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金寨縣紅色祠堂功能——以《紅色印跡》為考察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8-10 06:39
祠堂自古就是在血緣與地緣相結合的宗法制度下形成的產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層內涵的重要表征之一,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凝聚血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金寨縣作為重要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核心區(qū)域,域內祠堂從祭祀場所轉化為戰(zhàn)斗指揮要沖,紅色祠堂功能凸顯,傳統(tǒng)教化功能削弱。筆者利用金寨縣革命遺址集萃《紅色印跡》一書,將書中記錄的紅色祠堂作為研究對象,揭示出紅色祠堂在戰(zhàn)爭中功能的轉變,對研究國內其他地區(qū)紅色祠堂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文章來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9,37(05)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政治功能
二、文化功能
三、經(jīng)濟功能
四、軍事功能
五、其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祠堂功能的嬗變[J]. 蔡宇安. 宜春學院學報. 2014(11)
[2]鄂豫皖蘇區(qū)文化建設模式及其歷史地位[J]. 唐金培. 中州學刊. 2008(06)
[3]沒收族田與封建宗族制度的解體——以建國初期的蘇南土改為中心的考察[J]. 王瑞芳. 江海學刊. 2006(05)
本文編號:3333672
【文章來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9,37(05)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政治功能
二、文化功能
三、經(jīng)濟功能
四、軍事功能
五、其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祠堂功能的嬗變[J]. 蔡宇安. 宜春學院學報. 2014(11)
[2]鄂豫皖蘇區(qū)文化建設模式及其歷史地位[J]. 唐金培. 中州學刊. 2008(06)
[3]沒收族田與封建宗族制度的解體——以建國初期的蘇南土改為中心的考察[J]. 王瑞芳. 江海學刊. 2006(05)
本文編號:33336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333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