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中日對朝移民政策簡析(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

發(fā)布時間:2017-05-21 07:44

  本文關鍵詞:中日對朝移民政策簡析(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qū)改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稱“東三省”。因此奉系軍閥主要施政區(qū)域在東三省。 奉系軍閥對朝鮮移民的政策既有對清政府和民國政府朝鮮族民族政策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有其獨特的一面。朝鮮族移民從清末歷經(jīng)民國一直持續(xù)到奉系軍閥統(tǒng)治時期。其間,朝鮮被日本合并,中朝關系被中日關系取代,另外,沙俄對中國東北也虎視眈眈。因此,,圍繞朝鮮移民的國籍土地等問題,清政府與朝鮮政府,奉系軍閥與日本政府、奉系軍閥與朝鮮移民、日本政府與朝鮮移民、沙俄與日本、沙俄與奉系軍閥之間矛盾錯綜復雜,勢力范圍犬牙交錯,五方為了利益展開博弈,對當今世界處理邊疆問題、民族問題、難民問題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其中,朝鮮移民是貫穿四方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四方博弈的重要關聯(lián)方,并且隨著朝鮮移民陣營的變化,引起四方在東北邊疆勢力的消長。學界對朝鮮移民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經(jīng)濟角度,筆者認為,從政治角度分析一個地方政權及至半自治政權如何對待難民(朝鮮移民到中國來時算是難民),以及難民最好的歸宿,和在此期間相關國家政府對待難民的態(tài)度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以及據(jù)此導致的國家版圖的變化,極具現(xiàn)實意義。 因此,中日對朝移民政策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是通過奉系軍閥對朝鮮移民政策表現(xiàn)出來的。
【關鍵詞】:朝鮮 移民政策 奉系軍閥 中日
【學位授予單位】:煙臺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31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第一章 清朝對朝鮮移民政策9-17
  • 第一節(jié) 清末民初朝鮮移民問題產(chǎn)生的來源9-10
  • 第二節(jié) 清末封禁政策瓦解和清政府移民實邊10-17
  • 一、清末封禁政策的瓦解10-12
  • 二、清政府移民實邊政策12-13
  • 三、朝鮮移民的分布和清政府的政策13-17
  • 第二章 日本對朝鮮的統(tǒng)治和對朝鮮移民的政策17-24
  • 第一節(jié) 日本的憲兵統(tǒng)治17-18
  • 一、朝鮮總督府的設置17
  • 二、憲兵警察制度17-18
  • 第二節(jié) 日本對朝鮮農(nóng)民的經(jīng)濟掠奪18-19
  • 一、土地調查法使大批朝鮮農(nóng)民喪失土地18
  • 二、日資的大量涌入18-19
  • 第三節(jié) 日本對朝鮮文化的控制19
  • 一、推動現(xiàn)代教育19
  • 二、進行民族同化19
  • 第四節(jié) 日本政府對朝鮮移民的政策19-24
  • 一、利用朝鮮移民逐漸向東北滲透19-20
  • 二、對朝鮮移民農(nóng)業(yè)的投資20-21
  • 三、日本領事館制定“保護”和“取締”方針21-24
  • 第三章 民國早期對朝鮮移民的政策24-29
  • 一、民國早期對清朝政策的繼承24-25
  • 二、民國時期朝鮮族政策的發(fā)展25-26
  • 三、民國政府與日本對朝鮮移民的管轄之爭26-29
  • 第四章 奉系軍閥朝鮮族政策29-46
  • 第一節(jié) 對朝鮮移民的認識29-32
  • 一、同情和接納朝鮮移民29-30
  • 二、厭惡甚至排擠朝鮮移民30-32
  • 第二節(jié) 對朝鮮移民的土地政策32-43
  • 一、對于非規(guī)劃國籍的朝鮮移民的土地政策33-34
  • 二、對于規(guī)化國籍的朝鮮移民的土地政策34-43
  • 第三節(jié) 奉系軍閥朝鮮移民政策的影響43-46
  • 一、積極作用:奉系軍閥接納,鼓勵朝鮮移民的政策,促進了東北地區(qū)的開發(fā)43-44
  • 二、奉系軍閥驅逐朝鮮移民,對該地區(qū)的開發(fā)造成了巨大的損失44-46
  • 結語46-48
  • 參考文獻48-49
  • 致謝49-50
  • 附錄一: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0-5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慈平;;淺談羌人在早期中西交往中的媒介作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2 孔又專;吳丹妮;;各為其功 篳路藍縷——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3 蘇亮;;清代馬政述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4 史可非;;試論清朝在對歷代帝王廟建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祭祀體系上的貢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5 李永忠;;淺析費孝通“多元一體”理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6 蘇亮;;清(后金)政權關外統(tǒng)治時期軍制述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7 謝麗霞;王逍;;淺析中國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8 施云;;近代反侵略戰(zhàn)爭中的民族意識覺醒與中華民族團結[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9 范恩實;梲棬與高句麗關系史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李聯(lián);;清初統(tǒng)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阿平;;肅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學研究在黑龍江流域文明發(fā)展中的地位[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周大鳴;;僑胞與族群邊界的維持(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劉希;;法律:一種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法律保護諸問題的法律人類學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4 林家有;;論孫中山的大中華思想[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黃向春;;“閩越”概念與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閩越文化研究——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雷彎山;;數(shù)字化時代畬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實踐理性合理化[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7 王飛;;文化多元與人權普適——以和諧社會語境之民族習慣法的發(fā)展引導為例[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樊文禮;;唐代儒家士人華夷觀研究[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9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C];2007年

10 劉新利;;試論全球化時代大眾傳媒與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認同[A];新聞學論集第27輯[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jīng)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8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10 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周興;麻江畬族與周邊民族關系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4年

2 李迎男;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民族關系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狀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4年

3 張晗;共生于文化碰撞的中間地帶[D];云南民族大學;2014年

4 張春艷;從“百蠻大國”看匈奴的強盛[D];煙臺大學;2014年

5 趙軼穎;中華民族整體性意識的型塑[D];南京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中日對朝移民政策簡析(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29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829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839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