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視閾中的晉東南區(qū)域自然災異——以乾隆版《潞安府志》為中心的考察
本文選題:晉東南 + 災異 ; 參考:《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摘要】:個人"書法"和文本失憶是歷史書寫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在乾隆三十五年版《潞安府志》中有著顯著的表現(xiàn)。受知識背景、政治立場及寫作邏輯的約束,史志撰者有時會有意無意地把公共資源作為表達自我的平臺,甚至針對性地將普通日常行為與政治生活妄加聯(lián)系。但同時,相比基于宏大敘事的傳統(tǒng)史書所透露的信息而言,區(qū)域背景的方志所提供的自然災異文本,給我們展示了閱讀災害史料的獨特視角。
[Abstract]:Individual "calligraphy" and text amnesia ar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writing, which has a remarkable performance in Qianlong 35 year edition Lu'an Fu Zhi. Constrained by knowledge background, political standpoint and writing logic, chroniclers sometimes use public resources as a platform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even connect ordinary daily behavior with political life. But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with the information revealed by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books based on grand narration, the natural disaster text provided by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regional background shows us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reading disaster historical materials.
【作者單位】: 長治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系;
【基金】: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明清時期晉東南區(qū)域自然災害與民生研究”(2012278)
【分類號】:K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任小燕;山西古今方志纂修與研究述略[J];晉陽學刊;2001年05期
2 王建華;;文本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歷史認識論考實層面的解析[J];歷史教學問題;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文華;;淮河流域漢唐時期蝗災的時空分布特征——淮河流域歷史農(nóng)業(yè)災害研究之二[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10期
2 邱云飛;孫良玉;;宋代農(nóng)業(yè)自然災害史論[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7期
3 鄧振鏞;傾繼祖;黃蕾諾;奚立宗;徐金芳;;干旱對農(nóng)業(yè)危害的特點及其減災技術(shù)[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2期
4 丁志軍;;《樊南文集補編》所收《修華岳廟記》應為北魏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齊香鈞;;關(guān)于村志人物撰寫問題的思考——以河北安新縣《北馮村志》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唐雯;;《文苑英華》詔制部分材料來源考略[J];北方論叢;2005年06期
7 李振峰;;深于取象:甲骨文字的意義生成及其文學意蘊[J];北方論叢;2011年01期
8 白云嬌;;北齊皇室的文學取向及影響[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9 唐黎明;張固也;;論鄭樵《通志·藝文略》與“民間之藏”[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年02期
10 于德源;北京歷史災荒的研究價值[J];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王揟;;宋本《纂圖互注禮記》二十卷的流傳和文獻學價值[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3 鄧振鏞;呂世華;文小航;黃濤;黃蕾諾;奚立宗;董安祥;徐金芳;;干旱與高溫熱浪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干旱與減災——第六屆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學術(shù)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4 卜風賢;;歷史農(nóng)業(yè)災害風險評價研究[A];2008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2)[C];2008年
5 王志民;李梅訓;;淺談儒家學派形成的文化基礎(chǔ)——齊魯[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曉明;符瑞研究: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D];南京大學;2011年
5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劉春興;森林生物災害管理與法制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7 韓穎;1978年以來中國救災捐贈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黎文麗;唐代校書郎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朝霞;楚國西部疆域演變與民族融合[D];武漢大學;2011年
10 田成方;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鐵麗;先秦時期黃河水患述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許建萍;閩東地區(qū)舊方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柏林;黃滔詩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侯軍偉;宋代安全生產(chǎn)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5 熊鵬;葛根芩連湯等常用經(jīng)方用量歷史軌跡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芮釗;《獨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白燕斌;明代晉北地區(qū)的自然災害與社會應對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于國珍;清代隴東地區(qū)自然災害與農(nóng)耕社會[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桑京京;渭河下游歷史時期洪澇災害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化坤;邢劭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高鑫;何休“人事與災異”“二類”說論略[J];中州學刊;2004年02期
2 孫淑松;黃益;;災異思想影響下的政府應對:以“丁戊奇荒”為例[J];蘭州學刊;2009年12期
3 黃樸民;何休陰陽災異思想析論[J];中國史研究;1999年01期
4 肖平;試論災異在政治互動中的特殊作用——以明朝萬歷年間為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王培華;漢文帝“施德惠天下”與漢朝政治“家風”[J];青海社會科學;2002年03期
6 肖平;;論災異與萬歷新政[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李冰;;中國古代赤潮記錄的發(fā)現(xiàn)與辨析[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0年02期
8 葉秋菊;;漢代的災異祥瑞詔書[J];史學月刊;2010年05期
9 祁向文;;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學說述略[J];蘭臺世界;2011年16期
10 潘志峰;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shù)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J];河北學刊;199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曉棟;胡清華;;汽輪機故障診斷文本支持系統(tǒng)的研究與建立[A];2004電站自動化信息化學術(shù)技術(shù)交流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趙[
本文編號:17745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77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