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民族志:以尼泊爾洛域為例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分類號】:K35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東山;《遼寧省志·少數(shù)民族志》出版發(fā)行[J];滿族研究;2001年02期
2 莫建紅;《桂林市志·民族志》的編纂[J];廣西地方志;1998年04期
3 蓓安尼·奧姆;秦學圣;;考古人類學——導論(續(xù))[J];四川文物;1984年02期
4 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學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1期
5 ;省志民族志編修理論與實踐的思考[J];中國地方志;2010年03期
6 和少英;人類學·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志分析模式的變遷[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7 熱納托·羅薩爾多,高丙中;從他的帳篷的門口:田野工作者與審訊者[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3期
8 章邵增;;以民族志論述著稱的美國人類學家馬庫斯在華發(fā)表系列講演[J];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03期
9 高丙中;;“民俗志”與“民族志”的使用對于民俗學的當下意義[J];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01期
10 楊紅;;田野中的音樂民族志構建[J];音樂研究;200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俞小敏;;哲學的功用——以波斯科維奇近域論為例談哲學之啟示性[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2 俞小敏;;哲學之用——以波斯科維奇近域論為例談哲學之啟示性[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張小軍;;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吳扎拉克堯;;黑龍江省民族志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淺議[A];黑龍江省第二輪修志“質(zhì)量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石碩;;神的居所:藏彝走廊中的碉樓——從民族志材料看碉樓起源的原初意義與功能[A];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周相卿;;黔東南雷山縣掌批村婚姻習慣法研究[A];貴州省2004年憲法學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朱克軍;;科技哲學與人類學交叉領域的新探索——多重聲音解讀技術奴役困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劉慧蘭;周建明;劉大發(fā);趙明霞;潘欽棟;;創(chuàng)世界名牌 揚民族志氣——波司登品牌之魂[A];中國紡織工業(yè)發(fā)展報告(2008/2009)[C];2009年
9 堯映炯;;徐霞客旅游與人類學的思考[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10 王偉;;布依族親屬稱謂[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毛翠香;《青海省志?民族志》首發(fā)式舉行[N];青海日報;2009年
2 劉珩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以“跨界表述”獲取民族志的權威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朝戈金;知識共享伙伴:非遺保護的民族志立場[N];中國文化報;2011年
4 高闖 馮奎;為東北注入思想的力量[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4年
5 星燦;民族志中所見的石烹技術[N];中國文物報;2000年
6 馮仕政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個案研究的表述:問題、實質(zhì)與實踐(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張東輝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葛人;北美民族志所見古人獵鹿的幾種方法[N];中國文物報;2007年
9 黃柏權;一個土家山鄉(xiāng)的真實記錄與深度思考[N];中國民族報;2011年
10 李霞;在異文化中反思我們自身[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魯亞;神話與傳說—論人類學文化撰寫范式的演變[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苑青松;喚醒與契合:言語生命的賦形[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建斌;電視下鄉(xiāng):社會轉(zhuǎn)型期大眾傳媒與少數(shù)民族社區(qū)——獨龍江個案的民族志闡釋[D];復旦大學;2003年
4 魏峰;鄉(xiāng)土社會的教育政策運行[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趙淑巖;以校本課程建構透視牧區(qū)教育的自由與多元[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巴戰(zhàn)龍;人類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與地方知識[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7 鄒濤;美國華人商文學:跨文明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歐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鎮(zhèn)中學多元文化教師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章偉;失去農(nóng)民的村莊:夏村敘事(1976-2006)[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梁自玉;文化變遷與旅游業(yè)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蓓;完善我國《婚姻法》中親屬制度的立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朱麗;論我國親屬制度的構建[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白潔;人口較少民族民歌傳承的民族志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4 王順冬;活著:困境中生存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D];中南大學;2007年
5 謝衍君;求職面試問題及其應對策略:案例分析[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6 熊曉霜;侯孝賢電影的文化記錄性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7 王旭升;電視與西北鄉(xiāng)村社會日常生活[D];蘭州大學;2009年
8 丁靜;長安古樂的傳承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9年
9 謝瑩;論受眾研究的“質(zhì)化”傳統(tǒng)[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高慧;傳奇·現(xiàn)實·歷史[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5512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55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