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史志論文 >

明清以降漓江上游地區(qū)的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變遷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15 17:14
  漓江沙洲的形成,是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交互影響的結果。明清以降,外來人口不斷進入漓江上游地區(qū)從事農業(yè)墾殖活動。墾殖活動在改造了上游山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其產生的泥沙在雨水作用下進入漓江,促進了桂林段漓江沙洲的發(fā)育,并改變了桂林段漓江河床的面貌。岸上居民也開始由岸上洲,這是漓江流域人地關系的重要變化。 

【文章來源】:歷史地理研究. 2020,40(02)

【文章頁數】:15 頁

【部分圖文】:

明清以降漓江上游地區(qū)的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變遷研究


明萬歷年間《興安縣圖》

總圖,漓江,黃陵,螞蟥


(1)螞蟥洲。位于虞山旁的漓江邊上的螞蟥洲曾是江灣深潭,號為皇澤灣,又稱皇潭、黃潭,唐代時即已存在。史載:“舜祠,在虞山之下,有澄潭,號皇潭,古老相承言,舜南巡,曾游此潭!(4)此處曾是一片較為寬闊的江面,至明代尚存,史稱“黃潭縈于虞山之后,亦曰皇澤灣,皆以舜得名”(1),又載虞山“山石奇峻,下臨漓江。旁有渡曰‘皇澤灣’”(2)。但到明代中后期漓江河沙已在此附近沉積、發(fā)育,江面上出現了一個沙洲,明時稱黃陵洲,后稱磨面洲。對此,史載“北戶清江橫前,水石相激,爽氣披襟,為皇澤灣。以小筏沿江南轉,為黃陵洲。洲上竹樹藹郁可風,并岸為南薰亭”(3)。清中葉之后,黃陵洲改稱螞蝗洲。清光緒《臨桂縣志》稱:“磨面洲(新采),在皇澤灣,前朝藩邸于此置水碓,遺址尚存。今居者數十家,以藝蔬為業(yè),境界極幽。按此當即黃陵洲!(4)其時編修的方志,在附圖中標有“螞蝗洲”字樣(圖2)。從史料記載看,明代洲上尚無民家居住,清代中葉后,已有居民數十家上洲生活,人類由岸上洲,這是漓江流域人地關系的一大變化。(2)伏龍洲。在伏波山還珠洞以北的漓江西岸附近,明代中葉開始出現一個小沙洲,時人稱為島。明人宗璽在伏波山曾作詩:“千峰外矗王維畫,一島中圈太極圖!(5)清代時,人們命名其為“琴洲”。至民國時,又稱之為“鷺鷥洲”。1949年后,由于其位于伏波山與疊彩山木龍洞之間,人們遂改其名為伏龍洲。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明清時期漓江流域水利社會研究芻議[J]. 羅智豐.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 2018(04)
[2]漓江流域旅游開發(f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耦合狀態(tài)的實證性研究[J]. 趙云.  經貿實踐. 2017(18)
[3]廣西漓江洪澇災害及防御對策研究[J]. 張雅昕,王存真,白先達.  災害學. 2015(01)
[4]靈渠的開鑿與修繕[J]. 范玉春.  廣西地方志. 2009(06)

碩士論文
[1]明末至民國時期桂北圩鎮(zhèn)與周邊農村社會研究[D]. 熊昌錕.廣西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3145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323145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d7b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