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波德關(guān)系研究(1918-1939)
[Abstract]: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and the defeat of Germany and Austria provided the prospect for Poland's return. After the war,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allies, Poland,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subjugation, was finally able to recover. In the 1920s, Poland,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hard-won territory and borders, was "one-sided" against France under the grip of 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 two major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the late 1920s, with the restoration of European power status, Germany's demand for Poland's territory and borders became stronger and stronger. In the atmosphere of Franco-German reconciliation, Poland changed its practi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20s and adopted a neutral foreign policy against Germany.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the 1930s, the contradictions in capitalist countries intensified, and fascism came to power. This series of factors prompted Poland to adjust its foreign policy, abandon the European collective security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equal distance" foreign policy to Germany and Soviet Uni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war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clue for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Because of the uniqu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between Germany and the Soviet Union, Poland, a small country and a weak country, plays a role that is not dominant, but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game between the two great powers. Looking 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land and Germany, Poland misjudged the situation in this political game and failed to find an effective policy towards Germany. And Germany's external goals are clear, its priorities are clear, and it adjusts its policy toward Pol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needs, and plays Poland in the hands of its shareholders. Once Poland's utilization value is over, Germany immediately tears off its hypocrisy. Poland was brutally destroyed by war.
【學(xué)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15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迢草;;波蘭系列游記之 克拉科夫愛上你的無聲的吟詠[J];人生十六七;2008年06期
2 景凱旋;;波蘭公民社會的興起[J];學(xué)習(xí)博覽;2011年09期
3 張廣翔;王學(xué)禮;;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戰(zhàn)俘遣返問題上的三重考量(1945~1956)[J];史學(xué)月刊;2011年07期
4 王藝菲;;遮不住又看不清的歷史面孔——評影片《卡廷慘案》[J];電影評介;2011年13期
5 ;“填”下第一關(guān)[J];人生十六七;2007年01期
6 魯楊;;天行健,華人以自強不息[J];華人世界;2011年09期
7 李奉先;;從情同手足到兵戎相見 正眼看越南[J];人物畫報;2011年14期
8 一言;;代辦處不是大使館[J];咬文嚼字;2011年08期
9 唐軍;;中埃建交的幕后故事[J];檔案春秋;2011年08期
10 范迪安;;“匈牙利當代藝術(shù)展”前言[J];中國美術(shù)館;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海冰;;中國對非洲援助的發(fā)展和問題[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fù)興與秩序重構(gòu)——上海市社會科學(xué)界第四屆學(xué)術(shù)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陳才俊;;馬禮遜與早期中英外交關(guān)系考析[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xué)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邢滔滔;;Mycielski的有窮數(shù)學(xué)[A];1998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8年
4 郜非非;;新中國六十年外交戰(zhàn)略發(fā)展過程及啟示[A];提高領(lǐng)導(dǎo)科學(xué)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翁惠明;;論明代前期中國與南洋外交的演變[A];中外關(guān)系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6 廖敏淑;;1871年以前清朝與“互市國”日本的關(guān)系[A];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xué)術(shù)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7 Michele Fatica;;墨索里尼時期意中田園式外交關(guān)系始末(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8 耿克民;;近年來中國南非關(guān)系發(fā)展述評[A];北大非洲研究叢書——中國與非洲[C];2000年
9 唐踔;;略論鄧小平發(fā)展中國旅游業(yè)的思想[A];偉人智慧 強國豐碑——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陳佳榮;;多元視野下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2005年8月19日在延吉會議上的總結(jié)[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xué)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章;波蘭人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2 挪威駐華大使 SveinO Saether;攜手迎接機遇與挑戰(zhàn)[N];國際商報;2009年
3 本報駐波蘭記者 金釗;波白矛盾首次納入歐盟議題[N];人民日報;2010年
4 本報駐委內(nèi)瑞拉記者 張衛(wèi)中 本報駐聯(lián)合國記者 席來旺 吳云;委哥緣何斷絕外交關(guān)系[N];人民日報;2010年
5 本報實習(xí)記者 陳珊;春天里,到波蘭駐華使館串門[N];中國文化報;2011年
6 韓梁;與以色列外交關(guān)系,土耳其降格處理[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7 鄭興 李雅蘭;大國間外交關(guān)系面臨新調(diào)整[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8 記者 杜靜 王豐豐;祝賀中國辦世博[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記者 楊晴川 王薇;克里當選美參院外委會主席[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10 周弘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歐洲研究所;從“歐洲”的概念看中歐外交關(guān)系[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袁指揮;阿馬爾那泥板中所見的近東大國外交[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6年
2 張麗娟;商務(wù)外交的政治經(jīng)濟分析[D];山東大學(xué);2007年
3 何彤梅;中韓政治外交關(guān)系研究(1945-2007)[D];延邊大學(xué);2008年
4 馮志偉;美國外交的悲。好绹鴮δ戏欠N族隔離制度的政策演變(1948-1991年)[D];南開大學(xué);2009年
5 Willy Léonel SOUO(威利);中國與加蓬的外交關(guān)系:從1974年到現(xiàn)在[D];山東大學(xué);2009年
6 李春玲;中美大使級會談研究(1955-1958年)[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6年
7 冒志祥;論宋朝外交文書[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7年
8 陳才俊;美國傳教士與19世紀的中美外交關(guān)系(1830-1899)[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8年
9 國洪梅;美國對蘇聯(lián)的政策研究(1933-1941)[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9年
10 房奕;東亞國際秩序瓦解過程中的中古各國關(guān)系[D];復(fù)旦大學(xué);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利;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波德關(guān)系研究(1918-1939)[D];蘭州大學(xué);2012年
2 馬嘯;印度獨立之初英印外交關(guān)系的重建[D];蘇州科技學(xué)院;2009年
3 阿布迪(ABOUDI Ridha);突尼斯革命及其對阿拉伯國家外交關(guān)系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2年
4 石喬;從美拉文化價值觀看美拉關(guān)系主要特征[D];外交學(xué)院;2009年
5 趙榮耀;意大利與近代中國的歷史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06年
6 錢飛;波蘭人移民美國歷程研究(1854-1922)[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7年
7 馬瑞拉(Laurelia Aliana Floutine);馬達加斯加的國內(nèi)形勢及同中法的外交關(guān)系[D];吉林大學(xué);2011年
8 戴紅;卡扎菲時期的利比亞與美國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6年
9 吳洪君;朝貢體系的歷史遺產(chǎn)及其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guān)系的影響[D];山東大學(xué);2009年
10 劉毅;“伊斯蘭革命”前后伊朗外交行為轉(zhuǎn)變中的宗教因素[D];外交學(xué)院;2008年
,本文編號:2384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8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