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史志論文 >

第二輪志書風俗志編纂芻議

發(fā)布時間:2020-01-21 18:26
【摘要】:了解地情必從風俗開始。第一輪志書對風俗多有記載,第二輪修志有的不入志,有的盡管記有風俗的內容,但異議者不少。文章從正名、辨體、創(chuàng)新等方面闡述了對風俗志編纂的看法,以期提高風俗志的編纂質量。一是正名。針對風俗內容不同志書篇目名稱不一致的現(xiàn)狀,認為還是定名風俗或風俗志比較好,這既符合方志的傳統(tǒng),包容性也比較大,又可以與民俗學中的民俗志有所區(qū)別。二是辨體。此處辨體主要討論兩個問題:1.風俗志的體例內涵。篇目設計上應獨立成志,不要放在某個門類下;記述方式既不能混淆古今風俗,又要理清風俗發(fā)展的變化脈絡,要注意利用階段性的、轉折性的材料,把風俗事項的變化寫好,以體現(xiàn)風俗在傳承基礎上的變異性與時代性。2.省市縣風俗志的差異化。三是創(chuàng)新。針對目前風俗資料比較分散的實際,認為地方志辦公室可以把風俗志編寫作為一個課題,委托高校的專家學者撰寫。并針對風俗文本資料少的現(xiàn)狀,指出進行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志辦公室可以和相關部門合作,進行田野調查,以便更好地收集資料。同時還要重視風俗展現(xiàn)的景觀化,不斷提高風俗志的可讀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志剛;;禮俗與中國文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2 鐘敬文;;談談民俗志[J];文史知識;1998年07期

3 黃龍光;;民俗志范式的反思[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竇存芳;;民族地區(qū)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之探討——加快發(fā)展和壯大民族地區(qū)民俗文化力量[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2 貢波扎西;陳安強;文強;;阿壩州藏羌服飾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及其開發(fā)[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3 馬寧;;羌族成年禮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4 朱翠容;;論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5 萬德權;陳興亮;;藏族傳統(tǒng)體育起源發(fā)展與宗教文化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6 舒凈;全球化背景下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民居色彩文化[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3年02期

7 張岳林;從民俗事象到小說悲劇景觀——《紅樓夢》中的生日描寫[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8 方金華;;畬族民俗文化保護的基本法律問題——以福建寧德畬族聚居地為考察對象[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賈欣;;試論農業(yè)生產方式下的中國傳統(tǒng)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號學的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8年12期

10 董平;師守祥;張勝武;;論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的民俗資源憑借——以甘肅隴南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呼致偉;;解讀七夕[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2 岑惠;;清代媒婆制與現(xiàn)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蔣原倫;;電子時代的民俗[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4 黃漢忠;;汕尾市濱海民俗文化資源與旅游開發(fā)[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5 尉富國;;西部大開發(fā)與右江流域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A];歷史的啟示——右江流域民族歷史文化與經(jīng)濟開發(fā)研討會暨廣西歷史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3年

6 張鐳;;習慣生成問題新論[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7 安德明;;家鄉(xiāng)——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的一個起點和支點[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8 張勃;;寒食節(jié)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續(xù)編[C];2011年

9 寶力格;盛明光;黃金;;論草原文化[A];中國·內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王海榮;;論北方游牧民族民俗特征及功能[A];中國·內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胥文玲;明清閩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10 張國棟;中華武術現(xiàn)代傳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王立揚;對鄂倫春“古倫木沓”節(jié)中音樂文化展演的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鄭偉;民間傳統(tǒng)體育賽事對鄉(xiāng)鎮(zhèn)、街道(社區(qū))和諧發(fā)展的促進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王小雪;語文教育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王時銳;海南黎族習慣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邢玉梅;魯迅與民俗文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董云香;先秦節(jié)慶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穎;《常語尋源》及其所輯釋民俗語匯和俗語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解曉旭;《常談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鐵梁;“標志性文化統(tǒng)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董曉萍;民族志式田野作業(yè)中的學者觀念——對我國現(xiàn)代田野作業(yè)中的8種學者著述的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3 甘陽;;從"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從卡西爾的《語言與神話》談起[J];讀書;1987年07期

4 高丙中;中國民俗學的人類學傾向[J];民俗研究;1996年02期

5 王杰文;反思民俗志——關于鐘敬文先生的“記錄民俗學”[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濱久;;是“編”還是“編纂”[J];中國地方志;2006年11期

2 巴兆祥;;第二輪志書宗教志編纂芻議[J];中國地方志;2011年08期

3 王衛(wèi)明;;第二輪志書經(jīng)濟部類編纂的聚焦點[J];中國地方志;2010年05期

4 季嘯鳳;;編纂《教育大辭典》的方法問題[J];辭書研究;1992年06期

5 胡泓;當代中國體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6 黃慶勛;續(xù)志經(jīng)濟部類編纂一些問題的探討[J];廣西地方志;2001年04期

7 陳曼平;;論志書編纂全面質量管理與建立質量保障機制[J];中國地方志;2006年04期

8 劉永海;武善忠;;論《元道藏》的編刊與庋藏[J];圖書館學刊;2006年05期

9 李紹群;;閩南方言詞典的創(chuàng)新之作——評《閩南方言大詞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8期

10 李翰;;論文學史編纂體例之“通”“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熊美琴;;《測繪成果目錄》的編纂[A];華東地區(qū)第九次測繪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劉坤坤;曾東京;;從《漢語熟語英譯詞典》看漢英熟語詞典的編纂[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辛蘇娟;;英語學習詞典編纂中的用戶友善問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連海景;呂研;;關于史志編纂人員基本素質的幾點思考[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勞在今日,利在永遠”——氣象史志的積累與挖掘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5 李艷平;張惠芬;;淺談基層氣象臺站史志編纂過程中的體會[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勞在今日,,利在永遠”——氣象史志的積累與挖掘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6 孫拴恩;;氣象志編纂初探[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勞在今日,利在永遠”——氣象史志的積累與挖掘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7 李普文;;藝術史編纂論綱[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志琴;二十五史為何沒有《風俗志》[N];光明日報;2004年

2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許嘉璐;中國應有一支穩(wěn)定的字詞典編纂隊伍[N];人民代表報;2001年

3 周志鋒;精心編纂 別具一格[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4 王希亮;評日本“編纂會”教科書的出臺[N];光明日報;2001年

5 愛珍;《走遍山西》旅游指南開始編纂[N];山西日報;2000年

6 李慶西;超文本:編纂方式也是一種讀法[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7 本報記者 徐慶群;編纂中的《中華大典》[N];學習時報;2001年

8 本報記者姜小玲;巍巍壯觀的中國文化“長城”[N];解放日報;2002年

9 關璽華;《全國行政區(qū)劃代碼資料匯編》編纂完成[N];人民公安報;2000年

10 戴逸 李文海;一代盛事 曠世巨典[N];人民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盛莉;《太平廣記》仙類小說類目及其編纂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陶紹清;《唐摭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3 白金;北宋目錄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淑靜;馮琦與《經(jīng)濟類編》[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海霞;義和團檔案史料編纂出版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袁紅媛;《姚雪垠書系》編纂出版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4 郭曉妮;《朝野僉載》復音詞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覃寶鳳;論《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個十年:1917-1927)的編纂[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廖朝瓊;鄭樵《通志.樂略》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世磊;《別錄》《七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閔芳;民國時期纂修的海南地方志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宋瑤;關于《皇朝經(jīng)世文編》編纂的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10 管亞男;《律呂正義.續(xù)編》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7168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57168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2ed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