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陽谷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民俗學詮釋——兼論山東、河北、天津等地的“二哥”尊稱舊俗
本文關鍵詞:山東陽谷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民俗學詮釋——兼論山東、河北、天津等地的“二哥”尊稱舊俗 出處:《民俗研究》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山東陽谷一帶陌生男子間尊稱"二哥"諱稱"大哥"的社交稱謂,實濫觴于明代以來廣泛流傳的"武松文化"。它使得相貌魁偉、剛強俠義的武松二哥形象以及恰成反襯的武大郎形象深入人心,導致"大哥"成為避諱,"二哥"成為社交尊稱。這其實是一種"英雄崇拜"的結果。但家庭內兄弟排行"大哥"、"二哥"俱全,說明此前親屬稱謂已經定型。河北清河縣也有此語言現象,屬武松文化的正常延伸。但天津尊稱"二爺"、"二哥"卻與武松文化無關,其歷史淵源是"拴娃娃"民俗。而今此種語言習俗已呈衰微之勢。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分類號】:K892.4
【正文快照】: 常言道“入鄉(xiāng)問俗”。各地有各地的鄉(xiāng)風民俗,體現在語言上,就會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語言或曰民間語言。鐘敬文先生主編的《民俗學概論》第十一章專論民間語言,謂“民間語言是一種民俗現象”,是“民眾習俗的一部分、民間文化的一種”,“民間語言不僅自身就是一種民俗,而且它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尚繼武;對男權的沖擊和消解——論《聊齋志異》女權伸張[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2 張偉麗;;論蒲松齡紀昀小說創(chuàng)作心理相同點[J];蒲松齡研究;2008年01期
3 竇存芳;;民族地區(qū)實現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之探討——加快發(fā)展和壯大民族地區(qū)民俗文化力量[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4 馬寧;;羌族成年禮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5 朱翠容;;論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6 萬德權;陳興亮;;藏族傳統(tǒng)體育起源發(fā)展與宗教文化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7 徐時儀;;漢語慣用語“掉槍花”與“混腔水”考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8 陳德鵬;;咸豐帝的人格心理及其影響[J];安徽史學;2008年02期
9 王惠榮;;從晚清漢學區(qū)域之發(fā)展看漢宋調和[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10 陳艷君;;明清徽商消費生活的儒雅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源;;性別與權力:清代女性參與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呼致偉;;解讀七夕[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3 郗鵬;;清代歲貢生錄取制度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團與地方社會——以江蘇省教育會對萬緣庵毀學案的處置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郗鵬;;清代拔貢生錄取制度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黃漢忠;;汕尾市濱海民俗文化資源與旅游開發(fā)[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7 尉富國;;西部大開發(fā)與右江流域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A];歷史的啟示——右江流域民族歷史文化與經濟開發(fā)研討會暨廣西歷史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3年
8 馮賢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環(huán)境與人生[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9 馬忠才;;寧夏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的民俗學、經濟社會學視角——對同心縣、利通區(qū)農村的實證研究[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王列輝;;近代上海港臨港集聚形成的機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金華;畢沅及其幕府的史學成就[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6 代亮;曾國藩詩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輝;明清小說中尼僧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程方;清代山東農業(yè)發(fā)展與民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10 胥文玲;明清閩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立揚;對鄂倫春“古倫木沓”節(jié)中音樂文化展演的現狀調查與思考[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鄭偉;民間傳統(tǒng)體育賽事對鄉(xiāng)鎮(zhèn)、街道(社區(qū))和諧發(fā)展的促進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崔蕾;滿族舒穆祿氏研究與資料整理[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吳雯雯;泰山岱頂人文景觀的歷史演變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邢玉梅;魯迅與民俗文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董云香;先秦節(jié)慶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品;太上皇體制與乾嘉之際權力運行軌跡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會會;清代順康雍時期殿試策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穎;《常語尋源》及其所輯釋民俗語匯和俗語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錢偉;;我驕傲,我是山東人[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08期
2 夭夭;;坦然的山東[J];健康大視野;2006年12期
3 欒小惠;;春節(jié):歡樂賀歲[J];走向世界;2011年04期
4 ;2006山東(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會山東職業(yè)教育成果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6年08期
5 王修智;;齊魯文化對山東的深遠影響[J];理論前沿;2008年13期
6 張進;;儒家文化與山東文化產業(yè)發(fā)展[J];山東經濟;2008年04期
7 田之秋;;岱青海藍,盛世揚帆[J];走向世界;2009年28期
8 吳倩;;好客山東送大禮[J];走向世界;2011年04期
9 姜文藝;;加快山東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對策建議[J];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10 陳西平;;桃文化與山東桃民俗[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關昕;流動的傳統(tǒng)有一種迷人的力量[N];中國文物報;2011年
2 崔寅;“宅”要“宅”得對路[N];人民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鄧琴 通訊員 奠沖海;著力培育九齡文化產業(yè)[N];韶關日報;2008年
4 沈偉媛、石華康、李雪;龍店“農民藝術家”火鄉(xiāng)間[N];衡水日報;2009年
5 高波;\荺牽憾嘣幕摹盎煅盵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李晚成;文脈通古今 名人為我用[N];江西日報;2009年
7 記者 李小洛;著名作家王蒙來安康作文化交流活動[N];安康日報;2009年
8 張永恒 胡劍波;“老子故里”文化牌如何打?[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9 駐臺記者 陳夢婕;臺中大甲媽祖9天8夜繞境進香啟動[N];福建日報;2010年
10 林樹源;潮人媽祖信俗[N];潮州日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魏陽竹;甘肅省甘谷縣善華寺廟會與俗民生活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185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31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