 對秦國政治群體研究的不足11
- 2. 對秦國政治群體參與秦國政治權力分配的研究不足11-12
- 3. 缺少對秦國和東方諸國政治群體和政治權力分配的橫向比較研究12
- (三) 概念界定12-14
- 1. 公族12
- 2. 客卿12
- 3. 外戚12-13
- 4. 軍功群體13-14
- 一、 秦國的公族14-20
- (一) 秦國的公族及其代表人物14-17
- (二) 其他公族成員為秦國發(fā)展所作的貢獻17-18
- (三) 秦國公族與東方諸國公族之比較18-20
- 二、 秦國的客卿20-28
- (一) 秦國的客卿政策20-21
- (二) 客卿在秦國的最終結局及其原因21-23
- (三) 秦國客卿與東方諸國客卿之比較23-28
- 1. 秦國客卿握有實權23-25
- 2. 秦國客卿多是法家、兵家和縱橫家思想的奉行者25-28
- 三、 秦國的外戚28-32
- (一) 秦國外戚及其代表人物28-29
- (二) 秦國外戚政治產生的原因29-32
- 四、 秦國的軍功群體32-38
- (一) 秦國的軍功群體及其代表人物32-34
- (二) 秦國的軍功群體與秦國的軍功爵制34-35
- (三) 秦國軍功群體與東方諸國軍功群體之比較35-38
- 1. 秦國軍功群體興起較晚35
- 2. 秦國軍功群體發(fā)揮的作用更大35-38
- 五、 秦國的政治權力分配38-42
- (一) 春秋時期秦國的政治權力分配38-40
- (二)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政治權力分配40-41
- (三) 秦國的政治權力分配對后世的影響41-42
- 參考文獻42-44
- 致謝44-45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45-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李福泉;秦國客卿議[J];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2 朱紹侯;商鞅變法與秦國早期軍功爵制[J];零陵學院學報;2004年09期
3 袁禮華;秦客卿制述論[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李禹階;;論中國外戚政治的起源及形成的歷史條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馬衛(wèi)東;;春秋公族政治述論[J];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05期
6 黃留珠;秦客卿制度簡論[J];史學集刊;1984年03期
7 孟繁峰;論客卿[J];史學集刊;1987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毛波;春秋晉國軍權變化與君權衰落[D];四川大學;2005年
2 呂西紅;春秋時期宋國公族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3 潘文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客卿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4 王玉喜;春秋客卿制度述論[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370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03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