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變遷史中的認同問題
[Abstract]: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urkic in more than 1000 years, the culture of Turkic descendant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and finally makes the identity of Turkic go down the path of decline. History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Turkic identit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tide of the rising tide of the globalized nation-state, and the Turkic nationalities have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modern national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countries in which they live. Integration and return to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an-Turkism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wants to separate, separate and retrograde the Turkic people from the "river" of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 an attempt to rebel, peel off, and isolate the Turkic people from the reality of their existence assimilated to many nationalities. This runs counter to the path of world history and is therefore doomed to fail.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蘭州大學民族研究院;
【分類號】:K28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宗河;“東突”問題的由來和現(xiàn)狀[J];黨政干部學刊;2001年11期
2 羅 捷;論泛伊斯蘭主義在中亞的發(fā)展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志茂碩敏;烏力吉圖;;伊兒汗國的蒙古人[J];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7年02期
4 金宜久;新泛伊斯蘭主義[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4期
5 楊增耀;論土耳其泛突厥主義的發(fā)展軌跡與社會基礎[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6 張運德;論“東突”恐怖主義本質特征[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慈平;;淺談羌人在早期中西交往中的媒介作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2 王守棟;;對歷史上土地集中的再評價[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25期
3 韓忡;阿拉伯文學對中世紀歐洲的影響[J];阿拉伯世界;1999年04期
4 尚勸余;伊斯蘭遠征動因試析[J];阿拉伯世界;2000年02期
5 王有勇;阿拉伯貨幣的發(fā)展(二)[J];阿拉伯世界;2000年03期
6 國少華;阿拉伯語傳播原因探析[J];阿拉伯世界;2003年02期
7 王微;淺析佛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差異[J];阿拉伯世界;2003年05期
8 祁學義;;從伊斯蘭史上的著名清真寺看清真寺功能的多樣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1期
9 吳冰冰;;烏瑪觀念與伊斯蘭宗教共同體的構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3期
10 沙宗平;;清真寺與中東穆斯林的宗教認同[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孫俊萍;;試論蘇赫拉瓦迪哲學思想及其影響[A];鄭和下西洋與文明對話國際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2 李華英;;中阿“文明對話”折射出的友誼之光[A];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薛正昌;;漢唐寧夏牧馬業(yè)[A];中國歷史上的西部開發(fā)——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朱威烈;;伊斯蘭文明與世界[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5 左希迎;;新精英集團、國家制度能力與國家的軍事效仿行為[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6 趙喜惠;;唐代胡商宗教信仰探析[A];唐史論叢(第十二輯)——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第二次會議暨唐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集[C];2009年
7 溫翠芳;;中古時代絲綢之路上的香藥貿易中介商研究[A];唐史論叢(第十二輯)——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第二次會議暨唐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彥;沙特阿拉伯王國宗教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2 李艷枝;土耳其伊斯蘭復興運動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3 金建鋒;釋贊寧《宋高僧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4 王明博;多元與邊緣[D];蘭州大學;2011年
5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會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榮;清朝乾隆時期哈薩克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文志勇;民國新疆民族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應成;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邊疆治理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文法;熱貢賽姆耘宗教信仰類型與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韓澄;北京傳統(tǒng)首飾技藝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凌潔;新中國初期(1949-1966年)內地院校畢業(yè)來疆國畫家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2 武紅旗;克里米亞戰(zhàn)爭前歐洲列強的外交博弈[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琳琳;黎巴嫩女作家哈南·謝赫小說《澤赫拉的故事》的女性主義解讀[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0年
4 蕭長嘯;中哈民間交流中的哈薩克人[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述利;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對外關系變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雅婷;耶律楚材西域詩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玉祥;蒙古軍隊進軍中亞若干地區(qū)之時間考辨[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8 文燦輝;《福樂智慧》與《論語》倫理思想比較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9 常廣增;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衛(wèi)賓;哈薩克與準噶爾政治關系史研究:1680—1745年[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清猹;獨立一年來的中亞經(jīng)濟[J];東歐中亞研究;1993年03期
2 馬曼麗,張樹青;論西域文化的重大變異及其對建設中華文化的啟迪[J];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3 符春華;當前國際恐怖活動新動向[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震;;現(xiàn)代性與認同問題的思考[A];中西視野下的實踐哲學與文化哲學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C];2004年
2 石國貞;;論國際化趨勢下提升大中華認同感的現(xiàn)實依據(jù)[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海燕;;向日葵的啟示——艾倫·金斯伯格的《向日葵箴言》解讀[A];20世紀美國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李巖;;文化認同過程中“文化身份”的妥協(xié)與抵制以及第三種文化身份存在的討論——美國總統(tǒng)布什清華演講透析[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5 徐蕓;劉宣文;;媒介、消費與認同:大學生收看韓劇的效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軍令;劉銀軒;;力求學生心理認同 認真做好教學工作[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7 李天鐸;;想像空間與認同并裂:媒介全球化的后果?[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8 閆秋紅;;論當代滿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認同[A];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6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9 陳瑩;;自我認同與大學生身體消費現(xiàn)象研究[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陳科華;;根源性認同與愛國主義[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筱;認同與國際關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白曉君;員工心理邊界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3 張詠;認同與發(fā)展——一個邊疆漢人移民社區(qū)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張云鵬;文化權:自我認同與他者認同的向度[D];吉林大學;2005年
5 關凱;滿族“消失”了嗎?[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彭心倩;歐共體競爭法與歐洲一體化[D];暨南大學;2008年
7 陳瓊;型塑與變革:現(xiàn)代國家建構進程中的婦聯(lián)組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陳志強;歐盟移民政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葉青;伊斯蘭教與后冷戰(zhàn)時期中東國際關系中的雙重認同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10 韓鵬;消化性潰瘍細菌學說的產(chǎn)生、認同與傳播[D];北京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慧凡;犯罪亞文化與青少年犯罪[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2 周麗;從反抗到認同:對《女勇士》中母女關系的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3 佟文玲;飄零與復歸[D];吉林大學;2007年
4 陳雪;失地農(nóng)民市民身份認同的成因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5 伊國棟;對土耳其加入歐盟的文化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6 施麗麗;權力,,為認同留下空間[D];復旦大學;2009年
7 李玉婷;網(wǎng)絡交易中的人際信任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熊海燕;受眾認同與主持人形象塑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滋意;霍桑對愛默生超驗主義的認同與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晶;韓國社會基督教認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367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23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