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方草原民族之族兵制
本文選題:族兵制 + 軍事制度 ; 參考:《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6期
【摘要】:族兵制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兵役形態(tài)。在北方草原,從有明確記載的匈奴族兵制到入關(guān)前的女真人,北方草原民族無不實行族兵制。族兵制是北方草原民族數(shù)千年來傳承不斷的一項重要軍事制度。"居民的自動的武裝組織"是族兵制最初階段的本質(zhì)特征。匈奴國家政權(quán)建立后,先后征服、統(tǒng)治了周邊民族,迅速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其軍隊不再由居民"自動"組成,軍隊的組成具有了強制性,但這并未改變其全民皆兵、軍政合一的組織形式。匈奴、柔然之后的北方草原民族政權(quán)是以"地區(qū)部落"組織為基礎(chǔ)的,隨著部落構(gòu)成以血緣為紐帶到以地緣為紐帶的變化,北方草原民族政權(quán)實行的族兵制的血緣色彩逐漸褪去,地緣因素日益增強,并最終成為了主導。
[Abstract]:Clan soldier system is the earliest form of military service in human history. In the northern grassland, from the clearly recorded system of the Huns to the real women before entering the customs, all the northern grassland nationalities practiced the system of ethnic soldiers. The system of ethnic soldiers is an important military system that has been passed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The automatic armed organization of the inhabitants 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lan military system.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ongnu state power, they successively conquered, ruled the surrounding nations, and quickly became a huge empire. Their army was no longer composed of residents "automaticall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rmy became mandatory, but this did not change the fact that the whole people were all soldier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The Xiongnu, after Rilan, was based on the "regional tribe" organization, as the tribal formation changed from blood ties to geographical ties. The kinship of the ethnic military system implemented by the northern grasslands regime gradually faded, and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became increasingly stronger, and finally became the dominant.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K28;E29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黃夏玉;論宗法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曉克;論匈奴在游牧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先驅(qū)者作用[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李春梅;;匈奴政權(quán)中“二十四長”和“四角”、“六角”探析[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年02期
4 張焯;;中國歷代軍事制度概述 (五)北朝隋代的軍事制度概述[J];歷史教學;1989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文澍;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2 徐文蕾;;《聊齋志異》俠義主題論[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馬振方;;《胭脂》《折獄》虛實辨析——兼談《聊齋志異》中的真人假事小說[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4 鄒宗良;解新顏;;“姑奶奶”、“關(guān)圣帝君”與“金龍四大王”——再論《醒世姻緣傳》康熙年間成書說之不能成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4期
5 陳鄭;;清初賦稅事件對蒲松齡生活與作品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6 賀根民;;《四庫全書》不收《聊齋志異》考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7 王偉;簡論傳統(tǒng)史學的歷史功用觀及其人文主義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8 張曉英;;“錢刀”與《白頭吟》創(chuàng)作時代蠡測[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9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jīng)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10 劉洪強;;“東吳弄珠客”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凱;;御正與納言——兼論中書門下體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guān)系簡論[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與一般——美術(shù)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shù)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6 張虹;;“五臟相音”理論在耳鳴診治中的應(yīng)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15屆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7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shù)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9 穆從賀;;馮煦與淮河流域洪澇災(zāi)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10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yīng)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關(guān)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盧瑩;清代東北地區(qū)物產(chǎn)變遷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蓋山林;內(nèi)蒙古陰山以北草原上的古代藝術(shù)畫廊[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1985年01期
2 王文光;匈奴社會政治制度略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3 阿爾丁夫;淺談北方民族空間方位觀念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古代蒙古文化史上方位問題之我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新林;;元代少數(shù)民族喪葬習俗及其演變[J];殷都學刊;2005年04期
2 王瑩;;日據(jù)時期臺灣社會習俗的演變[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王治國;;從河套地區(qū)的建制演變尋找古代文化的淵源[J];河套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4 徐彬;曹艷英;李振興;李衛(wèi)魏;;膠東漁民祭海習俗的演變與旅游開發(fā)[J];當代經(jīng)濟(下半月);2007年10期
5 馮自立;邱麗麗;羅隆誠;;清代大移民以來四川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演變[J];中國西部科技;2008年02期
6 沈崢;;淺析近代昆明社會風俗演變的原因[J];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臧文文;;從歷史文獻看山東鹽業(yè)的地位演變[J];鹽業(yè)史研究;2011年01期
8 李物人;;淺析清朝(1644—1911年)湖南政區(qū)演變[J];黑龍江史志;2009年22期
9 鄭維寬;;試論明清時期廣西人才地理分布的演變及原因[J];河池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曹斌;;關(guān)隴社火與秦腔藝術(shù)源脈及演變[J];文藝爭鳴;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楊琮;;西漢閩越國的軍事制度與裝備[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王慶憲;;冒頓單于統(tǒng)一諸引弓之民[A];中國·內(nèi)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田靜;史黨社;;獫狁、烏氏的地域及文化散論[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張秀榮;;燕都變遷與山戎族考略[A];中國古都研究(第八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0年
5 薛瑞澤;;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都城的幾個問題[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高凱軍;;地理環(huán)境在匈奴族形成中的作用[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王大方;匈奴民族的歷史文化[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香港文匯報 范震威;鉤深致遠弓馬循[N];社會科學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邢文輝;追溯大連的城史紀元[N];大連日報;2005年
4 龍吟;走近“沈陽故宮”[N];黑龍江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金東春;20世紀初基督教在中國延邊朝鮮民族社會的演變及其影響[D];延邊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友誼;川江航運與該流域社會經(jīng)濟的演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2 蔣學強;日據(jù)時期臺灣殖民教育的演變及其影響[D];西南大學;2007年
3 胡玉春;南匈奴附漢若干問題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4 劉美志;近代湖南物質(zhì)生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曹樹蘭;明清時期河湟流域寺族的形成與演變[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額爾敦阿古拉;烏桓演變考[D];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2008年
7 戴雪紛;舊街花朝節(jié)廟會的發(fā)展與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孟永亮;16—18世紀喀爾喀蒙古社會的政教演變[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威;清末東北新政中的軍事改革[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楊昌加;象雄王黎彌加及其象雄與吐蕃關(guān)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196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81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