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古代豬肉祭祀的演變
本文選題:豬肉 切入點:祭祀 出處:《蘭臺世界》2014年12期
【摘要】:中國人普遍以豬肉祭祀神靈或祖先。不同歷史時期,豬肉作為祭品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盡相同的。先秦時期,豬肉祭祀禮俗開始形成。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豬肉作為祭品的地位得到加強。唐宋時期,豬肉祭祀習俗得到進一步傳承。
[Abstract]:Chinese people generally sacrifice pork to gods or ancesto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pork as sacrifices are different.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ritual customs of pork sacrifice began to form. The Qin,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period of Qin,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status of pork as a sacrifice was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custom of pork sacrifice was further passed on.
【作者單位】: 安陽師范學院宗教文化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宋史視野下的飲食文化交流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號:12BZS013
【分類號】:K89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回達強;;不吃豬肉的神明——財神趙公明附回考釋[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王仁湘;;新石器時代葬豬的宗教意義——原始宗教文化遺存探討札記[J];文物;1981年02期
3 劉樸兵;;略論中國古代的食狗之風及人們對食用狗肉的態(tài)度[J];殷都學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光全;司馬遷、班固“實錄”精神異趣探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2 魏宏燦;;建安時期的天災對建安文學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孔祥軍;;曹操政治戰(zhàn)略核心研究——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王思豪;;論桐城派古文選本中的古賦思想——以《古文辭類纂》等主要古文選本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何麗華;東漢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6 郭浩;;漢文帝“養(yǎng)老令”考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陳慧慧;;中國古代西南農(nóng)耕經(jīng)濟與西北游牧經(jīng)濟比較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姚遠;;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郊祀志》及《后漢書·禮儀志》、《祭祀志》標點商兌[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丁邦友;;《管子·輕重篇》糧價考略[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10 肖麗紅;;從官誣鬧漕案看清代地方官漕政理念與地方社會治理——以陸名揚鬧漕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學;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shù)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高慧斌;;試論南朝私學發(fā)展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趙凱;;漢魏之際“大冀州”考[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4 秦臻;;四川東漢陵墓石獸所見喪葬藝術(shù)贊助人問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姚樂;;關于漢鹽瀆縣的幾個問題[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孔祥軍;;《漢書·地理志》鹽官考[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王志剛;;草原飲品及其文化特征[A];中國·內(nèi)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孫伯欣;呂文亮;;新時期疫病流行與中醫(yī)瘟疫理論創(chuàng)新的思考[A];中醫(yī)藥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國中醫(yī)藥防治感染病學術(shù)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9年
9 王亮;;李斯臂蒼鷹考[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九、十合輯)[C];2012年
10 王娜;楊小平;;《三國志校箋》脞錄[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7 許穎;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李慧智;儒經(jīng)及其經(jīng)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玲玲;漠河金礦官督商辦經(jīng)營研究(1888-1900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雷丹;中國佛教與道教人生哲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4 雷曉偉;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5 吳雯雯;泰山岱頂人文景觀的歷史演變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范艷清;《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8 劉麗;苗族崇龍習俗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李成學;呂夷簡評傳[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李晶君;《欽定臺規(guī)》初探[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仲常;;四川昭化寶輪鎮(zhèn)南北朝時期的崖墓[J];考古學報;1959年02期
2 鄧端本;;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外貿(mào)考略[J];開放時代;1985年02期
3 王立;君臣爭才試論——南北朝文學史中一種奇特現(xiàn)象的文化、心理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4 馮浩菲;;疏體小議[J];文獻;1995年04期
5 秦冬梅;試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氣候異常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J];中國農(nóng)史;2003年01期
6 章義和;魏晉南北朝時期蝗災述論[J];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7 王東;;《水經(jīng)注》詞匯性質(zhì)淺論[J];唐都學刊;2006年05期
8 王英;;論南北朝游仙詩的新變[J];池州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李開周;;南北朝的房貸政策與金融危機[J];東西南北;2009年01期
10 夏習英;孫靜;;西晉至南北朝時期的綠珠形象論析[J];名作欣賞;2011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北村一仁;;南北朝時期的“荒”[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衛(wèi)婷;;魏晉南北朝時期州郡地志略述(摘要)[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房奕;;高句麗向北魏遣使與相互關系的變遷[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4 河上麻由子;;佛教與朝貢的關系——以南北朝時期為中心[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5 張朝霞;;裝裱工藝的程序和技法[A];傳統(tǒng)裝裱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程有為;;南北朝人才思想略談[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7 黃烈;;南北朝時期道教西傳高昌試探[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4年
8 王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市場體系和多樣化的市場類型[A];“江淮地域與六朝歷史”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邱敏;;南北朝江蘇地域經(jīng)濟開發(fā)的差異——兼論“蘇北落后于蘇南”的歷史成因[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10 徐時儀;;專書詞典編纂蠡論[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大渭;《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qū)研究》出版[N];光明日報;2003年
2 楊吉生;巧用大黃治頑疾[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3 凌澤泉;肥西發(fā)現(xiàn)南北朝時期古墓[N];安徽日報;2004年
4 平相邋理華 樂水;樂安出土16件南北朝文物[N];撫州日報;2007年
5 李傳印;南北朝時期的譜學與政治[N];光明日報;2002年
6 黃亮;浙江舟山發(fā)現(xiàn)的蕭梁對文五銖陶錢[N];中國文物報;2006年
7 張學孝 余小龍;廬山廣佛禪林重建開光[N];九江日報;2006年
8 劉成文;歷史上的三個東?h城[N];連云港日報;2006年
9 施宣;晉商之都展新姿不銹鋼城在騰飛[N];太原日報;2006年
10 記者 原建軍 實習生 梁靖;白燦燦谷物保存近2000年[N];西安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2 張帥;南北朝三禮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尹建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東豪族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4 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5 吉定;庾信及其文學作品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6 韓寧;《樂府詩集》“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金菊;漢傳佛教養(yǎng)生的歷史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7年
8 王允亮;南北朝文學交流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劉衛(wèi)寧;兩晉南北朝儒經(jīng)義疏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10 連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居民生活[D];南開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大偉;南北朝時期聘使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孫海彥;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金屬首飾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赫飛;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太子監(jiān)國制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虹;試論南北朝時儒釋道的走向[D];山西大學;2006年
5 朱成實;南北朝淮河流域佛教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捷;南北朝“市”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于海峰;南北朝邊塞詩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8 趙博超;從南北朝上層居士看佛教中國化[D];西北大學;2014年
9 李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孝行”[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10 秦紅衛(wèi);南北朝時期中西陸路貿(mào)易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916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69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