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人文關懷與學術反思——評《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
本文選題:口述史 切入點:天橋 出處:《民俗研究》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同是對北京天橋的研究,岳永逸的新作《老北京的雜吧地:天橋藝人的記憶與詮釋》(后文簡稱《雜吧地》)既是其前著《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的"前傳",又是其諸多論點的延伸。相較于偏重闡釋而被方家詬病(實則也是誤讀)為"田野已乘時光去,此地空余理
[Abstract]:It is the same on Beijing bridge, new Yue Yongyi < old Beijing: miscellaneous. 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 > sky bridge entertainer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miscellaneous bar > is the first book < space). Self and generation: buskers society and genealogical bridge >" prequel ", and the extension of many arguments. Compared to the emphasis on interpretation and advice (but also criticized for misunderstanding)" field has a time to spare and here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K29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靜;民俗與城市文化[J];城市問題;2003年04期
2 農(nóng)學冠;鐘敬文“多民族一國民俗學”思想評述[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郭文庭;;民俗學視野中的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小玲;論胡適文學觀中的民俗理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毛巧暉;涵化與歸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亞池;皖南民俗家具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岳永逸;當代北京民眾話語中的天橋[J];民俗研究;2001年01期
2 王杰文;;乘車出行的幽靈——關于“現(xiàn)代都市傳說”與“反傳說”[J];民俗研究;2005年04期
3 張敦福;;消失的搭車客:中西都市傳說的一個類型[J];民俗研究;2006年02期
4 周曉虹;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J];社會學研究;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金生;;老天橋的不良攤販[J];北京紀事;2010年02期
2 ;深圳改革開放歷史口述史資料采編工作座談會召開[J];中國地方志;2007年11期
3 張寶申;;老天橋的戲園子[J];北京檔案;2010年03期
4 崔金生;目睹天橋“小金牙”拉洋片[J];北京檔案;2004年11期
5 胡俊修;;口述史:武漢城市社會研究的“活材料”[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劉善泳;;口述史在地方志領域的地位與價值[J];中國地方志;2007年09期
7 李建平;;天橋——北京帝都文化的重要標志[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衛(wèi)才華;;口述史、民俗記憶與山西移入民鄉(xiāng)村[J];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02期
9 歐陽平;重慶的“天橋”——朝天門沙嘴[J];紅巖春秋;1994年05期
10 劉彥;張禹;;云南藏區(qū)民主改革口述史之個案調(diào)查——以云南迪慶德欽縣奔子欄村為例[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S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岳永逸;;生存的空間化抉擇:近代北京天橋藝人的來源及認同[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風俗史研究[C];2007年
2 關麗娟;;八省市當代地方史研究工作交流會在京召開[A];當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白俊峰 學勤 高空;全國第一家口述史研究會成立[N];天津日報;2005年
2 鄭e,
本文編號:1616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61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