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史志論文 >

民國時期的少數(shù)民族精英:理解中國從“天下帝國”到“民族國家”進程的鑰匙

發(fā)布時間:2018-06-17 08:46

  本文選題:天下帝國 + 華夷之辨 ; 參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8期


【摘要】:中國歷來是一個多族群的"天下帝國",直至鴉片戰(zhàn)爭以前,東亞大陸中原地區(qū)的中央皇權從未遇到真正的挑戰(zhàn),即使是"入主中原"的"蠻夷"也屬于多年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努力融入中原文化的邊緣群體,幾千年的中國民族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原"華夏"與邊疆"蠻夷"之間互動融合的歷史。鴉片戰(zhàn)爭完全改變了這一基本政治格局,在列強"船堅炮利"的沖擊和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中國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精英面臨著一個歷史抉擇,是繼續(xù)認同"中華民族"并共同抵御外敵,還是在中國的中央政權衰弱之時趁機謀求獨立,這決定了中國是否能夠保持清朝的版圖和民族關系的未來走向。我們認為民國時期的少數(shù)民族精英,是理解中國從"天下帝國"到"民族國家"進程的鑰匙。
[Abstract]:China has always been a multi-ethnic "world empire", until the Opium War, the central imperial power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East Asia never met a real challenge. Even the "barbarians" of "taking over the Central Plain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for many years. It is a history of interaction and fusion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China" and the frontier "barbarians", which has been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he marginal groups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e Opium War completely changed this basic political pattern.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European trend of "nationalism", the ethnic minority elites in China's frontier areas were faced with a historical choice. Whether to continue to identify with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esist foreign enemies, or to seek independence at a time when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is weak, determines whether China can maintain the terri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ethnic rela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 elite of ethnic minoritie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transition from "empire under heaven" to "nation state".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2009JJD840002)
【分類號】:K2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又專;吳丹妮;;各為其功 篳路藍縷——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2 王傳滿;精神文明建設與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對文化建設思想的發(fā)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王海兵;;1930年代的康、青、藏戰(zhàn)爭——邊政、權力和地方的視角[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4 林婷;權威與秩序——對于中間組織缺失與整合之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汪繼存;;民族精神及相關概念簡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李永忠;;淺析費孝通“多元一體”理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7 謝麗霞;王逍;;淺析中國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8 溫習勇;;對邏輯學地位和作用的再認識[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施云;;近代反侵略戰(zhàn)爭中的民族意識覺醒與中華民族團結[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10 何保林;;略論中國人的幸福觀與和諧社會建設[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淼;;權力、傳統(tǒng)與村落治理——一個少數(shù)民族村落的政治圖景[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2 趙阿平;;肅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學研究在黑龍江流域文明發(fā)展中的地位[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黃云明;;論孟子的立法倫理思想[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4 周大鳴;;僑胞與族群邊界的維持(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劉希;;法律:一種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諸問題的法律人類學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李月領;;對于農(nóng)村民事糾紛司法現(xiàn)狀的幾點看法[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2輯)[C];2010年

7 王伏平;;西北回族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貢獻[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勉衛(wèi)忠;;清末民初西寧回族商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城市變遷[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9 楊志娟;;近代西北回族商人的沒落與重新崛起[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勉衛(wèi)忠;;清末民初西寧回族商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城市變遷[A];中國回商文化(第一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jīng)濟調(diào)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6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7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偉;索倫鄂溫克宗教信仰:儀式、象征與解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鄖在廷;西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艷雁;達斡爾族舞蹈的流變與傳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閆雪梅;民族文化視閾下廣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羅晶;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閾下的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江濤;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藍韶昱;中越邊境土司社會互動與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覃志鵬;廣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慶典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張小樹;國民軍入甘及社會影響[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包國娟;從城鎮(zhèn)化過程中居住格局的變化看民族關系[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石麗麗;儒家“五倫”思想與中國伊斯蘭“五典”思想的比較[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張福春;近代國家與游牧社會[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帆;;西方近代民族觀念和“華夷之辨”的交匯——再論劉師培對拉克伯里“中國人種、文明西來說”的接受與闡發(f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李玉林;;一代豪酋李克用的漢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龐乃明;;國際政治新因素與明朝后期華夷之辨[J];求是學刊;2008年04期

4 王婭麗;“華夷之辨”的答案在于文化[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5 任云仙;19世紀60年代末期中國外交觀念探析——以遣使問題為中心[J];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05期

6 李淑巖;;“華夷之辨”思想在金源社會淡化的階段性[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1期

7 陳峗;;“混沌之死”與中國中心主義天下觀之解構[J];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8 秦永洲;春秋戰(zhàn)國的華夷之辨與華夏正統(tǒng)之爭[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9 范傳南;;清前期反剃發(fā)斗爭實質(zhì)及成因淺析[J];科學大眾;2007年02期

10 李淑巖;李英姿;;金源女真淡化“華夷之辨”的成功舉措[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馮天喻;;在“湖北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討會”上的發(fā)言[A];湖北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韓琦;;為什么獨立后的西屬美洲沒有建成統(tǒng)一的聯(lián)邦國家?[A];"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模式"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5年

4 劉永麗;;“民族國家”想象與上!砬逭涡≌f中的上海書寫[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弗里德里克·詹姆遜;劉春榮;;全球化與政治策略[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二輯)[C];2001年

6 劉擁華;;游離的全球化與全球化政治[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7 李鴻賓;;傳統(tǒng)與近代的對接——從地域和民族角度論述中國傳統(tǒng)王朝的近代境域[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8 嚴榮;;國際政治經(jīng)濟的三元困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9 徐藍;;經(jīng)濟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的主權保護[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10 葉青;;全球化背景下認同多元化問題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曉萍;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民族認同的危機[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李云龍;關注:21世紀民族國家的命運[N];中國民族報;2002年

3 民族所 劉泓;歐盟的建立并不意味著民族國家的終結[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4 本報特約記者 蕢鶯春;民族國家會消亡嗎?[N];經(jīng)濟觀察報;2003年

5 李明浩;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歷史階段[N];中國民族報;2009年

6 李明浩;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的未來[N];中國民族報;2003年

7 李明浩;自治:前民族國家狀態(tài)下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N];中國民族報;2009年

8 納日碧力戈 復旦大學;文明、民族、國家:流動的邊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王建娥;移民問題對民族國家觀念及制度的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10 俞可平;經(jīng)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N];學習時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裴自余;國民國家與民族國家的融合:中國思想脈絡中的張君勱之國家觀念研究(1919-1938)[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保國;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3 朱耀輝;城市文明與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興起[D];復旦大學;2003年

4 劉杰;孫中山政治民族主義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李東鐵;文化全球化與民族國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6 劉凱;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國家主權自主有限讓渡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7 譚志松;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大學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翟金秀;歐洲一體化背景下的當代西歐民族主義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鄭麗麗;“病”與“藥”——清末新小說中的“救國”想象[D];南開大學;2009年

10 曹月如;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志穎;英國近代民族國家的成因[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2 白霞;民族國家與超越民族國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岳橋青;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職能的嬗變[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4 吳能武;后民族結構與世界公民社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碩;清末“中等社會”與民族國家的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葉秀蓉;新時期家族小說[D];廈門大學;2006年

7 吳娟;法律全球化語境下法律移植呈現(xiàn)出的新特點[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8 劉新莉;試論民族主義發(fā)展中載體的功能及其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修豐義;論民族國家在國際關系體系中的發(fā)展[D];青島大學;2005年

10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D];吉林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03043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03043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93f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