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與內蒙古自治區(qū)行政區(qū)劃形成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慶格勒圖;建國初期綏遠地區(qū)的民主建政[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慶格勒圖;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合并及其歷史背景[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顏廷真,陳喜波,韓光輝;清代熱河地區(qū)盟旗和府廳州縣交錯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何天明;唐代單于大都護府探討[J];北方文物;2001年02期
3 白曉;;論烏蘭夫關于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李志學;;20世紀20年代中國旅俄(蘇)留學運動始末[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年02期
5 姚大力;論拓跋鮮卑部的早期歷史——讀《魏書·序紀》[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烏蘭圖雅;清代科爾沁的墾殖及其環(huán)境效應[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1999年S1期
7 劉定禹;于華珍;;論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1919—1924)[J];甘肅理論學刊;2007年04期
8 邢瑞娟;;略論烏蘭夫的民族工作思想及實踐[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王茂俠;;統(tǒng)合有道——戰(zhàn)后中共領導內蒙自治運動的歷史考察[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年01期
10 金炳鎬;魏鴻鳴;;烏蘭夫民族工作思想的主要內容——紀念烏蘭夫誕辰100周年[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吳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留蘇熱潮及其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2 耿寶云;;“人畜兩旺”是怎樣實現的?——建國初期內蒙古牧區(qū)發(fā)展的歷史回顧與啟示[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郝維民;;烏蘭夫在內蒙古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偉大實踐[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4 阿拉騰嘎日嘎;;關于嫩江流域牧業(yè)的地域性——以20世紀初扎賚特旗為例[A];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09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馮玉新;界域變動與地方社會[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魏延梅;在自覺、互動和對話中傳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王淑蘭;歷史地理視角下的遼代城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高承龍;偽滿洲國民族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永志;契丹史若干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4年
9 楊玉成;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tǒng)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10 李玉偉;內蒙古實現民族區(qū)域自治的理論與實踐[D];內蒙古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世定;澤庫縣政權建設研究(1953-1957)[D];蘭州大學;2011年
2 烏云山丹;20世紀前二十年間烏力吉木倫河流域蒙旗之開墾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阿如汗;內蒙古中西部諸廳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王云云;西漢時期內蒙古地區(qū)的郡縣設置和官吏選拔[D];內蒙古大學;2011年
5 高艷;余子俊及其在延綏鎮(zhèn)邊防中的作用[D];內蒙古大學;2011年
6 張新偉;內蒙古畜牧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7 任麗媛;“大躍進”時期的教育革命與內蒙古的民族教育[D];內蒙古大學;2011年
8 呂陽;“盛樂城”與“盛樂宮”地理位置考辯[D];內蒙古大學;2011年
9 李俊璽;承遞與新變: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期察哈爾地區(qū)縣級政權初探[D];內蒙古大學;2011年
10 胡紅梅;民國時期呼和浩特蒙文編輯出版活動之概述[D];內蒙古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素英;熱情接待肝膽照 如沐春風感盛情——第三屆“草原文化之旅”臺灣師生夏令營小記[J];內蒙古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2004年05期
2 錢靈犀;;中華文化視野下的草原文化[J];內蒙古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2006年06期
3 ;遠古石人與草原文化圈[J];文化學刊;2009年06期
4 內蒙古社科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烏恩;;草原文化的歷史集成——一論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0年01期
5 包銀山;;草原文化節(jié)——推動自治區(qū)文化發(fā)展的成功實踐[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0年06期
6 馬桂英,王鴻生;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觀及其啟示——從環(huán)境倫理哲學視角審視[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05期
7 海峰;;草原文化與內蒙古文化產業(yè)發(fā)展[J];實踐;2004年Z1期
8 無極;;論草原文化的地位和特色[J];實踐;2006年05期
9 烏蘭察夫;;“內蒙古現象”的文化動因[J];實踐(思想理論版);2008年06期
10 王海榮;;拓展研究視野 推動草原文化走向世界——中國·內蒙古第五屆草原文化研討會暨赤峰第三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綜述[J];實踐(思想理論版);2008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后記[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2 朱海強;格廣民;蘇興;;內蒙古自治區(qū)經濟增長新引擎——草原文化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A];論草原文化(第七輯)[C];2010年
3 ;后記[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4 劉德林;;草原文化的現代化挑戰(zhàn)[A];現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崇尚自然 踐行開放 恪守信義——論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6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崇尚自然——論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7 烏蘭察夫;;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視野[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8 常宏;;草原文化理論研究的方法論解析——從社會人類學功能主義學派的角度探討當前草原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9 常宏;;論以圖騰制研究草原文化的可行性——兼論蒙古族的圖騰制相關問題[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10 董恒宇;;加強草原文化建設 提高我區(qū)文化軟實力[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弘毅;力王:用民族工藝編織草原文化產業(yè)夢[N];中國文化報;2011年
2 ;論草原文化的建構特征[N];光明日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劉曉冬;草原文化架經濟金橋[N];內蒙古日報(漢);2004年
4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執(zhí)筆 包斯欽;當代草原文化的發(fā)展方向與趨勢[N];內蒙古日報(漢);2009年
5 本報記者 詠梅;草原文化百花吐艷[N];內蒙古日報(漢);2010年
6 馮軍勝;弘揚草原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7 本報評論員;大力弘揚草原文化 推進民族文化強區(qū)建設[N];內蒙古日報(漢);2011年
8 本報記者 馮穎;內蒙古飯店傳承草原文化[N];中國旅游報;2005年
9 ;弘揚草原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N];光明日報;2005年
10 宋生貴;草原文化:永續(xù)和諧之韻[N];內蒙古日報(漢);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涓;清代行政區(qū)劃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馬強;內蒙古自治區(qū)現代特色農業(yè)發(fā)展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3 李金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政權行政制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范今朝;權力的空間配置與組織的制度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亞麗;中國共產黨內蒙古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王虎中;行政區(qū)經濟與區(qū)域經濟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8 范曉春;中國大行政區(qū)研究:1949-1954[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9 李大海;政區(qū)變動與地方社會構建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珂;當代中國專區(qū)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曲夫;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劃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魯治平;長沙市市區(qū)行政區(qū)劃調整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5年
3 鄭宇梅;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行政區(qū)劃的歷史考察與啟迪[D];湖南大學;2006年
4 周曉美;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劃改革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5 馬麗;當代中國行政區(qū)劃改革設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文濤;我國地方行政層級體制改革的探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7 邵立威;省域行政區(qū)劃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周宏騫;“市管縣”體制的規(guī)范化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9 王春輝;經濟區(qū)、行政區(qū)、社區(qū)的互動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陳漫;清初(1644—1684)省級行政區(qū)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728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57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