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改土歸流后納西族的社會變遷
本文選題:麗江 + 納西族 ; 參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摘要】:雍正元年(1723年)麗江土府改土歸流后,木氏土司400余年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統(tǒng)治被打破,內(nèi)地流官統(tǒng)治體系進入麗江,農(nóng)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漢文化教育興起,各民族間交流進一步深入,有力地推動了納西社會的轉(zhuǎn)型,為納西族成為多元文化綜合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Abstract]:In the first year of Yongzheng (1723),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ule of Mushi had been broken for more than 400 years after the conversion of the Tufu in Lijiang, and the ruling system of the flowing officials in the interior entered Lijiang,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ed further, and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ro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urther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xi society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Naxi nationality to become a multicultural complex.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分類號】:K28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文健;莊春輝;李瑞瓊;;對大九寨國際旅游區(qū)藏羌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再認識[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2 耿德銘;;保山史綱初擬[J];保山師專學報;2007年03期
3 太麗瓊;;從女性主義視角透視哀牢文化中的女性[J];保山師專學報;2007年03期
4 周儉,張松,王駿;保護中求發(fā)展 發(fā)展中守特色——世界遺產(chǎn)城市麗江發(fā)展概念規(guī)劃要略[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3年02期
5 任磊,陳曉恬;從“改土設流”、“改土歸流”看麗江大研古城的生長[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4年01期
6 周瓊;;明清滇志體例類目述論[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張黎波;;出自當事人之手的原始資料——陳燦《宦滇存稿》概說[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羅春梅;和曉蓉;;淺析清代云南邊疆市鎮(zhèn)的發(fā)展[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楊薇;李子賢;;九隆神話:文獻記載與民間口頭傳承之流變[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李金蓮;朱和雙;;女性、財富與危險:云南民間的小神子信仰[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楊長坤;;徐霞客首次入省路線再考——徐霞客在曲靖留下的思考之三[A];徐霞客研究(第18輯)[C];2009年
2 劉春;;解析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的契合——以傳統(tǒng)懸魚造型圖案在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中的運用為例[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3 楊文輝;;一部不應被忽略的佤族研究著作——讀《滇西邊區(qū)考察記》[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永福;滇川黔相連地區(qū)古代交通的變遷及其影響[D];云南大學;2011年
2 余文兵;帝國深入西南邊地[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郭曉航;元明時期云南的出鎮(zhèn)藩王與鎮(zhèn)守中官[D];復旦大學;2009年
4 趙桅;發(fā)展的反思[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李艷林;重構(gòu)與變遷——近代云南城市發(fā)展研究(1856~1945年)[D];廈門大學;2008年
6 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D];廈門大學;2008年
7 陳正勇;自然、神性與美[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8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形聲字研究及其文字學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10 林榮琴;清代湖南的礦業(yè)開發(fā)[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文娟;東巴文字的構(gòu)形藝術(shù)及其平面設計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梁克旭;滇越鐵路與近代云南社會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3 張宗學;滇越鐵路與近代云南社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4 蒲曉;清代云南義學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5 和曉瑜;當代麗江九河納西族與白族的關(guān)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6 高國強;《狩緬紀事》校注[D];云南大學;2011年
7 錢秉毅;明代云南漢文典籍地理[D];云南大學;2011年
8 袁青歡;清前期(1659-1840年)云南楚雄地區(qū)山區(qū)經(jīng)濟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9 肖本俊;清代乾嘉時期云南礦區(qū)的“山荒”與滇銅業(yè)的衰落[D];云南大學;2011年
10 李新喜;清代云南救災機制芻探[D];云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木基元;;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作——《納西族文化史論》評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韓城;納西族[J];西部大開發(fā);2001年05期
3 郭大烈;納西族形成的多元論[J];云南社會科學;1991年02期
4 和志武;納西族支系研究一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5 郭大烈;;國內(nèi)納西族研究述評[J];云南社會科學;1983年05期
6 朱永強;;納西族[J];文明;2010年01期
7 文生;納西族的古文字[J];思想戰(zhàn)線;1984年02期
8 和發(fā)源;納西族與古羌人的淵源關(guān)系[J];云南社會科學;1991年04期
9 黃文;評《納西族史》的特色與學術(shù)價值[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10 段紅云,閔紅云;清代麗江木氏改土歸流及行政管理變革[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錫生;;納西族光輝的歷史文獻——徐霞客“麗江游日記”[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2 熊宗仁;;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變遷——貴州省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A];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變遷——貴州省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1年
3 林星;;福州女性與近代社會變遷[A];閩都文化研究——“閩都文化研究”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C];2003年
4 肖文評;;明末清初粵東大埔縣白堠鄉(xiāng)村社會變遷[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5 卞利;;祁門六都村的社會變遷與宗族管理簡論[A];中國農(nóng)業(yè)歷史學會第九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周亞林;;辛亥革命與開陽的社會變遷[A];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變遷——貴州省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1年
7 張劍;;上海近代農(nóng)業(yè)科技的繁衍與社會變遷[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8 張高陵;;“二·二八”事件后的臺灣知識分子[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9 徐曉光;;改土歸流中的一場典型訴訟事件——從清末四川茂州羌民控告土司案件看民族地區(qū)的訴訟與司法[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10 白郎;;對麗江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歷史考察——從黎明到黃昏[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馮霄;麗江客如潮涌古城堪憂[N];市場報;2003年
2 吳建雍;近百年來舊城都市生活的畫卷[N];北京日報;2007年
3 于德源;“北京舊事”折射社會變遷[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郝平;走向田野的歷史學[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麗江古城博物院提供;木府:麗江活化石[N];云南政協(xié)報;2005年
6 記者 索穎邋實習生 鞏妍彬;繼往開來做好史志工作[N];新鄉(xiāng)日報;2008年
7 策劃 周學魯 撰稿 華模 馮魄;文化自然遺產(chǎn)勝地—麗江[N];云南日報;2003年
8 木基元 普衛(wèi)華;從麗江到石林:文化名牌是怎樣打造出來的[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少數(shù)民族古籍 涵載千古散射睿智光芒[N];中國民族報;2008年
10 郝平 閆淑蕓;行龍新著《走向田野與社會》出版[N];發(fā)展導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鐵志;德昂族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范立君;近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860~1931)[D];浙江大學;2005年
4 林哲煥;中國朝鮮族社會變遷與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徐新;二十世紀無錫地區(qū)望族的權(quán)力實踐[D];上海大學;2005年
6 何建木;商人、商業(yè)與區(qū)域社會變遷[D];復旦大學;2006年
7 包銀山;民國時期土默特旗財政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
8 陸遠權(quán);重慶開埠與四川社會變遷(1891—1911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于洪;麗江古城形成發(fā)展與納西族文化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陽信生;湖南近代紳士階層研究(1895—1912)[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和曉瑜;當代麗江九河納西族與白族的關(guān)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2 劉常凡;公路建設、汽車運輸與社會變遷[D];河南大學;2009年
3 余建明;湖南近代交通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小軍;近代江西陸路交通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芳正;民國時期上;罩莶枭膛c社會變遷[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大偉;近代湖南報刊述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喜順;持續(xù)與變遷:1938-1952年的黃泛區(qū)鄉(xiāng)村社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彭海雄;1894年香港鼠疫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蘇永明;行幫與景德鎮(zhèn)社會變遷[D];南昌大學;2005年
10 鄧云;來華傳教士與近代煙臺社會變遷[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759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07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