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節(jié)俗淺析
本文選題:魏晉南北朝 + 上巳風俗 ; 參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S1期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社會動蕩,戰(zhàn)亂紛爭,百姓生活困苦。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上巳節(jié)的節(jié)俗文化有了明顯的改變,從祓禊等宗教儀式逐步演變成曲水流觴的娛樂活動,節(jié)日活動的性質(zhì)從娛神向娛人轉(zhuǎn)變。轉(zhuǎn)變的原因可能有人們的心理原因,社會環(huán)境的動蕩,當時清談風氣的盛行等。
[Abstract]: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China's social unrest, war disputes, people living in hardship.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festival culture of Shangsi Festival has obvious changes, from Fuxi and other religious rituals to the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the nature of the festival activities from the entertainment god to entertainment.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may include people's psychological reasons, the turbul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prevailing of the talk atmosphere at that time.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235;K892.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李曉梅;;孫皓大殺大臣和宗室的原因及加強集權(quán)的措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2 杜志強;;關于侯景之亂幾則史料的辯證[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楊映琳;南京出土的東晉溫嶠墓評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4 徐敏;史為恒;;曹魏郡級屯田置官摭談[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5 何立民;;湖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江漢考古;2009年02期
6 呼拉爾頓泰·策·斯琴巴特爾;;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特質(zhì)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李彥華;從陶淵明的詩文中看魏晉時代的人生態(tài)度[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李彥華;;論《世說新語》與魏晉士人的美[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吳芳儀;;南朝梁陳時期寒人武夫入仕途徑初探[J];文教資料;2010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尚永琪;3-6世紀佛教傳播背景下的北方社會群體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范志軍;漢代喪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3 趙海麗;北朝墓志文獻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宋戰(zhàn)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5 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汪奎;南朝中外軍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黃良瑩;北朝服飾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8 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張潤平;元嘉三大家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苗菊;《世說新語》與《儒林外史》之敘事共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王仁磊;試論河北地區(qū)在北魏前期政局中的地位與影響[D];鄭州大學;2006年
3 孫承棟;高平陵政變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董敏;唐代寒士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5 程剛;瑯邪王氏家族思想信仰之演變[D];四川大學;2007年
6 宋毅;孫權(quán)之政與吳國興衰[D];山西大學;2007年
7 周升華;北朝雜戶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8 羅欣;北魏選官制度的變遷[D];南昌大學;2007年
9 王建花;論三國對峙背景下的侯景集團[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楊滿仁;沈炯詩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瑞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質(zhì)災害[J];晉中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陳德弟;;談談魏晉南北朝的私家藏書[J];文史知識;2007年05期
3 胡軍;;魏晉南北朝山水畫發(fā)展和傳統(tǒng)隱逸思想之關系[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黃海艷;;生命重現(xiàn)與永恒的追求——論魏晉南北朝人鬼婚戀小說中的生命意識[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曾祥輝;;魏晉南北朝時期私人撰史盛行原因分析[J];考試周刊;2010年13期
6 何瀟;;魏晉南北朝婦女妝飾審美觀[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黎子耀;;史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地位[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3期
8 柏明;李穎科;;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注[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9 蔡鏡浩;;魏晉南北朝副詞瑣議[J];語言研究;1987年01期
1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吏役[J];江漢論壇;198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姚亦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京城的自然山水園林[A];1999年國際公園康樂協(xié)會亞太地區(qū)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姚亦鋒;;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京城的自然山水園林[A];中國公園協(xié)會1999年論文集[C];1999年
3 楊堅;胡文亮;;《齊民要術》中的大豆制醬技術研析[A];醬缸流淌出的文化——2007中國首屆醬文化(紹興)國際高峰論壇文集[C];2007年
4 王志方;;略論唐朝的正字運動[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文獻研究所 金芷君 丁潔韻;香熏的鼎盛時代[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2 記者 吳繼峰;“周口書畫臺灣行”活動今日在臺灣開幕[N];周口日報;2009年
3 安作璋;山東地方史研究的新碩果[N];聯(lián)合日報;2009年
4 本報駐京記者 李揚;湯一介 自由是一種創(chuàng)造力[N];文匯報;2009年
5 劉廣瑞;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冀州地區(qū)的人口流動(一)[N];衡水日報;2011年
6 劉玉峰;唐代的施政經(jīng)驗(下)[N];學習時報;2011年
7 范子燁;高車、高車人與高車人的歌[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齊迎紅 云岡石窟研究院;探索南北朝女子發(fā)式[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9 劉廣瑞 邯鄲學院趙文化研究中心;試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冀州地區(qū)的人口流動(二)[N];衡水日報;2011年
10 謂知;我國發(fā)現(xiàn)與使用煤的歷史[N];中國文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柏青;魏晉南北朝養(yǎng)生學術思想研究及其養(yǎng)生術應用輯要[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張煥君;魏晉南北朝喪服制度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3 汪軍;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批評[D];東南大學;2005年
4 伍成泉;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戒律規(guī)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馬曉樂;魏晉南北朝莊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張悅;從《三國志》、《洛陽伽藍記》、《水經(jīng)注》看魏晉南北朝漢語雙音合成詞的發(fā)展及演變[D];山東大學;2006年
7 金霞;兩漢魏晉南北朝祥瑞災異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小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對科學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10 許們;中古上聲字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演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鳳東;儒學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微;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3 亓文香;從《世說新語》《搜神記》等看魏晉南北朝物量表示法[D];山東大學;2005年
4 周淑萍;論魏晉南北朝詠物詩[D];山東大學;2006年
5 吳捚萍;魏晉南北朝時期生態(tài)美學智慧初探[D];河南大學;2008年
6 張立軍;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藝范疇—“自然”[D];遼寧大學;2009年
7 沈曉梅;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宋潔;魏晉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謀超;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審美風格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韓雪松;魏晉南北朝時期公文寫作理論述論[D];長春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544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85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