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羅馬化”及羅馬帝國文化認同的反思
[Abstract]:The causes, processes and manifestations of cultural changes in Roman provinces have been the core issues in the study of the Roman Empire.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concept of Romanization has dominated research, but the paradigm of exploring Romanization has undergone a clear shift: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provinces are no longer understood as the extent to which locals are Romanized. Scholars have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feelings and reactions of different people in different places to cultural change.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Romanization is that only the upper society has been Romanized. The consequence is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people,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has been enlarged rather than narrowed.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宗教學系;
【分類號】:K12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宋立宏;;行省中的羅馬軍隊:以羅馬不列顛為中心[J];古代文明;2008年03期
2 宋立宏;;羅馬帝國的地方政府——以不列顛為例[J];古代文明;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郭小凌;郭子林;;“十一五”期間我國世界上古史研究狀況[J];世界歷史;2010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雪梅;試論不列顛行省的羅馬化[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共樂;論共和末葉至帝國初期羅馬對行省的治理[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2 宋立宏;;羅馬帝國行省體系中的皇帝——以羅馬不列顛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海斌;;羅馬公民權與羅馬民族政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馮定雄;;古羅馬在非洲的道路建設[J];西亞非洲;2008年03期
3 盧漢超;上海城市的文化認同及其開放與容納[J];學術月刊;2004年07期
4 李宏圖;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認同[J];社會觀察;2004年04期
5 田金長;;全球化場景中的文化認同——論中國20世紀90年代小說家的文化價值理想[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6 陳虹;;文化認同與中華網絡文化建設[J];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7 袁瑾;;媒介想象與地域主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8 范碧鴻;陳媛;;民族地區(qū)的文化認同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嶺南學刊;2009年02期
9 崔海英;王晶;;從文化認同的角度看美國華裔文學[J];作家;2009年10期
10 許強;;文化認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杝W明;;全球化社會的新媒體與文化認同[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邱翊;;文化認同與和諧青海[A];探索 創(chuàng)新 求實——青海省“十一五”時期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匯編(下)[C];2011年
3 郭芳;;文化認同與文化安全[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4 劉伯孳;;菲律賓華人文化認同與菲華社團[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莊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認同問題研究[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葛祥鄰;;炎黃文化的十大文化認同表現[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7 楊建義;;改革開放以來青年文化認同的發(fā)展演進[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發(fā)展研究報告——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8)[C];2008年
8 凌厚鋒;;精神重建與文化認同[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9 李春霞;;媒介訊息與彝族的文化認同[A];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10 吳龍;;全球化時代中國武術文化認同的思考[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嘉賓:有色一中校長 吳益民 主持人:程熳;從歷史積淀中尋找文化認同[N];黃石日報;2010年
2 托馬斯·麥格奈爾 美國德魯大學哲學系教授;表層文化、深層文化和文化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楊勇軍;隨需應變 難在文化認同[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4 陳明華;當下情景中的文化認同問題[N];文藝報;2006年
5 實習記者 謝盾;重建中國的歷史文化認同[N];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韓震;多重文化認同下的民族崛起[N];中國教育報;2005年
7 顏光明;Volvo國產開啟文化認同“戰(zhàn)爭”[N];中國商報;2006年
8 山東省新泰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黃建民;用文化認同打造高素質隊伍[N];檢察日報;2008年
9 韓 震 曲瑞華;文化認同問題的凸顯及其效應[N];學習時報;2005年
10 韓震 李雅儒;多重文化認同[N];學習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大維;羅馬帝國“弗魯曼塔里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鶴;羅馬軍隊與西部行省羅馬化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李亞萍;20世紀中后期美國華文文學的主題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4 周德剛;經濟交往中的文化認同[D];復旦大學;2004年
5 黃杰;比較歷史視野下的大國治理問題研究:以耦合治理結構與治理績效的關系為線索[D];復旦大學;2012年
6 孫萬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主權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7 周翔;現代臺灣原住民文學與文化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林秀琴;尋根話語:民族文化認同和反思的現代性[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成兵;當代認同危機的人學探索[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俞楠;“文化認同”的政治建構: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戰(zhàn)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艷;民辦學校文化認同的現狀與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傅夢萍;品牌日記[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周建瓊;閩臺傳統節(jié)日民俗體育特征及文化認同研究[D];集美大學;2010年
4 韓輝;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結構及與自我價值感的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王東;文化認同的可能與現實[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6 姬慶紅;羅馬帝國教育政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曉鵬;早期羅馬帝國駐不列顛輔軍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馬軍;體育全球化與文化認同[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喬曉華;初任非滬籍教師對學校教師文化的認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杏玲;區(qū)域一體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3312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331228.html