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與教化:明代流官與貴州儒學建構(gòu)——以方志為考察對象
本文關(guān)鍵詞:循吏與教化:明代流官與貴州儒學建構(gòu)——以方志為考察對象
【摘要】:貴州自明代永樂十一年建省后,中央政府派出大量流官前往任職,這些來自中原和江南文化精英們,自覺地將中原漢族的儒家思想廣泛地傳布到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遵循朝廷法令,保證地方行政的正常運作,即承擔"吏"的職責的同時,又扮演了大傳統(tǒng)"師"的角色,以"師儒"的身份積極從事地方教化工作,充分發(fā)揮了其培育人才、傳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文學院;貴州師范大學;
【關(guān)鍵詞】: 循吏 教化 流官 貴州 儒學
【分類號】:K29
【正文快照】: 貴州自秦漢以來長期屬于化外之地,中央王朝對其實施與中原內(nèi)地有別的行政管理體制。直到明代,在中國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隨著國家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的強盛,中央政權(quán)不斷尋求邊疆與內(nèi)地政治的一體化,通過實施“改土歸流”政策不斷削弱地方土族的勢力。永樂十一年(1413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建華;;黔中奇跡紅崖碑[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6年04期
2 顏建華;;燦爛的黔中史前文化[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顏建華;楊武;;明代屯田下的黔中精神文化[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張勤;;《黔詩紀略》中貴州詩人詩歌的整體考察[J];北方論叢;2008年05期
5 母進炎;;黔西北本土文化遺產(chǎn)概覽及其研究意義[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2期
6 顏建華;;夏至戰(zhàn)國時期的黔中文化[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禹玉環(huán);羅進;;論清代貴州書院的影響[J];滄桑;2011年01期
8 李良品,彭規(guī)榮;論烏江流域民族地區(qū)明清書院的組織、教學與藏書管理[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9 彭福榮;論烏江流域民族地區(qū)古代教育的興盛及原因[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7期
10 李良品;;烏江流域民族地區(qū)明代學校教育的發(fā)展、特點與深遠影響[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歐陽大霖;;水書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的意義[A];水家學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小明;黔中王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周小藝;興盛、衰落與重建[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冉光芬;明代貴州歷史移民與家庭倫理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4 于祥成;清代書院的儒學傳播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5 李美芳;貴州詩歌總集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慧斌;;試析南朝儒學教育的變遷及影響[J];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05期
2 張媚玲;;論明代云南儒學教育的影響[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5期
3 張媚玲;;試析明代云南儒學教育迅速發(fā)展的原因[J];思想戰(zhàn)線;2008年S1期
4 劉繼青;;20世紀30年代儒學教育復興的內(nèi)因外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年02期
5 張媚玲;楊建玲;;明代云南儒學教育發(fā)展的幾個特點[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劉榮昆;朱紅;;淺析明代保山儒學教育成效顯著的原因[J];保山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7 田心;;論明代廣西地區(qū)儒學教育的強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8 劉順;;試論唐初的教育、科舉與儒學傳播[J];殷都學刊;2012年02期
9 吳光;;關(guān)于“百年儒學的命運與前景”的思考[J];中國德育;2013年01期
10 陳朝暉;;北朝儒學教育及其影響[J];齊魯學刊;199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立;;古代越南儒學教育評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黃明喜;;儒學教育社會化簡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曹相;;儒學在云南的傳播與發(fā)展[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首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4 何巧云;;論明朝休寧儒學之興盛[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高登智;;儒學遠播云南[A];孔學研究(第二輯)[C];1995年
6 羅義俊;;兩岸儒學一脈連讀陳昭瑛著《臺灣儒學——起源、發(fā)展與轉(zhuǎn)化》[A];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周桂鈿;;儒學與現(xiàn)代社會[A];“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北京市哲學會分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李光榮;;儒學對白族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武守志;;蘇東坡與晚明個性解放思潮[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1998年
10 周桂鈿;;儒學與現(xiàn)代社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蕭易;郭齊:儒學值得現(xiàn)代人充分汲取[N];成都日報;2007年
2 本報評論員 嚴瑜;儒學教育走進基層建設(shè)[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4年
3 陸蔚;明代云南的儒學傳播[N];云南日報;2003年
4 記者 呂路陽;在榕高校將首次引入儒學課程[N];福州日報;2010年
5 通訊員 梅花;曲阜“一村一名儒學講師”推進“百姓儒學”工程[N];濟寧日報;2014年
6 ;鄉(xiāng)村儒學:重建溫情的鄉(xiāng)土中國[N];光明日報;2014年
7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 舒大剛 吳龍燦;把“儒學”從學科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N];光明日報;2014年
8 中原報業(yè)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尚新嬌;鄭州——儒學走向最后的輝煌[N];鄭州日報;2013年
9 記者 馮建華 武勇;中山大學成立儒學中心提高大學生精神教養(yǎ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安靖如 (美國);理解“中國文化的崛起”[N];人民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瑞平;明清時期云南的人口遷移與儒學在云南的傳播[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劉靜;走向民間生活的明代儒學教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衷海燕;儒學傳承與社會實踐[D];廈門大學;2003年
5 張延昭;下沉與滲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夏增民;儒學傳播與漢魏六朝文化變遷[D];復旦大學;2007年
7 黃清敏;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漢儒;唐代儒學地位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海棠;儒學在元代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炯;清代臺灣的儒學教育(1683-1895)[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美仙;明清時期大理地區(qū)的儒學教育及其影響[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智;試論明朝政府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儒學教育的政策措施[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黃漫遠;明中后期儒學平民化進程中書院教師角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金虎;儒學的形成及其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俞傳芳;明清地域商幫與儒學科舉[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9 宋玉鵬;北魏時期的儒學傳播[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10 黃氏銀;論越南李朝儒學教育[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587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58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