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史家李季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0-07-19 23:00
【摘要】:李季是近代學術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義但長期得不到公正評價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國內(nèi)史學界尤其是1949年后對李季的評價一直停留在意識形態(tài)話語系統(tǒng)內(nèi),將李季定位為托派分子,有意將其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史學譜系之外。學術界一直缺乏對李季史學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本文擬將李季作為一個學術史對象來處理,兼顧政治觀念的影響、制約,從“李季對馬克思主義的引進與認同”的聯(lián)系、社會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及其對民國時期主要史學思潮的批評多維度梳理李季的學術思想脈絡,較為全面地對其史學觀點和史學貢獻進行考量與分析,進而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譜系的重構(gòu)提供助益。 李季一生翻譯了眾多馬克思主義著作,對馬克思主義的輸入傳布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社會史方面,李季立足馬恩經(jīng)典,以生產(chǎn)方式為標準劃分中國社會形態(tài),在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前資本主義社會問題上提出獨到的見解。與當時學者過于機械地照搬、拘泥馬克思著作的字句相比,李季既能遵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又能結(jié)合中國具體歷史情況靈活運用。 在思想史研究上,李季批評實驗主義信從馬克思主義。他破中有立,從經(jīng)濟入手,考察先秦諸子產(chǎn)生、繁榮和中絕的緣由尤其重視階級屬性對各家思想的影響。 李季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破”字當頭,具有強烈的論戰(zhàn)色彩,他批評過郭沫若、顧頡剛、陶希圣、陳邦國、葉青、朱其華等三十多人,尤其對前三位較為詳細剖析的。因此本文第四部分從李季對這三位史家的審視中,進一步展現(xiàn)李季的馬克思主義傾向。 以往學界對李季定位的偏差,癥結(jié)在于政治立場。通過對李季的微觀研究可以得到兩方面的啟示:首先,當時學術界,傳播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的隊伍,龐大、人數(shù)眾多,不只限于李大釗、李達、郭沫若等寥寥數(shù)人。當下的馬克思史學譜系是殘缺的。第二、政治立場不應過多的與學術立場糾纏在一起,更不應該將某種政治立場完全制導學術,以政治是非定學術成敗,否則會造成學術的自我迷失。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092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櫘友
本文編號:27630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7630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