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與雜糅視野下的古埃及文明起源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金壽福;;古代埃及神權與王權之間的互動和聯(lián)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金壽福;;古代埃及人的外族觀念[J];世界歷史;2008年04期
3 金壽福;;古代埃及早期統(tǒng)一的國家形成過程[J];世界歷史;2010年03期
4 金壽福;文化傳播在古代埃及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金壽福;;古代埃及神權與王權之間的互動和聯(lián)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金壽福;;古代埃及早期統(tǒng)一的國家形成過程[J];世界歷史;2010年03期
3 郭小凌;郭子林;;“十一五”期間我國世界上古史研究狀況[J];世界歷史;2010年06期
4 郭子林;;中國埃及學研究三十年綜述[J];西亞非洲;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韓翔;托勒密二世時代對外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珍;金字塔銘文中的奧西里斯神話[D];復旦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金壽福;;論新王國時期埃及人的生死觀[J];世界歷史;2007年03期
2 金壽福;征服死亡的嘗試——論古代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動機和目的[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年04期
3 金壽福;文化傳播在古代埃及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6期
4 金壽福;;神生的兒子與神賜的兒子——古代埃及和古代以色列神話反映的神與人之間和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文鵬;古代埃及的年代學與歷史分期[J];世界歷史;1996年02期
2 郭丹彤;;沙巴卡石碑及其學術價值[J];世界歷史;2009年04期
3 郭丹彤;古代埃及第一中間期及其歷史影響[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4 冬;;劉汝醴教授近著[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1987年01期
5 蔡鳳書;中華文明起源“新說”駁議[J];文史哲;1988年04期
6 何新;;龍鳳問題與中國文明起源——香港版《談龍》序言[J];晉陽學刊;1989年03期
7 吳汝祚;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幾個有關問題[J];華夏考古;1995年02期
8 郭丹彤;古代埃及年代學中的歷史分期問題辨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9 陳雍;;關于考古學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理論與方法[J];文物;2001年02期
10 劉軍;評《中華文明論》的文明起源思想[J];河北學刊;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嚴文明;;中華文明起源[A];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青貯調制的藝術[A];首屆中國苜蓿發(fā)展大會論文集[C];2001年
3 田廣林;;中國東北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劉國祥;;紅山文化與西遼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吳春明;;閩中社會文明起源的考古學初探[A];閩越文化研究——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隗瀛濤;;序一[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慶成;;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徐榮旋;;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譙珊;;“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綜述[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九輯)——中國古都學會2002年年會暨長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王巍;;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動向與新進展[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郭大順;憶《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的寫作[N];中國文物報;2007年
2 王仁湘;考古尋根之路[N];中國文物報;2006年
3 丁銘;紅山文化在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影響深遠[N];西部時報;2007年
4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新進展(摘要)[N];中國文物報;2007年
5 張豈之;文明起源與炎黃時代[N];光明日報;2002年
6 王巍;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幾個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供稿;晉南與中華文明起源[N];中國文物報;2006年
8 孟菲;新思維、新觀點與新天地[N];中國文物報;2007年
9 美國哈佛大學皮巴迪博物館館長 威廉·L·費什;古典瑪雅文明起源中的意識形態(tài)、交換和交流間的相互作用研究[N];中國文物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王志光;不忘中華始祖 探索文明起源[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海利;古代埃及文獻《能言善辯的農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史海波;古代埃及教諭文獻中的“正義”觀念[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馬瑞江;從多元到一體的動因與機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赫名;天國與冥府里的來世生活[D];吉林大學;2009年
6 彭邦本;先秦禪讓傳說新探[D];四川大學;2006年
7 張楠;維萊里烏斯與羅馬史學的通史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范方芳;中國史前用龜現(xiàn)象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9 李陽;埃及近代以來教育發(fā)展與埃及現(xiàn)代化[D];西北大學;2002年
10 凌雪;秦人食譜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俊娜;古代埃及的書吏教育[D];吉林大學;2004年
2 楊新科;海上民族與古代埃及[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亮;論古代埃及新王國時期的法[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龐小霞;試論新砦文化[D];鄭州大學;2004年
5 李敏;古代埃及文明衰亡原因析論[D];山西大學;2012年
6 王杰;古代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維西爾[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楊鐵蘭;論古代埃及的努比亞王朝[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韓翔;古代埃及自傳體銘文及其學術價值[D];內蒙古民族大學;2009年
9 戴沖;從玉的宗教功能及演變看長江下游文明的起源[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孫錫芳;《史記·五帝本紀》可信性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656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6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