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魁城賦》民俗述考
本文選題:《三邊賦》 + 《卜魁城賦》�。� 參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摘要】:蒙古和寧《西藏賦》、吉林英和《卜魁城賦》、大興徐松《新疆賦》,以其鮮明的邊疆民族與民俗特色而在光緒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匯刻為《西藏等三邊賦》。其中《卜魁城賦》所涉及的民俗,如居住與出行、生產民俗、民風民俗、商貿民俗等方面,對我們了解和研究清代黑龍江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Abstract]:Mongolia and Ning "Tibet Fu", Jilin Ying "Bu Kuicheng Fu", Daxing Xu Song "Xinjiang Fu", with its distinctive frontier ethnic and folk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 Xu nine years (1883) from Yuan Shangju Huihui carved into "Tibet and other trilateral Fu". The folk customs such as residence and travel, production folklore, commercial folklore and so on are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folk customs of Heilongjiang in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甘肅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K89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烏丙安;喚醒記憶:重新裝點五彩繽紛的年節(jié)[J];美術觀察;2005年03期
2 解彥軍;;把這塊土地上的精華留在這塊土地上[J];河北畫報;2010年08期
3 呂秀芳;鄺建;;第三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jié)暨第七屆南戴河荷花藝術節(jié)舉行[J];中國花卉園藝;2010年16期
4 ;吳山廣場[J];杭州通訊(生活品質版);2007年S1期
5 王懷宇;;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大院建設[J];新長征;2009年06期
6 吳云霞;;論越南婚嫁習俗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關系[J];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04期
7 陸火琰;;試論地方民間藝術文化的發(fā)展與出路[J];南方論刊;2008年05期
8 汪嘉健,汪東欣;績溪龍文化[J];工程建設與檔案;2002年03期
9 宗永平;陳萬濤;;伊寧市維吾爾族民俗文化的開發(fā)和利用[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1年02期
10 劉暢;黃強苓;;論旅游紀念品設計與川西民族文化保護[J];包裝工程;2010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孫立群;;淺論甘肅民俗文化旅游產業(yè)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產業(yè)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孫彩燕;;黑龍江文化的個性[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紅;樹天橋民俗特色演藝區(qū)品牌[N];北京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張驍駿;民俗特色展神韻 文化慶陽顯活力[N];隴東報;2007年
3 青宣文;青島民間文化漸成熱點[N];中國文化報;2006年
4 何平邋李金桀;春節(jié)廟會:要唱經濟戲更要唱文化戲[N];光明日報;2008年
5 ;民俗:讓居民消費變得慷慨[N];青島日報;2008年
6 記者 王磊;百姓文化需求得到更多滿足[N];文匯報;2007年
7 寧友鵬邋吳曉娟;“還節(jié)于民”讓田橫祭海更精彩[N];青島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潘繼紅;新春廟會突出奧運主題民俗文化奏響和諧樂章[N];國際商報;2007年
9 王子陽;北山新春廟會創(chuàng)出文化品牌[N];吉林日報;2006年
10 記者 丁艷;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產業(yè)博覽會閉幕[N];隴東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魯芊;民俗文化產品開發(fā)與營銷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2 鐘聲宏;廣西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開發(fā)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本文編號:20915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09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