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與世俗之間——三川地區(qū)土族“納頓”當代變遷的民族學考察
本文選題:土族納頓 切入點:神圣與世俗 出處:《青海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摘要】:納頓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qū)土族民眾酬神和慶豐收的民俗活動。該活動本是一種神圣性占重要地位的民族文化表現(xiàn)形式,而伴隨著社會轉(zhuǎn)型,正在由神圣性向世俗性游移。文章以民和縣祁家納頓為例來考察納頓在當代的變遷過程,在此基礎(chǔ)上認為這種變遷既可以使其保持特有的信仰內(nèi)涵和文化連續(xù)性,又進一步凸顯了現(xiàn)代性訴求。土族納頓的當代變遷也折射出了地方社會將本土文化資源傳承與發(fā)揚的自覺性受到了國家話語的深刻影響。
[Abstract]:Naton is a folk custom activity in Sanchuan area of Minhe County, Qinghai Province.This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it is moving from sacredness to secularism.This paper takes Qi Canadun in Minhe County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Natton's contemporary chang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is kind of change can not only make it maintain its unique faith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but also further highlight the demands of modernity.The contemporary vicissitude of Tu Natton also reflects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local society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native cultural resource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tate discourse.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qū)項目(項目號:13XJC850005) 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號:13LZUJBWYJ006) 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團隊創(chuàng)新培育項目(項目號:13LZUJBWTD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K892.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文忠祥;三川土族“納頓”解讀[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 賀喜焱;;青海民和土族“納頓”節(jié)的田野調(diào)查[J];民俗研究;2005年03期
3 文忠祥;;土族納頓面具舞解讀(二)[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4 文忠祥;范靜;;土族“納頓”舞蹈的文化解讀[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胡芳;;土族納頓節(jié)儀式展演的文化象征與功能[J];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6 秦永章;青海民和土族地區(qū)“納頓”述略[J];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寧;;羌族成年禮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萬代吉;;人類學研究方法在藝術(shù)研究中的運用——以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加熱村覺木龍藏戲調(diào)查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3 周舫;;四川古藺苗族婚戀觀的變遷調(diào)查及原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4 汪又菊;;儀式與生存邏輯——從人類學角度解讀《紅樓夢》中賈府祭祖儀式[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8年24期
5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類學闡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6 楊利慧;儀式的合法性與神話的解構(gòu)和重構(gòu)[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岳永逸;傳統(tǒng)的動力學:娃娃親的現(xiàn)代化生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熊曉輝;;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音樂人類學深度意識的消解[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鄧小娟;;甘肅秦安羊皮鼓祭禮舞蹈的遺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林鐵;田茂軍;;母體經(jīng)驗的差異表述與身份認同——黃青松《名堂經(jīng)》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昀京;;科學在中國普及的歷史分期探討[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公民科學素質(zhì)建設(shè)論壇暨第十八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孫信茹;朱凌飛;;都市中的“媒介儀式”——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媒介傳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3 吳清芳;;大眾傳播·社會角色·和諧社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核心支柱[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方媛媛;朱映占;;基諾族的傳統(tǒng)服飾與變遷[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7 張巖;;文化的憂郁——以南溪村寨喪葬禮儀的變遷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8 劉雯婷;;傈僳族藝術(shù)形態(tài):基督教的滲透與佛教的融入[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1年
9 白紅梅;;那達慕文化的結(jié)構(gòu)功能主義理論闡釋[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10 羅國輝;邵雍;;略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孫中山的紀念活動[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學森;我國毛南族聚居區(qū)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相關(guān)生命質(zhì)量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shù)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4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nóng)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鄧群剛;集體化時代的山區(qū)建設(shè)與環(huán)境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8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shè)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10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劉新生;中學歷史教學中世界意識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劉華成;紅瑤地區(qū)鄉(xiāng)鎮(zhèn)內(nèi)教師支教工作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何志芳;土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蔣宏;先秦情詩與古希臘情詩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蘇地曼.阿寶財;和田玉的商業(yè)化[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常海;交互設(shè)計中的控制感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李瑞;屏幕界面產(chǎn)品中的設(shè)計誤導性探究[D];江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振滿,陳春聲;國家意識與民間文化的傳承——《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導言[J];開放時代;2001年10期
2 劉志軍;對于關(guān)公信仰的人類學分析[J];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3 文忠祥;三川土族“納頓”解讀[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4 劉鐵梁;;村落生活與文化體系中的鄉(xiāng)民藝術(shù)[J];民族藝術(shù);2006年01期
5 馬達學;青海民俗與巫儺文化考釋[J];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01期
6 文忠祥,辛海明;儀式的整合與升華——民和三川土族“納頓”的前期準備活動[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7 倝一之;青海漢族的來源、變化和發(fā)展(下)[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8 文忠祥;民和三川土族“納頓”體系的農(nóng)事色彩[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文忠祥;;土族納頓面具舞解讀(一)[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劉凱;青海民和三川地區(qū)土族“納頓”新識[J];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貴雄;何紹明;;哈尼族婚俗與女性婚姻變遷——以金平縣馬鞍底鄉(xiāng)哈尼族Up們?nèi)藶槔齕J];紅河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白海英;;生菜會:廣州大眾文化的傳承與變遷[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趙荽貞;;土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及其變遷原因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吳敏;;淺析滿族風俗的變遷——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調(diào)查[J];滿族研究;2008年03期
5 周甬琴;;尋找傳承與變遷中的民俗文化——即墨田橫祭海節(jié)田野調(diào)查報告[J];電影評介;2011年03期
6 胡吉偉;;清末民初東北廟會文化變遷研究[J];黑龍江史志;2009年21期
7 覃世琦;;水族端節(jié)儀式、功能與變遷微探[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8 顏建華;楊友維;;安順屯堡與安順屯堡人[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9 賀坤;李莎;于麗;于風亮;李明;何元忠;;青島民俗的前世今生[J];青島畫報;2007年03期
10 張志忠;;大同古城的歷史變遷[J];晉陽學刊;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2 馬學強;;上海古村落變遷研究——宋元以來淡井村、永泉村、龍華村的演變[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3 馬達學;;青海民俗與巫儺文化[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羅紅;;百色民族歷史文化一瞥[A];歷史的啟示——右江流域民族歷史文化與經(jīng)濟開發(fā)研討會暨廣西歷史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3年
5 朱滸;;跨地方的地方性實踐——江南善會善堂向華北的移植[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5年卷[C];2005年
6 王日根;沈冬麗;;明末至清代詔安地方防御體系設(shè)置及其變遷[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肖文評;;明末清初粵東大埔縣白堠鄉(xiāng)村社會變遷[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8 周典恩;;清代畬漢文化沖突述議[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9 錢杭;;真實與虛構(gòu)之間的歷史授權(quán)——關(guān)于蕭山湘湖史上的《英宗敕諭》[A];區(qū)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梁西;梁秉泉;;淺談龍里羊場民族間的文化傳播[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辛向東;讓民族文化瑰寶大放異彩[N];大理日報(漢);2005年
2 本報記者 蔣金龍;民族文化的另類保護[N];西部時報;2004年
3 通訊員 云澤龍;《土默特史》正式出版發(fā)行[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9年
4 趙世瑜 鄧慶平;北京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N];文藝報;2005年
5 杜再江;為民族節(jié)日回歸本色叫好[N];貴州民族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張建平;為民族文化大廈建設(shè)添磚加瓦[N];大理日報(漢);2007年
7 楊國培;民族文化的碩果 地方志苑之奇葩[N];大理日報(漢);2007年
8 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博導 楊劍龍;注重民族節(jié)慶中的人文精神[N];文匯報;2008年
9 易翔 滿維富 劉杰;“布依查白歌節(jié)”入選《中國節(jié)日志》[N];貴州民族報;2010年
10 記者 徐曉軍;“青田魚燈”申報“國遺”[N];麗水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盛靜;民俗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政策探討[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2年
2 吉爾嘎拉;游牧文明:傳統(tǒng)與變遷[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3 余豐;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廈門灣的歷史變遷[D];廈門大學;2007年
4 烏仁其其格;18至20世紀初歸化城土默特財政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5 黎仕明;清代甘肅城市發(fā)展與社會變遷[D];四川大學;2007年
6 黃達遠;隔離下的融合[D];四川大學;2006年
7 邢照華;西方宗教與清末民初廣州社會變遷(1835-1929)[D];暨南大學;2007年
8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9 曲春梅;近代膠東商人與地方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白潔;鄂倫春族傳統(tǒng)游戲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熱比古麗·卡地爾;現(xiàn)代維吾爾族婚姻變遷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2 張瑾;近代四川鄉(xiāng)村手工業(yè)的變遷及其歷史作用(1891—1937年)[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布和哈達;蒙古族祭火習俗中蘊涵的母親崇拜思想[D];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2009年
4 周望高;近代長沙城市社區(qū)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文利;黨項經(jīng)濟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麥麥提艾力·吾甫爾;社會轉(zhuǎn)型期維吾爾族價值觀變遷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7 蔣穎;湖南近現(xiàn)代人才群體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5年
8 古力扎提;建國以來新疆哈薩克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藍雪華;浙江麗水老竹畬族鎮(zhèn)畬族“三月三”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張麗紅;內(nèi)蒙古額爾古納市恩和屯俄羅斯族衣食住行變遷的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129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71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